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反纏足運動是如何興起的,將流行近千年的「小腳」審美觀終結

當傳教士麥高溫與新婚妻子帶著神聖的使命,於1860年第一次來到這個遠方的國度時,儘管早已有所耳聞,他還是為這個古老帝國的貧窮、落後以及種種不文明的現象所震驚,而最讓他感到可怕的,莫過於在眾多女性身上隨處可見的纏足習俗。

某一天早上,一陣淒厲、尖銳的哭喊聲突然從隔壁傳到了麥高溫夫婦的住所,這是鄰居家七歲的小姑娘因為受不了纏足疼痛而發出的喊叫。麥高溫夫人立刻前往阻止,但結果卻是徒勞無功。然而,這次失敗卻讓麥高溫有了一種神秘體驗,使他意識到,廢除這一違反自然的醜惡習俗正是他的使命所在。

清末反纏足運動是如何興起的,將流行近千年的“小腳”審美觀終結

清朝纏足的普通女性_圖

麥高溫教士的反纏足生涯就此展開,然而,迎接他的卻是一個又一個挫敗。每當他試圖與士大夫探討應當禁止人們纏足時,迎面而來的不是冷嘲熱諷便是一笑置之,根本不讓他再有一絲遊說的機會。即便是有著堅定的信仰與不屈的意志,麥高溫也不由得感到陣陣絕望。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麥高溫的挫敗並不難理解。作為一種流行近千年的風俗,纏足早已成為當時人們的一部分,從時人的角度出發,麥高溫的反纏足舉措看起來不免有些荒誕可笑。

清末反纏足運動是如何興起的,將流行近千年的“小腳”審美觀終結

《宋人遺祻雜抄》,記載了教坊妓女纏足的儀式和過程_圖

三寸金蓮之美

所謂纏足,指的是用布將雙腳裹緊使之變得又小又尖的一種習俗。在纏足最為鼎盛的明清時期,通常要求把雙腳纏至三寸大小,在這一情形下,三寸金蓮成了小腳的代名詞。

纏足的起源已經難以考證,較為流行的說法是南唐窅娘說。窅娘是南唐後主李煜的宮嬪,以善於舞蹈出名。一次,李煜突發奇想,讓人打造了一個高六尺的蓮臺;另一方面,他讓窅娘纏緊雙腳、只著素襪站在蓮臺上跳舞。據說,每個人都看到如痴如醉。就這樣,纏足就從宮廷中流傳開來。

儘管有不少質疑,如窅娘是否真實存在、故事中的纏緊雙腳與後來的裹小腳有著本質區別而無法視之為起源等,但北宋初年已有女性纏足則大抵無誤。只是當時纏足的行為還不多見,直到北宋後期方才開始逐漸流行。

清末反纏足運動是如何興起的,將流行近千年的“小腳”審美觀終結

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_圖

到明朝初年,纏足已經成為社會地位與上層文化的一個標誌。當歷經艱辛終於將張士誠消滅後,為了懲罰對手,朱元璋特意將其舊部編為丐戶,同時下令浙東丐戶“男不許讀書、女不許纏足”。可見在當時,纏足與否已成為區分貴賤的一種典型特徵。

隨著纏足之風越來越烈,到了明朝中後期,女性為了凸顯小腳之美,更是開始在鞋上做文章,一種高底的弓鞋由此登上歷史舞臺。這種高底鞋帶來了一種新的審美風趣,清初文人劉廷璣對此給予了較為詳細的描述,“鞋之後跟,鏟木圓小墊高, 名曰高底。令足尖自高而下著地,愈顯弓小。” 以目的而論,其與今日的高跟鞋並無本質區別。

加入高底之後的小腳更顯美觀,相應地,纏足方式也與之前的大不相同,技術含量變得更高,並非一般人都能掌握,失敗的案例自然也大大增加。清初的文化名人李漁曾在他的文章中略帶嘲諷地提到一位名為”抱小姐“的佳人,此人並不姓抱,只是因為雙腳裹得太小寸步難移,只能靠人抱著才能出行,她因此而得名,最後為一貴人耗資千金所購買。

