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这个省会一百年前还只是一个小村庄,因一条铁路改变命运

清朝末年,洋务运动兴起,中国近代铁路建设也随之起步。1889年经张之洞提议,清政府决定修建由北平(北京)卢沟桥到湖北武汉的卢汉铁路,即平汉铁路,以连接华北和华中,同时要求直隶、山西、河南、河北等省份修建支线。时任山西省巡抚的胡聘之积极响应,决定集全省之力修建正定到太原的铁路。

中国的这个省会一百年前还只是一个小村庄,因一条铁路改变命运

1903年正太铁路开始动工修建,4年之后建成通车。正太铁路开建之前,太原只是山西的政治和军事中心,经济并不怎么发达。随着正太铁路的通车,太原一跃成为山西的经济中心,可谓受益良多。然而受益最大的却不是太原,而是正太铁路最东端的一个小村庄,这个小村庄名叫石家庄村,当时只有93户人家,全村男女老少加起来才只有532人。

中国的这个省会一百年前还只是一个小村庄,因一条铁路改变命运

当年就连村里最智慧的老人也断然不会想到几十年后这个小村庄竟然凭借一条铁路一跃成为河北省的省会,随着正太铁路的通车,石家庄村很快成了河北省最重要的物资集散的陆路交通港口,几乎每天都有大量的物资从这里装卸,这样一来就给当地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随着产业工人的增加,各种配套的服务行业也随之兴起,石家庄也由一个小村庄迅速升级为新兴城市,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取代保定成为河北的新省会。

中国的这个省会一百年前还只是一个小村庄,因一条铁路改变命运

本来正太铁路在修建之初,最东端的起点选择的并不是石家庄,而是正定府郊外的柳林堡,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将铁路运输和航运结合起来,利用滹沱河的码头,直达天津码头。然而临近施工时才发现,滹沱河河水太浅,根本就无法满足轮船的通行需要,只有木船才可以在上面航行。这样一来,原先的设想就无法实现了,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架设铁路桥梁,正太铁路的东端便南移到了石家庄村。正是这样的历史机遇,才使石家庄由一个不足600人的小村庄一跃成为河北的省会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