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村民守護抗日烈士墓74年 當地立碑紀念傳承愛國精神

洛阳村民守护抗日烈士墓74年 当地立碑纪念传承爱国精神

彭仕復烈士後人與志願者,川軍抗戰史研究者共同揭碑

洛阳村民守护抗日烈士墓74年 当地立碑纪念传承爱国精神

左一左二為李曉珍、彭傑洲夫婦

6月底,洛陽市新安縣南李村鎮馬溝村一農田旁,多了一個刻著“彭仕復烈士之墓”的石碑。

彭仕復是誰?為何在此豎石碑呢?

這是一段塵封了74年的往事。

彭仕復是四川成都蒲江人,生前系國民革命軍第36集團軍178師532團團長。1944年,他在新安一帶阻擊日軍時不幸犧牲,但埋葬地一直沒有找到。

2017年,在志願者的努力下,大家終於找到了烈士安息地。原來,70多年來,新安當地村民一直守護著烈士的墳墓(大河報曾連續報道)。此次,彭仕復的後人、川軍抗戰史研究者、志願者再次趕赴新安縣,與當地村民,一同為烈士墳墓揭碑,緬懷英魂,並重走當年川軍在新安阻擊日軍的抗戰路線,傳承愛國精神。

現場:彭家後人、川豫兩地誌願者共同揭碑

“感謝孫保旭先生多年來一直尋找爺爺的埋葬地,感謝村民70多年來的默默守護,讓我們彭家這個願望得以實現!”6月29日上午,彭仕復的孫女彭薇佳站在爺爺的墳墓前,激動地說出了這一連串感謝的話語。

彭薇佳是彭仕復兒子彭傑洲的女兒,她還有一個哥哥在國外工作,此次未能前來。原本這次揭碑,89歲的彭傑洲也要來的,遺憾的是老人因臨行前身體不適,耽誤了出行。本次與彭薇佳同行的人,有彭薇佳的堂姐、表妹,還有川軍後人、抗戰史研究者鄧魯。

彭薇佳說,從小就聽父親講,爺爺是抗戰烈士,犧牲在河南新安一帶,但不知道埋在哪裡,尋找爺爺的墳墓,一直是父親最大的心願。2017年,她的父親獲得明確信息找到了爺爺具體的埋葬地,心情非常激動,專程趕到這裡祭拜,親讀祭文。

“彭仕復等川軍將士,在河南奮勇抗戰,最終犧牲在此。時隔70多年,當尋找到他的埋伏地後,就開始籌劃立一座碑,來緬懷英烈,表達敬意。”新安縣川軍抗戰史研究者孫保旭說,“彭仕復烈士之墓”的石碑,由新安縣河洛象山人文紀念園出資,與新安縣南李村鎮馬溝村委會共同建造。該碑長1.4米,高1.5米,花崗岩打造,正面刻有“彭仕復烈士之墓”,而背面是他的抗日事蹟簡介。

揭碑現場,川軍後人、抗戰史研究者、熱心志願者以及當地村民,共同揭碑。彭仕復烈士的後人把從四川帶來的鄉土撒在墳墓前,並擦拭墓碑、用家鄉的酒祭奠。隨後,一行人重走川軍在新安縣抗擊日軍的戰場,回顧崢嶸歲月。

該村黨支部書記馬建設說,今後將積極修復並保護好犧牲掩埋在村裡的抗日川軍英烈墓地及紀念碑,組織廣大幹群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共同傳承弘揚英烈精神。

回顧:抗日烈士安息之地難尋找,村民默默守護74年

2017年5月24日,大河報以《一篇遲到了73年的祭文》為題,報道了88歲抗日川軍烈士後代,時隔73年赴新安縣祭拜父親一事。在尋找彭仕復埋葬地的過程中,新安縣川軍抗戰史研究者孫保旭起到關鍵作用。

1944年4月至5月,日軍發動豫中會戰,彭仕復奉命在鐵門以南地帶阻擊日軍。5月14日,彭仕復遭日軍三面圍攻,頑強戰鬥直至犧牲,時年43歲。1988年,彭仕覆被追認為在對日作戰中壯烈犧牲的革命烈士。孫保旭在翻閱縣誌時,看到關於彭仕復事蹟的記載,但僅寥寥數語,並未提及埋葬地。

同樣,彭家人也一直在尋找。彭仕復犧牲時,長子彭傑洲年僅15歲,和母親、兄妹都在四川老家。對於彭仕復的犧牲地,一家人當時僅僅知道是在河南。雖然家人萬分渴望來到河南尋找親人的遺骨,但因戰亂無從尋起,一直以來這種想法也只能深深埋在一家人的心底。多年來,孫保旭沿著當年彭部與日作戰路線,走訪許多村莊,查閱資料,但一直沒有進展。

2017年清明節前夕,孫保旭在新安縣南李村鎮馬溝村上河組,從81歲老人馬存良口中獲知了彭仕復的埋葬地。馬存良老人清晰地記得,彭仕復犧牲時,身邊只有一個警衛員,他的身上攜帶有一張穿著軍裝,戴著帽子的照片,背面寫著“上校團長彭仕復”。當時,正是馬存良老人的父親、叔叔和幾位村民埋葬的彭仕復烈士,年僅8歲的馬存良,目睹了這一幕。

彭仕復犧牲後的幾十年裡,村民們一直維護著英雄的榮耀。雖然村裡幾經建設、搬遷,墓地旁邊的農田主人也經過無數次變更,但他們都知道這裡埋葬著一位抗日將領和士兵,因此,彭仕復埋葬的區域一直被保存得很完整。確認完信息,孫保旭當即將這一消息告訴了已經88歲的彭仕復之子彭傑洲。“老先生非常激動,當即帶著妻子從深圳趕赴新安進行祭奠,同行的,還有多名川軍抗日將領後人。”孫保旭說。

感恩:後人感激專程赴當地支教,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2018年4月下旬,孫保旭趕赴四川。在成都,他與彭傑洲、李曉珍夫婦及多名川軍將士之後,一同回憶了川軍在新安的抗戰史,以及村民數十年來守護川軍墳墓的感人故事。孫保旭說,在那個戰亂年代,四川人民和河南人民共同抗日,結下了很深的友誼,很多川軍都犧牲在新安一帶。

彭仕復烈士68歲的兒媳,身為深圳一知名國際幼教集團總園長、國際早教協會會員、全國百佳園長、幼教專家的李曉珍非常動容。她說,自己非常感激新安志願者熱心尋找父親的墳墓,感謝當地村民的守護,她決定到當地的村鎮幼兒園進行支教。經過聯繫溝通,最終確定了新安縣南李村鎮小精靈幼兒園。5月7日,李曉珍趕到新安縣,她在該幼兒園與老師、孩子們進行一個月的生活和學習。

“希望藉助支教,把我的經驗分享給當地老師和孩子們,為當地教育事業做一份力所能及的貢獻。”她說。

孫保旭說,希望通過為彭仕復烈士豎立紀念碑以及重走抗戰地這些舉動,告慰為民族犧牲的英烈,同時,也能借助英烈大無畏的精神和感人事蹟,帶動更多人學習抗戰歷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