清末反纏足運動是如何興起的,將流行近千年的“小腳”審美觀終結

《新室志》之鞋樣_圖

滿清入關後,統治者多次下令禁止女子纏足並予以罪罰,因為在他們看來,纏足與衣冠髮飾一樣都是漢人文化的象徵,為了保持民族的獨立性而必須予以禁止。但動盪隨之而起,清朝皇帝最後選擇了妥協,在對滿族婦女仍保持禁令的同時放棄了對漢人的約束。

眾所周知,清朝初年曾經頒佈了嚴厲的“剃髮令”,以至於有留髮不留頭之說。迫於武力的威嚇,男性漢人只得剃髮屈服。與之相對,女子的纏足同為漢文化的象徵,卻歷經反抗最終頑強地生存了下來。於是,纏足行為被賦予了反抗的象徵,一些人由此提出“男降女不降”的口號。在他們的推動下,清代的纏足越演越烈,終於發展到了它的鼎盛時期。

明代已有將腳裹至三寸大小,到了清代,三寸金蓮的說法更是深入人心,甚至有人纏至不足三寸。除了繼續明代弓、小的審美外,清代還發展出了一套七字訣:小、瘦、尖、彎、香、軟、正。明代的纏足還多是在上層社會,到了清代,便是普通百姓也大多開始纏足。

清末反纏足運動是如何興起的,將流行近千年的“小腳”審美觀終結

清末纏足的女性_圖

在過去,小腳是文人的獨特審美,而到了清朝便是普通百姓也以娶個大腳老婆為恥。民國時期研究小腳文化的人,曾經深入各地收集資料,發現讚美小腳的歌謠到處都有,如河南安陽,“裹小腳,嫁秀才,吃饃饃,就肉菜;裹大腳,嫁瞎子,吃糠饃,就辣子。 ”

簡而言之,當傳教士麥高溫抵達清朝時,在他眼中象徵野蠻的纏足,對於清朝人來說卻是美麗、文明的代表,而他所歌頌的天然雙足卻是清朝人眼中野蠻、低賤的象徵。

然而,事情很快起了變化。

清末反纏足運動是如何興起的,將流行近千年的“小腳”審美觀終結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海上戰鬥場景_圖

反纏足運動的興起

鴉片戰爭後,隨著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清政府對於傳教士的禁令相繼解除,一大批懷著宗教熱忱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紛紛來到清朝傳教佈道。這些傳教士的首要職責是招收信眾,在此之餘,他們中的部分人把目光轉向了纏足這一最具中國特色而又顯著地違背上帝教誨的習俗上。

1868年,由傳教士創辦的對近代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的《教會新報》(後改名為《萬國公報》,曾被認為是“西學新知之總薈” )創立。該報對纏足現象給予了超乎尋常的關注,其第二卷就集中刊載了三篇反纏足的文章以及兩篇反對反纏足的辯論文章。

七年後的1875年農曆正月初九,傳教士麥高溫在廈門新街仔禮拜堂召集信眾,在這次聚會上,他宣佈成立戒纏足會,並鼓勵信眾簽署誓約以杜絕纏足蠻俗出現在自己的家門之內。這是目前可知的第一個反纏足組織。

清末反纏足運動是如何興起的,將流行近千年的“小腳”審美觀終結

勸諭不纏足圖說方圖_圖

1878年春,在廈門戒纏足會每半年一次的例會上,與會人轉錄了華人牧師葉漢章所著的長篇論文《戒纏足論》,逐一批判了世人關於纏足的種種觀念。在葉牧師看來,纏足無疑是一種人類狂妄無知的舉動,如同巴別塔一樣,是一種對上帝十足的褻瀆行為。

然而,儘管一些傳教士及他們的中國信徒不遺餘力地宣揚纏足的危害,最終的效果卻並不理想。以麥高溫成立的戒纏足會為例,直到該會成立三年後,響應者也不過僅八十餘家。

原因很簡單,作為一種有著近千年歷史的習俗,纏足早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這豈是幾個人的三言兩語便能改變的,更何況說話的還是隱隱然被視作威脅的外來和尚?甚至於,有的牧師也入鄉隨俗地給自己的女兒纏起小腳來,這不讓人感嘆於纏足習俗的強大。

