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子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這句話?

智慧慈光

先說答案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這段話是從反面來告訴治理天下的聖王,應棄人道守天道,它的意思是: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君王持人道,積人德之滿,不如絕棄人道,去人德,積天德。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尊奉人道,以人道為貴,則以物為貴,物壯則銳,以物為貴,則有極,有極則有生死,故而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金玉,乃難得之貨,人之道,所積非天之德,君王以財貨為貴,則天道亡,天道亡則必失天下,故曰莫之能守。

接下來還有一句:“富貴而驕,自遺其咎。”說的是:君主以己身為貴,以財貨為富。便是重那些不順應天道的妄人之道,如此,天道淪喪,君王自失天下,是為“

自遺其咎”。

什麼是《道德經》

《道德經》所講述的,是以道易思想為核心的三皇之道。

《道德經》的前三十七章,道經部分,主要說的是的是自然而然的萬物之理。

三十八章之後的德經部分,主要論述的是人類社會生活管理的方方面面。

通過正面反面對“道”的反覆論述,來告訴聖王,應該按照自然之道來管理人類社會,才可以生生不息,長治久安。

具體的章節簡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闡述了《道德經》“道”的宇宙觀。

第二章,萬物作焉而不辭,闡明瞭聖王應該效法天道生化萬物,而不據為己有的道理,來治理國家、教化百姓。

第三章,為無為則無不治,從正反兩方面闡述了,聖人應該讓百姓從不必要的、過度的、戕害自身的慾望中解脫出來,安樂與樸素自然健康地生活,如此“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從具體細節上,講述了在《道德經》看來,“道”是怎麼生出宇宙萬物的。

第五章,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承接上一章,從道生息天地萬物,只是順應道而運轉;聖人治理天下,只是順應道的規律出發,指出面對複雜而紛紜的萬事萬物,“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承接上面幾章,繼續講“道”是如何創生萬物的。

第七章,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由天地生萬物而“不自生,故能長生”的道理,遞推到聖人治天下,因“後身”、“外身”故能天下治的道理。從義理的高度上,講述了聖人治天下的理念。

第八章,上善若水,從正面論述了聖人治理天下的具體方法,這便是“上善若水”。

第九章,從反面來論述,以相爭來治人事天,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指出“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講了攝生修真的具體的方法,表明“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十一章,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通過講萬物之間的“利”、“用”關係,闡述聖人治國的道理以及“道”與萬物的關係,這便是“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聖人為腹不為目,進一步論述了老子“聖人為腹不為目”之道。

第十三章,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論述了聖人、身、天下三者的關係,以表明什麼樣的人才能有德行成為治理天下的聖人。

第十四章,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從“道”的“夷、希、微”三種不同特徵出發,論述了若要通天徹地,須要“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闡明自然萬物的總根源,都可以追溯到道,能體察大道,就可以掌握萬物。

第十五章,微妙玄通,深不可識,講的是上古得道之人合於大道,“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只有這樣的人,才稱得上是得道之人。

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講的是,有道聖王“致虛極,守靜篤”,歸根覆命,倚著造化之門觀萬物生生不息,守常不妄,故能使萬化定安,天下太平。

第十七章,百姓皆謂我自然,從正面闡述了,有道聖王應該如何效法天道,順應自然地去對待天下百姓。如此便會天下太平,百姓安樂,生生不息,無有終時,一派幸福祥和的社會景象,而“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從反面闡明瞭,如果不以“道”治天下,天下又會是什麼樣子。那就是,如此一來,天下將先失其“道”,後失其錨,再失其序,終至不救。

第十九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闡明瞭要想挽回天下無道的局面,就要絕棄一切世間的偽詐智巧,要做到“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從而使得天下復歸於道,百姓復歸於樸。

第二十章,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講的是,有道之人,“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那麼他行走在現實生活中,是怎樣的情景呢?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詳細闡述了“道”創生萬物的根本原理和具體過程,論述了萬物無論怎麼變變幻演化,其背後的造化原理和流程,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象,物,精,信四要素,也就是“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從而表明,有道之人只要掌握了這個造化生萬物的本質和規律,就可以對紛紜並作的萬物瞭如指掌,做到知常達變。

