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我市“十三五”工业及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发展目标,要在“十三五”期间,培育壮大五大支柱产业,到2020年末,我市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将达到500亿元以上。

那么,目前我市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如何,远景怎样?

宝鸡: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五大产业

支撑新兴产业发展

近年来,宝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寄予厚望,它们一方面秉承了传统优势产业“从积淀到进化”的优势,另一方面高瞻远瞩,放眼未来,在新的坐标系上展现“破竹”动力。

宝鸡: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陕西航天时代导航设备有限公司是我国航天导航设备专业科研生产单位。近年来,公司不断进行军民融合产业的探索和开发,目前已形成了以惯性导航、伺服机构、微特电机、系统级整机等为主的军民结合型产品,并广泛运用于航空、航天、船舶、电子、通信等领域。像这类涉及航空航天的骨干企业,在宝鸡共有5家,企业产品从基础元器件到系统集成均有覆盖,惯性导航、无线电导航、卫星导航、多普勒导航等导航类产品以及部分通信和探测类产品,广泛应用于国产飞机、船舶和武器装备等领域,在国内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部分产品还出口国外。

“机器换人”成为近年来制造业的新趋势。从市场规模来看,中国是全球工业机器人第一大消费市场,但我们在工业机器人的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上的制造水平仍处于劣势,亟待进入“追赶和替代进口”新阶段。今年5月,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机器人减速器数字化车间项目正式开工,项目达产后将年产18万套工业机器人减速器,这对打破国外品牌在关键领域的制约有推动作用。

宝鸡: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产业升级

新动能迸发活力

在倚重技术创新的工业领域,想从“跟跑”变“领跑”,不仅需要敏锐的市场前瞻性判断能力,更需要在科研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拥有国家工程中心的宝鸡石油机械公司,在近几年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低带来的市场寒冬中,自主创新和研制高端技术装备产品、新技术装备产品52项,仅近两年新技术新产品就创造销售收入30多亿元,使宝鸡石油机械公司从低端迈向高端、从传统迈向智能、从卖产品迈向卖服务,由“单打冠军”变为“全能选手”。

宝鸡: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在宝鸡,拥有国家工程中心的老字号国企,均承担着国家级科研项目和省、市、行业委托的开发项目,有很强的研发能力,在创新链上拥有主动话语权。宝鸡石油钢管公司在应对西气东输二线、三线,陕京四线、中俄东线等项目对输送管高钢级、大壁厚、大口径的需求时,加快了产研融合步伐。公司成功研发的相关螺旋焊管,将国内大口径、厚壁螺旋焊管的装备制造水平推到国际尖端,具有高附加值的连续油管产品已打破国际技术封锁,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自主生产的国家。

宝鸡: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传统企业的产业升级,是新动能迸发的活力所在,那么,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又当如何?我市风力资源丰富,先后有龙源凤县马头滩、龙源凤县观日台、国华陇县关山、龙源太白干河等7个项目列入国家“十二五”核准计划,风电装机规模达到39.42万千瓦。据了解,该产业目前总装机规模突破100MW,水电装机达到15.7万千瓦,年发电量3.35亿千瓦时,沼气池利用规模达到14.2万户,年可节约12.02万吨标准煤。光伏发电市场开发热情空前高涨,长岭科技兆瓦级光伏发电、千阳宝源光伏电站(20MW)项目建成投用,积极开展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已拓展至千阳、陇县、凤翔、眉县等地。循环产业体系正在加紧构建,据市科技局相关同志介绍,推动循环型企业、园区和社会建设,加快新技术研发和推广,重点攻关和推广低风速风电、分布式光伏、地热能发电等技术,是新能源企业努力的方向。

宝鸡: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在生物医药与健康设备产业方面,我市现有生物医药生产企业27户,涉及制剂、原料药、中药饮片、药用胶囊等的生产。清华同方陕西紫光辰济药业项目在高新区的投建,实现了清华大学科研实力、人才平台与大秦岭生态圈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的完美结合,引领了宝鸡市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宝鸡高档数控机床和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优势日益显现,在国内机床行业地位迅速提升,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电子信息及光通信产业涉及传感器、电阻、电容、继电器等电子元器件及仪表、真空灭弧室、高低压开关柜等,在同行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新兴产业

需要更多“阳光雨露”

宝鸡: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宝鸡目前工业门类齐全,但是在往深、往产业链高端化方向拉伸的力量不足,产业链接配套不到位。比如新兴产业的专项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而围绕区域发展、产业联盟协同攻关方面就缺乏更高的协调与合作,大企业认为本地小企业配套水平不高,有些工艺只能交给外地企业去做,而小企业又觉得好项目拿不到,只能在低端产业链条上“打转”,创新水平难以提升。

宝鸡: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宝鸡高新区科技局负责人认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注重系统发展、差异发展、链接发展。既要避免“一锅炒”“一窝蜂”,又要避免零敲碎打、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尤其是现在要把我们的产业格局放在以全球创新资源为背景的大环境下,既“站得高望得远”,又要脚踏实地,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径,有效集合大数据、云计算等网络资源,服务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实施产业空间拓展、链接配套、网络整合、多元融合等一系列转型。围绕新旧动能转换的重点目标,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全面系统地解决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各自为政”“无的放矢”等问题,推动经济、社会与科技在高质量发展下实现系统联动、转型升级。人才是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市专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了“人才导入”的倾向机制,通过健全集聚人才、用好人才、分流人才的柔性机制,形成了以人才为主导的动能转换与项目配置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