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有爲亡人「送程」的風俗,完畢後孝子爲何要夾著哭喪棒回來?

傳統喪事中的“送程”風俗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傳統喪事有很多忌諱和講究,有些風俗至今仍在農村地區流行。

下葬的前一天,叫“正吊日”,正吊也叫開弔,允許各路親友前來向死者作最後的告別。這是整個白事活動中最重要的一天,喪家要桌席酬謝賓客鄰里,這叫“辦事”或“辦大事”。

農村有為亡人“送程”的風俗,完畢後孝子為何要夾著哭喪棒回來?

(披麻戴孝)

正吊日晚上,就是亡人時間了,次日棺材即要下葬,俗稱“要走了”。因為要遠行,得向生前一樣,給亡魂餞行,要舉行一種送行儀式,俗稱“送程”,也稱“起程”、“關盤程”。

這是過去農村喪事必不可少的程序,必做儀式,天要黑時才能開始。如果不送程對亡人不利,是不尊重亡人,亡魂去陰間的路上不順利。最糟糕的是,萬一亡魂不送不走,則大不吉利。

農村有為亡人“送程”的風俗,完畢後孝子為何要夾著哭喪棒回來?

(送程開始,點燃火把)

在蘇北等地,送程時要給亡魂備好交通工具——三頂紙花轎,一大兩小。為什麼要三頂?除了亡魂外,還要給兩個前來接人的陰間當差小鬼準備。大轎在前,亡魂坐;小轎在後,小鬼坐。

還要準備火把、堂號燈、照路燈,桌子、祭菜等。

火把是柴扎的,較粗,點燃後比較亮,持續時間長,現在圖省事,直接用一長棒來製作。堂號燈就是過去的可防風的帶罩油燈,外貼書有亡人堂號的紙。照路燈需要最多,一般用三尺六寸長單根蘆柴棒,裹上棉花草紙,蘸以松香素油,既旺火又抗風。

農村有為亡人“送程”的風俗,完畢後孝子為何要夾著哭喪棒回來?

(送程隊伍)

我小時候在蘇北農村生活時,多次看到送程的場景,事先組織好送程的人,由他們準備火把、堂號燈、照路燈什麼的。照路燈製作很簡單,就是將蘆柴上裹有棉草或是火紙的一頭,插進柴油桶裡,浸上油即成。

在我記憶中,是沒有人家用松香素油的,一是成本太高,二是材料不好搞。而柴油便宜,燃燒效果還好,最主要的是柴油容易搞到,農村手扶拖拉機燃油用的都是柴油。

農村有為亡人“送程”的風俗,完畢後孝子為何要夾著哭喪棒回來?

(送程隊伍出村頭)

送程置辦照路燈的費用,由亡人的出嫁女兒或侄女負擔,也是出嫁女兒的心意,以感謝亡人生前的辛勞養育。

照路燈的數量有滿槽和半槽之分,滿槽燈720盞,半槽燈360盞,有經濟能力的都會辦滿槽燈,但有的女兒家經濟條件不好的,也不一定非要達數,少一些也不要緊的,但多少都要置辦。

農村有為亡人“送程”的風俗,完畢後孝子為何要夾著哭喪棒回來?

(地上在燃燒的小火把就是照路燈)

送程時,吹鼓手全班出動,孝子所有男性後代,手捧喪杖領路送行,送程的隊伍浩浩蕩蕩,很有儀式感。

前面由兩個火把、兩盞堂號燈引路,一人挑湯水飯,撒紙錢。從家門口一直到終點,沿途兩邊插滿“照路燈”。送程一般在天要黑時開始,大家先到土地廟前。在這裡,要誦讀祭文,這相當致悼詞。現在不少地方都沒有土地廟,都是臨時在亡喪家附近圍一個,像徵土地廟。

農村有為亡人“送程”的風俗,完畢後孝子為何要夾著哭喪棒回來?

(送程隊伍)

送程隊伍來到土地廟前,擺下祭桌,大花轎居中,小的分擺兩側,轎門向廟門停下,孝子們跪在花轎四周。主事者向土地廟作揖後,高聲朗誦:“某省某市某縣某鄉某村公民,慟於某年某月某日某時,享年××有×。”

下面內容就是對亡人一生的正面評價,再表達子女、親友對亡老的感激和懷念,大概是這樣:“某某在世,廣行善事,頗積陰功,鄉里稱頌,鄰居讚揚,諸親六眷,兒女子孫,感念在心,特備素酒香燭,敬祭土地廟前,懇求當方土地,開恩放行,准予坐轎登程,趕赴西方樂土。”

農村有為亡人“送程”的風俗,完畢後孝子為何要夾著哭喪棒回來?

(在臨時土地廟前做儀式,誦讀)

誦讀完畢,兒女高呼:“新死亡魂上轎吧!”孝子後代跟著也呼喊“××(稱謂)上轎吧。”

緊接著打開轎門,將引魂紙輕輕移入轎內,由長房孝子將亡人靈位捧入轎內,同時禱告:“××(爸爸或媽媽稱謂)不害怕,上轎坐好!”然後閉上轎門。

農村有為亡人“送程”的風俗,完畢後孝子為何要夾著哭喪棒回來?

(送程時抬湯水)

也有的在土地廟前不讀祭文,由和尚替亡人唸經懺悔。最後誦唱:“土地神你是聽,新死亡魂在你門,金銀紙馬你收下,打發亡魂早動身。”唱畢,孝子一齊喊上轎。

送程隊伍抬轎起程,向亡人生前籍貫所在縣城方向前行。

農村有為亡人“送程”的風俗,完畢後孝子為何要夾著哭喪棒回來?

(抬上轎子)

送程時,如果經過岔路口,花轎要停下行路祭。兩頂小轎前擺一桌酒菜由陰差自用,大轎面前專設一桌祭菜,祭奠亡魂。孝子從轎中小心取出靈位放於桌上,由主事者或女婿行八揖九叩大禮,奠酒破菜。

這叫“拜路祭”,意為亡魂此去不返,後代戀戀不捨,儘量留他多吃喝一次。此時,吹鼓手要賣力助哀,鼓樂大作。祭畢,孝子仍將靈位放入轎內。

農村有為亡人“送程”的風俗,完畢後孝子為何要夾著哭喪棒回來?

(吹鼓手)

送程到終點,要再行拜路祭。終點一般在離家兩三里外的橋頭、路口,是當地約定成俗的地方。在撤走祭桌,大轎在前,小轎在後,轎下四周放火紙,點火焚燒,俗稱“化轎”。化轎時不要為了燃燒快,將轎子打散,可架著讓其自然燃燒。焚燒一定要乾淨,不能留下一點蘆柴紙片,否則亡人得到的去陰間乘的轎子可能是壞的。同時,向轎的前方潑湯水飯。

農村有為亡人“送程”的風俗,完畢後孝子為何要夾著哭喪棒回來?

(祭桌)

紙轎焚燒完後,孝子要繼續向前奔跑,跑幾步磕一個頭,連磕三次,然後緩步退回,表示戀戀不捨,希望亡人一路走好。

要注意的是,送程儀式結束後回來的路上,千萬不要弄出聲響,孝子的哭喪棒要夾在腋下,搭頭巾盤纏在頭上,這樣就能騙過亡魂,認不出來,不會把亡魂再招引回家。

農村有為亡人“送程”的風俗,完畢後孝子為何要夾著哭喪棒回來?

(化轎)

(注,部分圖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