第二十二章,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從曲、枉、窪、敝四個方面講了“聖人抱一為天下式”虛於應物的道理。指出上古聖人這些真實不虛的道理、對天地萬物的描述,是完備的。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講的是淫僻之德,從反面闡述瞭如果不能虛以應物,不能抱一守道,失於大道,不隨順萬物自然,而施以人為智巧的話,又會怎樣?強調聖人要“希言自然”,知常守正。

第二十四章,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講的是什麼樣的德行是淫僻之行,表明有道之人,不會操使這樣的德行。

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說的是,“道”才是天下唯一的,恆常的,終極的判準和錨定。有道之人,能掌握這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地恆常的規律和變化,並用來教化天下,使天下有常不妄,就可以有天下,可以做天下主,也就是王。

第二十六章,輕則失根,躁則失君,說的是,天下之主應該以道蒞天下,守而勿失,闡述了天下之主不能“以道蒞天下,守而勿失”的原因是“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第二十七章,不貴其師,不愛其資,從行,言,知,用,統等幾個方面具體而又全面地闡述了,治理天下的聖人如何才能不至於因為離奇大道、輕舉妄動而失天下,也就是“不貴其師,不愛其資”的道理。

第二十八章,大制不割,從正面闡述,聖人治理天下,應該常德充於內,外物應於外。體盡無窮,能隨機應變,德合於道,順物自然而不無容私。以天道、自然的法度治天下,才可以實現天下大治。這就是“大制不割”的道理。

第二十九章,天下神器,不可為也,從反面闡述了,人力強為,最終也敵不過造化的推動力,所以,“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天下是天地造化的結果,聖人不會替代天地演物,而是與萬物勝而不傷,藏而不害。也就是“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的道理。

第三十章,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說的是,如果真的要代替天地造化,以人演物,又會怎麼樣的一副圖景。藉以表明若要天下出現一個良好的局面,只能是順物自然,以天演物的結果。指出了“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的道理。

第三十一章,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從戰爭的各個方面,闡述了《道德經》為了以戰止戰,用以克敵制勝的軍事思想的基本原則,告訴聖王如何以戰止戰。

第三十二章,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主要講述了王道思想,指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

第三十三章,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分別從“我是誰?我和世界的關係是什麼樣的?我該度過怎樣的一生?”三個問題出發,給出了無道之人和有道之人的不同回答,從而闡述了欲興王道的聖人,如何從這三個方面來著手修養己身。強調既行王道,就要須臾不離才行,即所謂“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第三十四章,是以聖人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闡述了,若天下失王道久矣,聖人又該如何復興王道呢?那就是要效法“道”,既能從“無”中生出萬物,又能長養萬物而不息,還能虛容萬物而不役,能為此者,唯有虛靜合道。這就是“聖人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執大象,天下往,論述了,聖人興王道天下皆歸附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什麼。表明只有遵循天道之常,天下人才都會前來歸附,才可以有天下,這便是“執大象,天下往”。

第三十六章,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講述了柔弱之用,具體應該如何去用。闡述了以王道治天下,不可以執有極,而應該執道之無極為國之利器。無極者,不可見,不可聽,不可用,故曰不可示人的道理。

第三十七章,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對以上道經部分進行了總結。本章指出,王道之治,其難就難在,人天然地會傾力於妄為而甚於守常,闡述了“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的道理。

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闡述了道、德,仁,義,禮依次遞失的關係。表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因而有道之人,去薄、去亂、去華,而取厚、取治、取實。

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闡述了,如果社會治理模式已經非常低下,如何從更低的社會治理模型,復歸於更高的社會模型呢?並且給出了“得一”的答案。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講述了禮、義、 仁、德、道,這個道依次復得的得道過程,以及得道了之後,如何的經世致用,也就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第四十一章,夫唯道,善貸且成,說的是,給出了得道指南,大家又會怎麼做呢?真的復歸於“道”,又是一番什麼樣的景象呢?進而指出“夫唯道,善貸且成”,表明聖人治理天下,也應該效法天道,用道之弱,用德之谷。

第四十二章,

強梁者不得其死,描述了“道”如何進行運轉,從而生養、造化、成就萬物。這裡主要講的是“道”主生的一部分,不講道主殺的一部分,對於主殺的那一部分,只是指出“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提醒人要規避。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闡述了聖王治理天下應該如何運用道之柔弱。

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闡述了“知止”的問題,表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四十五章,清靜為天下正,闡述了在《道德經》看來,什麼是“正”呢?“清靜為天下正”的道理。

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講了“知足之足,常足矣”的道理,表明“能做到知足之足,那麼天下就會恆常有道。唯常足,天下方能常正”。

