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經濟利益矛盾點燃的英法雙雄百年戰爭

英格蘭作為島國,與歐洲大陸隔海相望,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富饒的資源,時常受到歐洲大陸海盜和王朝國家的侵略,特別是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 年征服英格蘭,1154 年安茹伯爵亨利二世登上英國王位後,英格蘭與歐洲大陸的聯繫越來越緊密。1066 年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蘭後,登上英國王位建立了諾曼王朝,是為英國的國王威廉一世,又稱征服者威廉。1154 年法國的安茹伯爵亨利即英國王位,建立起安茹王朝,是為亨利二世。無論是征服者威廉,還是亨利二世,他們既是英國的國王,同時也是法國國王的封臣,至此兩國便形成了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這也為以後兩國的衝突埋下了禍根。

由經濟利益矛盾點燃的英法雙雄百年戰爭

威廉征服以來,兩國因領地問題長期不和,到金雀花王朝時衝突更加激烈。但有趣的是,當時的英王愛德華二世在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的撮合下,迎娶了法王腓力四世的女兒伊莎貝拉,而這樁政治婚姻不僅沒有消除雙方的隔閡,反倒加速了百年戰爭的到來。1328 年法王查理六世去世,卡佩王朝絕嗣,其支裔瓦盧瓦王朝的腓力繼位,是為腓力六世。英王愛德華三世為伊莎貝拉的兒子,即為腓力四世的外孫,腓力六世的繼位引起他的不滿。於是,愛德華三世以法王腓力四世外孫的身份要求繼承法國王位。為此,法王借註釋《薩利克法典》之機,在關於自由份地只能傳給男性而不能傳給女性的條款解釋上,以法學家之口宣佈法國王位繼承的父權制原則,不承認愛德華三世擁有法國王位的繼承權。由此,兩國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升級。

在中世紀相當長的時期裡,英格蘭和蘇格蘭是死敵,直到1707 年英格蘭和蘇格蘭合併。英格蘭和蘇格蘭長期不和,這給法國提供了絕佳的機會,所以它大力支持蘇格蘭以牽制英格蘭。法國每年提供給蘇格蘭補助金5 萬鎊,作為交換條件,蘇格蘭必須每年用4 個月的時間同英格蘭作戰。長期以來,英格蘭對法國支持蘇格蘭的行為一直耿耿於懷,在愛德華三世時這一矛盾迅速激化。無論是英王對法國王位繼承權的爭奪,還是英格蘭對法國支持蘇格蘭的仇恨,雙方的矛盾只是封建的和政治上的敵對,這充其量是英格蘭進攻法國的次要原因。真正深層次的原因是13 世紀後期英法在商業利益上的衝突,它主要體現在英法在加斯科尼葡萄酒貿易上和佛蘭德爾毛織品貿易上的競爭。

由經濟利益矛盾點燃的英法雙雄百年戰爭

加斯科尼位於法國西南部,屬於阿奎丹地區。阿奎丹女公爵埃莉諾開始嫁給了法蘭西國王路易六世的兒子路易(即後來的路易七世),後來便順理成章地成為法蘭西的王后,阿奎丹地區也作為嫁妝成為法蘭西王國的一部分。15 年後,路易七世與埃莉諾離婚。由此,法蘭西也丟失了富饒的阿奎丹地區。不久,埃莉諾又嫁給了安茹伯爵亨利(當時他為法王的封臣)。1154 年,亨利繼承了英格蘭的王位,是為英國安茹王朝(金雀花王朝)的亨利二世。埃莉諾便成為英格蘭王后,阿奎丹地區也便隨之成為安茹帝國的一部分。至此,路易七世才恍然大悟,他為失去富庶的阿奎丹地區後悔不已,於是收復阿奎丹地區便成為他與他的後代要完成的艱鉅任務。由此,英法之間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併為領土征戰不已。

