同样是战争电影:有些只配饭后消遣,有些注定成为记忆的里程碑

国内战争电影历程中,有一个有趣现象,在八十年代以前,国内的战争电影多数以描写个人或班组小集体为主,塑造了王成、董存瑞,李向阳,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等很多鲜活的银幕形象。

同样是战争电影:有些只配饭后消遣,有些注定成为记忆的里程碑

就是南征北战那样的大场面电影也是由一个个基层故事串起来的,很少直接描写大领导。那时候战争电影的细节也相当考究,绝无现在神剧里戏子们那些二逼镜头。

八十年代以后,主要战争电影转向描写大场面和战争全景,突出领导人和大部队,譬如大决战等等,每部电影都自称是规模宏大的战争史诗。普通战士和战例在电影里被当做花絮和陪衬,可能自以为手艺高超的导演们,鼻孔在脑门上的演员们,认为拍摄普通一兵太掉价了。

同样是战争电影:有些只配饭后消遣,有些注定成为记忆的里程碑

以《冰山上的来客》这部经典老片为例,如果让现在的喜欢多结构爱情剧的导演们来拍摄,很有可能拍成《冰山上的多角恋》。

同样是战争电影:有些只配饭后消遣,有些注定成为记忆的里程碑

老电影《铁道游击队》里面日本特务化妆突然袭击的情节,服装都特意做旧,道具也相当逼真,演员的战术动作一看就是练过。

例如老电影《平原游击队》的细节,没有准星的盒子炮。李向阳右手那支毛瑟自动手枪是没准星的。有很多文章已经介绍过,所以一般的军迷都知道这个典故。我再说说二般的事情。

同样是战争电影:有些只配饭后消遣,有些注定成为记忆的里程碑

李向阳右手的盒子炮没准星,是为了快速出枪,以概略的猛烈火力打击敌人。但是他左手盒子炮却是有准星的,这是用于精确射击的,这才是老电影体现出来的战术细节。

同样是战争电影:有些只配饭后消遣,有些注定成为记忆的里程碑

关于盒子炮准星的典故,由于连一般军迷都知道,所以一般的导演也知道了。很多新的抗战神剧和电影囫囵吞枣学了去的,只不过这些没文化的导演和演员又学歪了,他们将两只枪的准星都搓掉了。

同样是战争电影:有些只配饭后消遣,有些注定成为记忆的里程碑

这是1939年,抗日军政大学二分校举行庆祝抗战两周年运动大会,进行训练表演。图中可见八路军士兵的步兵战术,由三名士兵组成的战斗小组相互配合,有人总是说我军的人海战术取胜,其实我军从八路军那时起就高度重视步兵战术。

同样是战争电影:有些只配饭后消遣,有些注定成为记忆的里程碑

然后我们的香港大导演,把电影《我的战争》里志愿军的步兵进攻场面,拍成了非洲大草原的角马迁徙。

同样是战争电影:有些只配饭后消遣,有些注定成为记忆的里程碑

然后,这些香港大导演和剧组草台班子们,面对观众的批评,他们还嘴硬,还为自己的无知辩解。

同样是战争电影:有些只配饭后消遣,有些注定成为记忆的里程碑

这是《士兵突击》全剧杀青前拍的最后一场戏:“都说保卫首都保卫首都的,首都长啥样也没看过啊”。这段戏每次看还是忍不住热泪盈眶。有生活才能有感人的影视。

同样是战争电影:有些只配饭后消遣,有些注定成为记忆的里程碑

这是抗日神剧里的搞笑道具,80年代英国陆军装备的“劳80”单兵火箭筒,穿越到了抗日战争。

同样是战争电影:有些只配饭后消遣,有些注定成为记忆的里程碑

上图的背景里,是停靠在码头上的美国阿里伯克级宙斯盾导弹驱逐舰,该舰是美国海军从1991年开始装备的最新型战舰。这部电视是《父亲的身份》,讲述了1948年青城一名美军少校被刺杀之后,引发了一系列包含亲情、爱情、友情及人性善恶较量的故事。1948年的神盾舰,这是穿越剧么。

同样是战争电影:有些只配饭后消遣,有些注定成为记忆的里程碑

将近20年过去,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开场20分钟,诺曼底登陆奥马哈海滩的惨烈战斗场景,以及电视剧《兄弟连》的数十段经典的战斗情节,仍被视为人类战争电影的里程碑,是教科书般的战争片典范。

同样是战争电影:有些只配饭后消遣,有些注定成为记忆的里程碑

中国国产电影达到如此高度,估计再有五年就能实现。有些电影只配茶余饭后消遣,有些电影则注定成为记忆的里程碑。对先辈怀有敬畏之心的导演和演员,才能拍出好的战争电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