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表述了聖王治理天下,由於與道相合,達到“不出戶,知天下”的狀態。

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承接上一章,更加深入具體的闡述“道不為而成”的道理,那就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第四十九章,聖人無常心,闡述了“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的道理,以說明聖人衣養天下百姓,在聖人心裡,百姓都是他的孩子。

第五十章,出生入死,闡述了天地萬物,皆有生死,知生死之所出,知死生之所去,知生生死死之所由,才能成為一個善攝生者的道理。

第五十一章,尊道而貴德,闡述了最高境界和層次的“德”,就是“玄德”,從而告訴我們,活著的終極意義,在我們的根本之中,這便是尊道而貴德。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闡述了人生成敗的法則,那就是,因襲大道,天地萬物的常理,就可以做到,天人合發,不為而成。不知常,妄為,則大凶至。

第五十三章,大道甚夷,而人好徑,從反面論述了,如果不復守其母,不行於大道,以一己之妄,以社會上各種不道的異端邪說來治理國家,來治身治事,就會導致不救而亡的下場。

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從正面闡述了,生命是美好的,修身以合道,返璞以歸真,抱道不離,以道正身、正家、正鄉、正邦、正天下,其德就會依次廣大普遠,就越發地會覺得,生命原來是這麼的美好。從而回答瞭如果脫離了大道,喪其道而行其徑,失其母執其子,到了一個危險的境地,怎樣才是救治之措?的問題,也回答了“道德經是帝王之學,那普通人學了有什麼意義和價值?”的問題。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進一步闡述,一個人有德了,會是什麼樣的,那就是“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講述瞭如果一個人道純德真,以德為貴,以道德統御天下,那天下都會自動的歸附尊崇他,這才是真正的天下至尊至貴,才是真正的王者。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具體的講,一個內聖外王之人,應該會怎樣治國用兵平天下。

第五十八章,其政悶悶,繼續闡述以正治國的道理。

第五十九章,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各句環環相扣,道理逐次遞進,論述了統治者怎麼樣才夠資格去統治一個國家,那就是“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講的是,成為一個大國之後,要怎麼治理大國,才能保持長久的昌盛,那就是“治大國,若烹小鮮”,也就是國家的內政問題。

第六十一章,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從有無之辯出發,闡述了國與國之間的外交之道,那就是“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這也是中國朝貢體系的理論根源。

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進一步闡述了治理天下,進行全球統治,“唯有善用道者”的道理,因為,“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

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從難易之辨和大小之辨的道理著手,回答了要想治理好天下、進行全球統治,“具體”怎麼做的問題,那就是要做到“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第六十四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講的是,當一個國家已經處於太平的狀態,應該怎麼長久的保持這種狀態。

第六十五章,常知稽式,是謂玄德,進一步闡述了,要想讓天下長久得安而不亂,就要“常知稽式,是謂玄德。”進而合於天地,同於大通,百姓德備而善,則天下至安至福。

第六十六章,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進一步從君民關係方面,繼續闡述玄德之德。

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寶,持而保之,闡述了華夏之道中,真正的聖王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

第六十八章,善用人者,為之下,闡述了用兵與用人,進而用天下的道理,表明治國需要帝王無為,而讓臣民有為。

第六十九章,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承老子“恬淡為上,生殺皆不入於心”的用兵總方針,進一步闡述了用兵之道,提出“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第七十章,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陳述了《道德經》中所論的,古之聖人用以取天下之道,並不是平常人用來保身自存的,故而“聖人被褐而懷玉”。

第七十一章,聖人不病,以其病病,闡述了天人兩道,人天相知的“認知論”。指出“聖人不病,以其病病”,表明只有認識到“不正常”的事物,都是“不正常”的,才能明白,什麼是“正常”。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則大威至,展現瞭如果天下都是正常人,都是沒病的人,那麼社會將會呈現一種怎樣的圖景,並指明為了實現這樣的社會圖景,需要去人之道,復其天之道,使得“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第七十三章,天之道,不爭而善勝,闡述了天生天殺之理,表明天道是把一切都設計好的,完備而永恆,藉以說明為什麼治國應該效法天道。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講的是人生人殺的現象,指出天生天殺,道之理。人生人殺,道之亡。亡道,必失天下。

