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數據來判斷點球方向到底靠不靠譜?

本文選自中信書院閱讀時差欄目。閱讀時差動態實時同步全球前沿新知,為你打破知識的國界。

本期閱讀時差為你分享的這本書是《美麗的博弈論:足球如何促進經濟學發展》。

不管你是不是球迷,在世界盃期間肯定都深深感受到了足球的魅力。而今天這期內容,我們一起就來看看足球這項迷人的運動,曾經為經濟學做出了哪些貢獻。雖然這本書提到了博弈論,但是這本書的目的絕對不是教你怎麼賭球,而是把足球作為經濟學的模型,分析其中的原理。

全文重點

我今天要和你分享的,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我們來看看罰點球的博弈論;

其次,我們用足球裁判來做例子,看看看似無關的外部環境是如何影響我們做出抉擇的;

最後,我們用1994年世界盃積分政策的改變,來看看激勵因素對於我們行為的影響。

用大數據來判斷點球方向到底靠不靠譜?

首先,我們來講講罰點球的博弈論。

在作者看來,足球比賽就是一個良好的經濟模型,而其中點球該怎麼踢,更是可以作為博弈論的範例。

不管你是不是球迷,相信你對點球這個概念多多少少也有些瞭解。1890年,北愛爾蘭人威廉姆·麥卡姆提出了點球的設想,從此,點球就成為了足球比賽中最為嚴厲的懲罰。而到底怎麼罰點球,也從此成為了足球場上最耐人尋味的問題。比如說,就在前兩天結束的英格蘭與哥倫比亞的對戰當中,英格蘭在點球大戰當中贏得了勝利。而據媒體披露的信息,英格蘭隊在比賽前就早早確定好了點球大戰的人選。那麼,他們這次的勝利,是不是和他們賽前的這些準備有關呢,我們就先來看看這個問題,那就是罰點球究竟有沒有策略可言。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作者蒐集了歐洲頂級聯賽中9000多次罰點球的數據,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結論。首先,罰點球的成功率很高,大概有80%。如果再加以分析,作者發現,守門員能否正確判斷來球的方向,對於結果有很重要的影響。如果守門員錯誤判斷了進攻方踢球的方向,比如說進攻方把球往右踢,而守門員往左邊撲救。在這種情況下,進球率會超過百分之九十五;相反,當守門員判斷對了進攻方選擇的方向時,進球率就會降到百分之六十左右。

所以,對比這兩組數據,我們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判斷方向,是罰點球成功與否的最關鍵因素。圍繞著這個問題,許多球隊都進行了研究。其中,最有名的例子,是2006年世界盃四分之一決賽中,德國對陣阿根廷的那場點球大戰。在那場比賽中,德國門將萊曼手中,握著一張神秘的小紙條,上面記錄了阿根廷隊員踢點球時的慣用腳法,比如裡克爾梅總是射向球門左上角,而阿亞拉則習慣射向球門右側。而最後結果是怎麼樣的呢?出乎意料的準確,所有阿根廷球員真的就是按紙條上預測的那樣踢點球,而萊曼則判斷對了每一個點球的方向,並且成功撲救出了兩個,並幫助德國隊獲得了勝利。從這個例子上看,點球似乎是可以預測的。

可是,情況真的是這樣嗎?數年前,阿根廷對陣巴西,當時梅西正準備要主罰點球時,比賽因故中斷。而在比賽中斷的時間裡,巴西隊全隊上下一起討論梅西這個點球是會往左還是往右。

根據過往的經驗,通常情況下,梅西習慣選擇往右邊射門,那麼這個球應該是往右邊還是左邊呢?因此,有隊友建議巴西門將迪亞茨往左邊撲救,因為他們認為梅西很可能會故意反其道而行之。平時往右踢,這次就偏偏向左踢,欺騙門將。而巴西門將迪亞茨本人則認為,梅西自己心裡肯定清楚自己把球踢向右邊的習慣,而且梅西本人說不定也會猜到,巴西隊這邊會認為他要故意反其道而行之,並且會讓門將往左邊撲救,所以,梅西最後可能會選擇把球踢向右邊。

而當比賽重新進行後,梅西真的是往右踢,那麼當時,梅西究竟是怎麼想的呢?是不是像巴西隊球員所猜測的那樣呢。賽後梅西接受採訪的時候,就被問到了這個問題,而梅西則說自己當時一直到助跑的時候,都還沒有想好究竟要踢向哪邊。所以說,點球這個事情,很大程度上是隨機的,並不是依靠過往的數據,就一定能做出靠譜的預測。

用大數據來判斷點球方向到底靠不靠譜?

第二,讓我們透過足球,來看看外部環境對決策造成的影響。

在很多時候,我們會認為決策者在做出決策的時候往往只關注案例本身,而忽視外部環境的影響。但是,事實也許和這種想法有所出入。

稍微對足球有點了解的人,都知道足球裁判在一場比賽當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說,在所有常見的體育運動當中,足球裁判的權力是最大的,一旦比賽開始,他就是球場上的大法官,其權威不容任何挑戰,任何球員,甚至教練,都必須服從裁判的判罰,否則會遭到黃牌警告甚至被紅牌罰下。

所以,在我們的經驗當中,裁判在賽場上是至高無上的,不需要考慮球賽以外的因素。在比賽中,主隊球迷向客隊球員扔礦泉水瓶的事情時有發生,球場上雙方隊員大打出手的場面也並不少見,但是,球迷以及球員直接頂撞裁判的情況極少發生。所以,裁判似乎不用考慮任何場外因素,他只需要關注雙方球員的表現就足夠了。