但甲午戰爭來了。

清末反纏足運動是如何興起的,將流行近千年的“小腳”審美觀終結

甲午戰爭形勢圖_圖

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並沒有給老大帝國帶來太大的震撼,一些人竟然把失敗歸結於漢奸太多的緣故,更多人至多承認是外國人船堅炮利、武器先進而已,洋務運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艱難地進行著。

不過,甲午戰爭撕碎了最後一塊遮羞布。偌大的天朝竟然被一向被視為蠻夷之地的彈丸小國所擊敗,這一事實使得無論是官僚還是普通文人都受到巨大的刺激,孫中山正是因此而堅定地走向了革命的道路。

國家滅亡的危機讓強國強種成為時人的共識。而要做到這一點,依照來華的西方傳教士的觀念,解放婦女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清末反纏足運動是如何興起的,將流行近千年的“小腳”審美觀終結

《勸放腳圖說·活動血脈》書影 反纏足_圖

反纏足與國家富強

甲午戰爭之前,西方傳教士反對纏足的立論點主要有三點:

其一,從宗教角度出發,認為纏足違反基督教教義,因為上帝造人時無論男女皆是天然雙足,而女子的主動裹足無疑是違反自然、辜負上帝恩典的舉動。

其二,從醫學角度出發,認為纏足之後女性更容易生病。十九世紀來華的早期傳教士多兼醫生身份,因此他們常常從生理醫學的角度來論述纏足的危害,認為纏足會引發壞疽病在內的諸多可怕病症。

其三,19世紀70年代以後,傳教士開始將纏足與國家富強聯繫在了一起。他們強調,纏足一方面把婦女變成對國家毫無用處之人,另一方面更是使得婦女體質虛弱,進而所生的子女也是身體羸弱。

清末反纏足運動是如何興起的,將流行近千年的“小腳”審美觀終結

1904年北京慕貞女校的教室內_圖

傳教士從宗教方面反纏足的思想主張,除了一些教徒外,並沒有在清朝的知識分子中引起多大反響,而醫學上以特別是政治上的反纏足主張,則伴隨著甲午戰爭之後國家存亡危機的刺激下,被越來越多的清朝的士人所接受併為之廣泛宣傳。

在北洋海軍大敗不久的1895年4月,立德夫人等西方人在上海成立了天足會。這一組織在日後的反纏足運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不過在成立之初,並沒有多少人應和,不僅西方人多加以嘲笑,便是清朝的百姓也譏諷其狂妄無知。然而,相比多年前的麥高溫,立德夫人的失望並沒有維持太久。

伴隨著人們對甲午戰爭的深刻反思,響應反纏足號召的清朝知識分子日漸增多,正如當時的觀察者所言,“遠近士夫,同聲賡和,雖守舊者千百,謀新者什一,而其機固已動矣。”

不僅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人積極響應,便是滿清大員如張之洞也表達了認同。他們的邏輯是,要想強國,必須要先廢除纏足習俗,否則不但占人口一半的婦女不能為國所用,所生下的子女也是病而弱,如此一來,國家怎可能強盛呢?在這種觀念影響下,康有為於1989年上書光緒帝,請求下旨禁止女子纏足。

清末反纏足運動是如何興起的,將流行近千年的“小腳”審美觀終結

慈禧太后_圖

四年之後,慈禧太后終於頒佈詔書,正式反對女子纏足:“漢人婦女,率多纏足,由來已久,有傷造物之和 ,嗣後縉紳之家,務當婉切勸導,使之家喻戶曉,以期漸除積習。” 與此同時,各地的封疆大吏也陸續提倡女性不要纏足。反纏足運動自此成為全國精英的一致共識,並開始從雲端逐漸落到大地,從知識分子的大聲疾呼轉到了腳踏實地的行動上。

就這樣,在西方傳教士的不懈努力與國破家亡的現實刺激下,小腳這一流行近千年的審美被丟進垃圾桶,源自清末的大規模反纏足運動拉開了序幕。

文:江河散人

​參考文獻:《近代中國的反纏足運動探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