第七十五章,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從物質生活、社會秩序、生死輕重等三方面,闡述了國君以人之道治國,統治者以己為天,會造成社會貧困,國家昏亂,人們輕死而重利,無所不為的後果,指出“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第七十六章,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再次闡述了生死之道,通過指出強大的會死得快,柔弱的會活得久這一現象,提出了“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的道理。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回答了“為什麼強大的會死的快,柔弱的會活的久?”這一問題,指出“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第七十八章,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從正面闡述了柔弱勝剛強之理,以表明“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的道理。

第七十九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從反面闡述,如果不以柔勝剛,就會積不善成怨的道理,進一步表明,以柔弱勝剛強,方能為社稷主、天下王。

第八十章,至治之極,闡述了,配天之德之聖人治理天下,會出現“至治之極”的社會圖景是什麼樣的。

第八十一章,總結全文,進一步闡述人主應該謹守天道,絕棄人道,才能長久的維繫天下太平之治。指出“人道私而好爭,天道公而無爭。以人之道治國,則國滅。以天之道治國,則國昌。”所以,“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這就是《道德經》,上古道術集大成之著作。


平凡2850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尹喜問:“持是把持。盈是滿盈。‘持而盈之’將這兩個字寫在一塊兒,從何說起呢?”老子畫了一個天水卦,

說:“這個是《周易·訟》卦,六個爻中有五個爻陽居陰位,陰居陽位,屬於反向而行;只有九五陽居陽位,位正而不可動搖。說明國君雖然正,但君臣有隔閡,臣屬勢盛欺君。這個卦的卦名為‘訟’,就是臣屬和國君爭訟。‘持’是臣屬把持朝政,‘盈’是權勢過盛,這是從反爻人多勢眾而引申出來的。”

尹喜:“‘已’為止。‘不如其已’,不如停止自己的欺上行為。這是從君臣道義上說的嗎?”

“豈止是道義,九五之君是正統之君,不是下面人所能動搖的了的。既然動搖不了君位,又要和國君作對,還能善終嗎?所以還是趁早收斂自己的行為,或許有個好的結果。”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尹喜:“‘揣’為抓住;‘銳’為尖利。‘揣而銳之’又是從哪個角度說的呢?”

老子:“作為權臣,既然敢跟國君作對,對其他臣僚肯定也是驕橫跋扈,處處顯示自己的權勢。他抓住別人的錯處就橫加指責,說話刻薄,不依不饒,逼得同僚與國君聯手來消滅他,所以說他的富貴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咎也。

尹喜:“作為臣屬如果家裡金銀財寶積存太多,那就到了被抄家的時候了,沒有誰能守得住它。如果因為富貴了就變得驕橫,是因自己的過失而丟掉了富貴。這是什麼原理呢?”

老子:“財富是有數的,你獲得多了,別人必然就少得,這就打破了財富的均衡規則。因富貴變得驕橫了,原本挺胸走路的見了你都低下頭去,這就打破了人和人之間的平衡度。度是穩定社會安定的水平儀,為什麼周公要制定周禮,就在於制定度的社會標準,誰破壞了這個度,誰就會因此而葬送自己。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就是這個意思。”

(注:通行本為“自遺其咎”,據竹簡本和漢帛本改為“自遺咎也”。)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尹喜又問:“有了功業,正應該享受富貴,為什麼要退出去呢?退到哪裡去呢?為什麼這是天之道呢?”

老子高興地說:“問得好!我又不是老天爺,憑什麼說是‘天之道’呀!如果說打下天下了,不坐天下是自然規律,豈不違背了社會規律?自然規律怎麼可能違背社會規律呢!提溜著腦袋跟隨國君打天下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圖個榮華富貴嗎!

其實這個‘道’是從卦象中來的。訟卦的‘訟’是意見不一致。上卦為天,國君居尊而坐,但九四、上九反居其位,說明國君同周圍的大臣意見並不一致;下卦為水,九二管轄著周圍的小人,是領主。在國君身邊發表不同意見,難免惹上殺身之禍;而領主遠離國君,做個一方之長,則可保全身家性命和富貴。這個‘功遂’是立了大功,應該享受富貴;‘退’是從國君身邊退下去做領主。

由此說,這個‘道’是筮卦之道,這個‘天’是筮卦之天。從筮卦得出來的道理是天之道,而不是我打著上天的旗號宣揚我的道。如果你不知道‘天之道’的由來,而把它按到我的頭上,我可承受不起。”