但是,情況真的如此嗎?作者根據西甲聯賽的數據,認為裁判的判罰往往會傾向主場球隊。就拿足球場上的傷停補時來說吧。

先來解釋下傷停補時這個概念,足球比賽進行當中,球員受傷,犯規,換人的情況不可避免,這些情況都會消耗一些時間。所以,為了彌補這些情況耽誤的時間,在比賽的最後關頭,裁判會相應的補上幾分鐘時間,這幾分鐘時間就被稱為傷停補時。

而在這個時候,裁判的傾向就會變得很明顯。從平均情況看,如果主場球隊領先,裁判會把傷停補時減少29%,讓比賽早點結束,使得主隊確保獲得勝利;而在主場球隊落後時,裁判則會將傷停補時延長35%,使得主隊能多一點時間。主場觀眾越多,這種傾向就越明顯。但是,按道理來說,裁判本人並不會因為偏袒主場球隊而獲得實際利益。但是,當他身處眾多主場球迷的環境中,他就會不知不覺就會傾斜自己的態度。通過這樣的案例,我們也應該重新考慮社會因素等外部環境對於決策的影響。

用大數據來判斷點球方向到底靠不靠譜?

第三,我們再來看看激勵因素對於足球的影響。

我們中國人有句老話,叫做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我們往往會認為,激勵因素的程度更高,被激勵者就更會完全發揮自己的實力,但是結果並不一定總是如此,在足球場上,我們也能找到類似的案例。

在1994年的世界盃上,國際足聯做出了一個重大改革,那就是將打贏一場比賽的積分從2分提高到了3分,這項規定一直延續到今天。對於這一變革的起因,歷來有許多解釋,而其中有一種較為常見的說法是這樣認為的:因為當年的世界盃是在美國舉辦,而美國人民向來對橄欖球,籃球與棒球這種快節奏運動更有熱情,對足球這種半天才進一個球的運動並不感冒。所以國際足聯做了上述這個調整,提高了贏球的積分,試圖激勵球隊選擇更加積極的打法,創造更多的進球,這樣能夠更好地吸引美國觀眾們的眼球。可是,這樣一個變化卻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足球的踢法。

我們先來看看積分規則帶來的直接結果。在規則改變以前,踢平的話,雙方各自得1分,而勝利的隊伍則得2分;而在規則改變過後,贏球的收益就變得更大了,從2分變成了3分,而平局收益則保持不變。從這個角度看,贏球的收益的確變大了,過去贏一場等於打平兩場而規則修改之後,連續打平三場比賽的收益才能趕上贏一場。所以,這也驅動每支球隊都需要更加積極地進攻,從這個角度上看,積分上的變革,的確使得贏球的收益變得更大,似乎能夠實現多進球的目標。

那麼事實上,這次改革帶來了哪些變化呢?也許這個結果會和你預設的並不一樣。一方面,某些能夠反映球隊進攻的重要指標,比如說角球,射門等數量,的確有所提高;但是,雖然球隊看上去有了更多的射門,但是進球數量卻並沒有太大的變化,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一方面,由於規則的改變,輸贏兩方的態勢有了變化。在過去,一場比賽踢下來,輸了的球隊比贏了的球隊在積分上只落後2分,但是在規則改變後,個差距就變成了3分。因此,場上的球員在面對對方有威脅的進攻時,會盡全力來阻擋對方進攻,即便採取犯規的方式也要把對方攔下來。所以,從數據上看,在規則改變之後,一些體現違背道德行為的指標,比如說犯規與黃牌的數量,也有所增加。

除了犯規這個不說,積分規則改變也使得領先的球隊在戰術上有所調整。在過去,贏一場得2分,而平一場則得1分;而規則改變後,贏一場得3分,平一場得1分,贏下比賽的收益變大,但是平局的收益則不變。所以,一些球隊在取得領先後,往往在戰術上會趨向保守,也會通過頻繁犯規來限制對方的進攻。

所以,這次改革雖然使得比賽看上去有了更多的射門,但是實際上並沒有增加進球數量,還導致了犯規更加頻繁,一些球隊的表現反而更加保守。而最後,這一系列結果還導致部分觀眾對於足球的熱情下降,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因為犯規而被頻繁打斷的比賽。所以說,國家足聯這次看上去簡明直接的改革,最後並沒有完全達到目的,反而也導致了一些負面影響。而這個例子則告訴我們,在某些情況下,激勵因素提高,反而會使得原來的競爭變得保守,而不是更加積極。

總結

首先,足球場上如何踢點球,如何判斷點球的方向,就是一個很有趣的博弈問題。如果你是守門員,當你面對一個總是往球門右邊踢球的對手時,你是選擇撲向右邊,還是左邊?

其次,在人們做決定的時候,某些看似無關的場外因素依然會左右最後的決定。足球場上的裁判,按道理來說並不會因為偏袒主場球隊而得到什麼收益,也不用擔心被失利的主場球隊或者隊員圍攻,但是在賽場上,他們還是有意無意地給主場球隊一些照顧。

最後,在博弈論當中,激勵因素並不一定會更好的激發當事人發揮出更好的水平。國際足聯將贏球的積分從2分改為3分,本來是為了鼓勵雙方球隊積極進攻,創造更多的進球,但客觀上卻導致了犯規次數增加,而進球數量卻並沒有增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