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口古镇 黄河岸边“小都会”

碛口古镇 黄河岸边“小都会”

自古就享有盛誉的黄河,原本是由冰峰雪山融化而成的水系,自涓涓细流到澎湃狂澜,九曲迂回,一泻千里,在我国北方的大地上蜿蜒奔涌,流经九省。而在山西境内,由北向南流过忻州、吕梁、临汾、运城4市19县。这次表里山河行黄河小分队,27人同行,统一驱车从太原出发。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临县碛口。

碛口古镇 黄河岸边“小都会”

碛口古镇全貌

碛口位于吕梁临县县城西南50千米处,黄河由北而来,湫水从东而至,卧虎山横亘在此,黑龙庙雄峙于东。走近这座古色古香的小镇,脚下是石板路,两边是高圪台,房檐连着房檐。老房子上明清风格的砖雕、木雕、石刻,仿佛一切都在诉说这里曾经的辉煌。从临街而建的铺面式平房来看,分明有着江南小镇的韵致,而几乎一律为插板式的门窗设计,显然是出于商业经营的考虑,令人想到绍兴“咸亨酒店”的格局。

大约从一百多年前开始,来自西北的货物都要通过这里运过黄河,在离石区的吴城镇发往华北各地。“拉不完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碛口成了山西、河北、天津连结陕西、内蒙古和宁夏的纽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商贸重镇。

碛口古镇 黄河岸边“小都会”

旅游逐渐成为当地经济的主要产业

在铁路和公路运输尚不发达的近代,船运一直是黄河两岸经济往来的重要手段和主要渠道。碛口因此而迅速发展,一时有“小都会”之称。南来北往的商人在此云集,经营各种生意。走在今天的碛口街头,各种字号、店名的牌匾依然可见,让人遥想到当年的热闹景象。镇内的卧虎山上有座黑龙庙,庙门上的楹联对这一盛景有着这样的描述:“物阜民熙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也展现着碛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着北方商业重镇的龙头位置,故而才有“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誉。

碛口古镇 黄河岸边“小都会”

当地的居民告诉我们,由于长期以来的习惯,碛口人最热衷的职业仍然是经商,哪怕是开一间小门面,也觉得才是“正业”。随着黄河桥梁的不断建设,现代交通的发达,碛口逐渐衰落。而我们漫步在五里长街上,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一下走进了历史,一切都那么悠远、深沉、厚重。

百年古村李家山

听当地老乡说,顺着古镇往南走3公里,有一个名叫李家山的村子,被著名绘画艺术家吴冠中形容为:“从外面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据说李家山村一直吸引着不少艺术家流连忘返,这不禁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村庄有如此的魅力呢?

为了能和日出一起到达这座魅力村庄,凌晨5时45分,我们和一部分队员启程奔向李家山村。初秋9月,走进村子,映入眼帘的古村落与山水、树林、花草在薄雾里融为一体,仿佛一幅人文和自然相谐的山水长卷。

碛口古镇 黄河岸边“小都会”

在最具代表性的东、西财主院,老乡们说,李家山原名陈家湾,后因李氏迁入并逐步兴盛而改名。李氏家族最初专门喂养骆驼,并组织驼队运送货物,苦心经营,日渐丰裕。晚清至明国年间,正值碛口商埠繁华时,李家倾力投身经商,仅在碛口经营的项目就有钱庄、银铺、粮行、皮店、客栈医药铺等十几种,殷实富足的李家人开始陆续修建新的李家山村。

村庄毗邻黄河,东南和西南方向各延伸出一道山沟,当地人称之为“凤凰展翅”。村民们集中在“凤首”及“两翼”地带,居民以窑洞为主,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共有近百座宅院,大多都保存着大量精美的木、石雕刻,以及文采飞扬,意趣盎然的匾额楹联。

碛口古镇 黄河岸边“小都会”

清晨静谧的李家山村

碛口古镇 黄河岸边“小都会”

三交火烧 摄影/刘生锋

临县三交镇的糖火烧是用一种特制的木模压制,上火炉烤出来的。中间向上突起,并有鲜红大印,外周有双棱圆圈,非常好看,吃起来酥脆香甜,是临县人走亲访友或喜庆欢乐之日送礼的常用品。特别是儿婚女嫁,孩子满月生日之际,总得有糖火烧祝贺。现代人送礼重,只拿糖火烧觉得轻薄寒碜,但在送其它礼物的同时,也总要加入十个或八个糖火烧,以表喜庆圆和之意。临县人讲究“圆和”,群众中有顺口溜:“戴的草帽拿的锅,吃的火烧坐的鼓”,说的是圆上加圆,圆和又圆和,寓意万事如意,美满幸福。

— end —

撰文:吕雅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