(陳鼓應:“天之道也,指自然的規律。”)


楊吉德

凡事不能"盈",不能"銳",不能"滿"。這就是老子《道德經》裡面反覆強調的為人處世之道;否則的話:富貴而驕,必將"自遺其咎"。

凡事都要適可而止,不能過;凡事過了頭,過了分,就會走向它的反面。這就是老子在《道德經》中向我們講述的辯證法。

盛必有衰,自然常理。日中至盛,過中則昃;月滿則盈,過盈則食。這就是常言道的:盛極必衰的道理;也是"得理要饒人"的智慧。

這是《道德經》第九章中的句子。其實這一章的核心是最後兩句,即"富貴而驕,必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孟子也說過,富貴不能淫。"驕"然後必"淫";由"驕"而"淫",必然會導致判斷失誤最後不是殃及旁人,就是加害於自己。

功遂身退,更是保全自己的秘訣。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范蠡與文種。兩人都是謀士,都立下了汗馬功勞,一個功成身退,浪跡江湖;另一個則項上人頭不保。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不聽老子的功遂身退的智慧,凡事追求十足,不留日後餘地,這不是天道,往往會送了卿卿性命。


閒看秋風999

《道德經》第九章全文是“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群之,不可長保。金玉盈室,莫能守也。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譯文:“累積到滿溢,不如適可而止。磨得尖尖的,銳利難保長久。金玉滿堂,不可能長期守住。因為富貴而自傲,容易帶來災難。成功了就功成名退,這才符合自然之道”

道家哲學的出發點,是“全生避害”。而老子認為,要在人世間好好活著的大智慧,就藏在身邊一草一木的枯榮中。例如“月滿則虧,水滿則溢”人生於天地宇宙之間,自然是“天人相應”。順應自然的規律,並將自己的行為對應,才能“利己”。

所謂的“知易行難”就是因為,人性的缺陷,讓人心不足蛇吞象。總想得到更多的,所以招致人禍。其實,無論庶民還是王侯,吃不過一日三餐,睡不過一枕一床。老子正是看到了太多的亂世的人心醜惡,人心貪念帶來的種種災難,才提醒世人,要效仿自然。要“低調”要謙虛。


當年青山

要理解老子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這段話,直接解釋,就可以了。

老子說:拿個器皿總想裝滿它,不如在未滿之前就不裝了。身上揣著器械保護自己,即使打造的再鋒利,也不可能長久保護自己。滿屋子都是貴重的金玉,也沒人可以長久的守護好。

老子這麼說是有道理的。

我們設想,比如一個杯子,裝滿了水,會溢出來的,所以差不多七八分滿是最好的,不僅有水了而且不容易溢出來,是不是?

當一個人身上總是帶著兇器的時候,其實恰恰證明他很不安全,怎麼會平安呢?

當一個人家裡東西都很貴重,很惹人眼的時候,豈不是自找苦吃,惹他人惦記呢?怎麼守啊?明搶也不容易躲,暗箭更難防啊。

所以,老子說這段話,其實就是在為人們敲警鐘啊。道理也非常的簡單,肯聽的人不會吃虧啦。


命理師陳一宏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久,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這是老子道德經中的一段。

個人觀點這一段話主要是講人性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久,這裡講的是名利。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正所謂水滿則溢,月滿則虧。太過看重利了,會適得其反。刀子磨得鋒拉好使,但刀刃也容易奔斷。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富可敵國容易招惹禍事,為富不仁自有其報應!功成身退才符合自然規律。


無常的小跟班

1.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擁有再多的金銀財富高貴得意,並不比平凡俗人那樣輕鬆。

2. 揣而銳之,不長保。打磨得再鋒利的刀刃,保不住永久的鋒利。

3. 儘管是錢財萬貫,人強馬壯,錢權齊備,完美齊全。如不保持平凡人的心態行為對待社會,是很難牢守發達家園江山的命運 。

4. 俺無懷權大志,只有一心俗意,請教大師們高悟智慧的指導 👍



愚鈍凡人

老子告誡那個年代的人們,

1、在滿足中還要追求進一步的盈滿,最後終歸得不償失,不如保持自己,已經得到的東西就可以了。

2、如果一個人手裡已經有一把鋒利的利器,顯露鋒芒,還不滿意,最後連屬於自己的東西都難於保住。

3、貪婪的人,往往得寸進尺,總是耀人眼目,縱使金玉滿堂也無法守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