英格蘭更為看重的還是當時加斯科尼所處的商業地位。首先,英格蘭進口葡萄酒的大部分來自加斯科尼。獨特的氣候和地理條件從客觀上決定了加斯科尼和英格蘭特殊的貿易關係。加斯科尼屬於典型的地中海式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暖多雨,特別適合葡萄的生長。該地區葡萄酒的產量多、質量高,而且臨近海洋,運輸也方便,與英國的距離相對較近,十分便於葡萄酒出口到英國。加斯科尼作為英王的領地,兩地經濟交流相對較為頻繁。因此,英格蘭所需的葡萄酒主要從加斯科尼進口。中世紀英國對外對內戰爭頻繁,軍需品如鎧甲、武器等對鐵的需求量很大。同時,農具也需用大量的鐵。而所需用的鐵又大量需由加斯科尼轉運。如果沒有鐵等必需品的進口,英格蘭的經濟和軍事是難以為繼的。可見,加斯科尼在英國的對外貿易中所處的重要地位。英格蘭在此還可獲得巨大的稅收收入,因此很值得為此開戰。

由經濟利益矛盾點燃的英法雙雄百年戰爭

佛蘭德爾位於歐洲西北部,包括今法國的一部分、比利時的大部和荷蘭的一部分。12 世紀,佛蘭德爾的毛紡織業發展達到了為遠方集市大規模生產標準化紡織品的水平,其影響也進一步擴大,它的毛紡織品不僅出口到鄰近地區,甚至出口到更遠的東方地區。13 世紀,以佛蘭德爾地區為中心的毛紡織業佔據了歐洲地區的首要地位。佛蘭德爾是英國主要的羊毛出口市場,英國賴之獲得鉅額利潤。隨著佛蘭德爾毛紡織業的發展,本地的羊毛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不能滿足當地市場的需求,這樣就急需國際市場羊毛的輸入。13、14 世紀時,英格蘭作為羊毛中心的重要性已經超過了其他任何地區。羊毛貿易在兩地區的貿易中佔有很大比重,英格蘭也在與佛蘭德爾羊毛的貿易中獲得了鉅額利潤。一方面,佛蘭德爾地區是法國的領地,法王可以在此地徵收大量的捐稅。法王無論從政治上還是從經濟上考慮都妄圖控制此地;另一方面,佛蘭德爾是英格蘭主要的羊毛消費市場和呢絨進口市場,英格蘭在此地擁有巨大的經濟利益,也必然不會放手。

1228 年,佛蘭德爾發生了下層市民和農民起義,佛蘭德爾伯爵向法王求援,法王腓力六世出兵鎮壓了起義,並取消了起義城市的自治權。這引起英王的極大不滿,於是在1336 年以禁止羊毛出口來對法國施加壓力,這便成為兩國交戰的直接原因。戰爭在法國領土上進行,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由經濟利益矛盾點燃的英法雙雄百年戰爭

第一階段(1337—1360),英國在海上和陸上先後獲勝,不僅佔領了加萊港,而且俘虜了法王約翰二世(1350—1364)和許多顯赫的貴族、騎士。在此期間,1348 年鼠疫(“黑死病”)猛襲法國,人口銳減,各地匪幫橫行,國家頒佈了禁止增加工資的法律;1358 年5 月底,爆發了法國曆史上最大的扎克雷起義,起義者一心想“根除全世界的貴族,自己成為主人”,但最終於同年8 月為封建貴族所鎮壓。1360 年,英法兩國在布勒丁尼簽訂和約,法國的基恩和加斯科尼劃歸英國。

第二階段(1369—1396),特別是在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統治時期,法國改革了稅制和軍制,加強了炮兵,逐步收復了失地,英國只佔領少數沿海據點。1396 年,雙方締結了休戰20 年的協定。英王查理二世的和平政策遭到了英國大貴族的反對,1399 年,查理被廢,金雀花王朝為蘭加斯特王朝(1399—1461)所取代。

由經濟利益矛盾點燃的英法雙雄百年戰爭

第三階段(1415—1453),英王亨利五世(1413—1422)即位後恢復了對法戰爭,法蘭西北部全都落入英國及其盟國勃艮第的統治。法蘭西幾乎喪失了民族獨立,1442 年,英王六世當了英法兩國的國王,同年於布日爾即位的查理七世(1422—1461)只控制了盧瓦爾河沿岸的幾座城市。由法國女英雄貞德領導下的奧爾良城的解圍(1429)為戰爭的轉折點。此後,法軍逐步收復失地。1453 年,法國基本上實現了領土的統一。雙方的軍事行動由此趨於平息,斷斷續續進行了一個多世紀的百年戰爭雖然沒有簽訂最終的和約,但實質上已經宣告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