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標籤「對症下藥」,旅行綜藝也不得不「窮則思變」

這幾年來,國人在旅行這件事上樂此不疲,旅行流綜藝也隨之層出不窮,各施創意,甚至也產生不少全民熱議的現象級節目。不過,隨著同類型節目不斷出現,陷入疲態也稱為了不可避免的最終歸宿。

文化標籤“對症下藥”,旅行綜藝也不得不“窮則思變”

(數據來自新京報)

實事求是,對於如今國內旅行綜藝的發展來說,目前有亟待解決兩大難題:一是受外來綜藝影響所形成的固話模式,二是幾經變化難創新、難維穩的綜藝市場。

舊基因新戰場:旅行綜藝的內憂外患

今年三月,《花兒與少年》丟下一枚重磅炸彈,從2014年開始,陪伴著觀眾走過了三季的花少正式宣佈停播。而官方給出的原因則是“出國拍攝和後期製作經費過高,而收視低迷導致入不敷出”。

文化標籤“對症下藥”,旅行綜藝也不得不“窮則思變”

縱觀這些年來的旅行類節目,從《花兒與少年》到《花樣姐姐》,再到《我們的十七歲》,雖然各種噱頭不斷,衝突、虐星,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環節設置依舊是此類節目的標配,在娛樂至死的綜藝環境下,當越來越多的明星旅行節目視窮遊趣味和人際糾葛為吸睛要素,觀眾對旅行題材的表達套路也日漸免疫。一個本就狹窄的市場被平臺競相開發,華麗包裝的背後,節目內容無可避免的迎來內容的同質化、泡沫化。

根據CSM的數據,對比《花少》三季的收視率不難發現,在2014年明星加盟的旅行節目相對寥寥的環境中,《花兒與少年》第一季穩居榜首,收視最高時可達1.9,而到了第二季,雖經節目中寧靜、許晴、鄭爽三位女嘉賓之間的“戰火”為節目帶來了足夠的話題度,但亦不可避免的經歷了高開低走的尷尬狀態。

文化標籤“對症下藥”,旅行綜藝也不得不“窮則思變”

而這樣的現象,到了第三季表現的更為突出,儘管節目開始著手於減小爭端想要回歸“旅行本質”,嘉賓陣容也從“姐弟團”改為更符合年輕人胃口的“青春團”、團體遊變成“流放+集體”的兩種旅行方式,但對於已經熟知明星旅行真人秀套路的觀眾而言這樣的改變顯然並未奏效,除了首播突破1%,在接下來的十一期節目中皆收拾平淡,收視最低的第四期甚至降到0.363。

文化標籤“對症下藥”,旅行綜藝也不得不“窮則思變”

此外,觀察當下綜藝時長,節目更新換代的頻率之高不言而喻,曾經炙手可熱的音樂綜藝、戶外競技,以及旅行真人秀等等,前兩年還是各大衛視或視頻網站的主流綜藝品類,在今年來“小眾圈層”、“青年文化”崛起,各大類型綜藝紛紛擺出“正面剛”態度時,都比可避免的經歷了生存危機。

於是當市場迴歸冷靜,“窮則思變”成為綜藝節目不可避免的未來趨勢,那麼一面是換湯不換藥的舊基因,一面是戰火愈加激烈的全新戰場,在這樣內憂外患的艱難處境下,旅行綜藝節目走向”窮途末路“自然在所難免。

第三次轉變:喧囂過後把本質迴歸

從《花兒與少年》開啟了旅行節目“明星化”的新紀元後,多檔聞風而動旅行綜藝也大打明星牌,從姐弟團到夫妻檔,再到帶著爸媽去旅行,但鮮肉、女神,各種令人瞠目結舌的明星陣容,輔以轟轟烈烈的衝突矛盾、俊男靚女間暗流湧動的荷爾蒙以及熱情洋溢的“辛辣”滋味,構成了一檔“標準”的旅行節目。

2017年,一檔純素人的旅行真人秀《我們的侶行》成為觀眾熱議的重點,張昕宇、梁紅這一對平凡夫妻自駕飛機,跨越5大洲、3大洋、23國、航程8萬公里,實現中國人首次五大洲環球飛行、中國飛機首次飛越南極點。

文化標籤“對症下藥”,旅行綜藝也不得不“窮則思變”

節目一經上線,僅2小時45分播放量破千萬,兩個多月後,以2.6億的總播放量、豆瓣評分9.0分的成績收官,對於一檔純素人綜藝而言,這樣的成績顯然是值得肯定的。同時,因為“侶行”夫妻的突然走紅,也讓旅行綜藝

從最初以紀錄片模式播出的旅行節目到而後明星旅行真人秀,幾經轉變之後,如今的旅行節目開始經歷第三次轉變,喧囂過後,開始再次迴歸本質。

搜狐視頻推出《好漢兩個伴》,辛柏青、王烈兩位中年大叔和哈士奇“少爺”組成“老少年旅行團”一路西行,沒有爭端與衝突,只有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再往前追溯,2017年愛奇藝推出的《世界上的另一個我·歐洲季》,90後純素人楊帆歷時兩個月,穿行兩萬公里,到訪12個歐洲國家與16名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網友進行一場奇幻的摩旅。

文化標籤“對症下藥”,旅行綜藝也不得不“窮則思變”

雖然相比於純明星旅行真人秀而言,此類節目在口碑上都有著不俗的成績,但相比於前者,無論是播放量還是傳播範薇,還是其實還是沒有走出小眾的圈層。

一面是迴歸本質贏得口碑,一面是押寶明星製造話題,如何兼顧兩者,無疑成為了如今旅行綜藝的最大困難。

那麼面臨這樣的危機,旅行綜藝就毫無出路了嗎?

文化標籤“對症下藥”,旅行綜藝也不得不“窮則思變”

(數據來自《2017騰訊娛樂白皮書》)

目前國內的旅行綜藝雖然數量上已經達到飽和狀態,但其發展仍處於初級階段,在形態和模式方面仍是多趨於空洞模式,卻仍難見飽滿的內核。

在某種程度上而言,電視綜藝節目發展到今天,受眾已不再是旁聽者、旁看者的角色。在激烈的節目市場中適者生存,站在觀眾的角度來思考,同其他綜藝相比而言,無處不在的中國文化顯然更為百搭,也更為符合國內用戶的年齡層次和口味變化。

縱觀近來播出的幾檔“文化+旅行”的結合節目,從《小鎮故事》探索大山深處的傳奇、到《同一堂課》深入全國各地的小學校園、再到《一路書香》以文化賦能所給予節目的“知行合一”,都既突破了旅行類節目囿於明星爭端所帶來的熱度,賦予“詩與遠方”更多內涵和影響力。

文化標籤“對症下藥”,旅行綜藝也不得不“窮則思變”

此外,競爭白熱化的綜藝節目同樣還面臨著困難的廣告招商。《花兒與少年》面臨的“入不敷出”狀況,是多數旅行綜藝如今面臨的困境之一,縱觀多檔明星旅行真人秀,“歐洲行”幾乎成為了所有節目組的共同選擇,而這樣的結果自然就是“天價”的製作經費。但是,高投入卻並不一定會為企業帶來預計的收益。在這樣的背景下,即使“金主”有錢任性,但是也要多加斟酌了。

文化標籤“對症下藥”,旅行綜藝也不得不“窮則思變”

反觀,在文化角度的加持下,文娛旅行似乎就少了這些後顧之憂,無論是大山深處,亦或是小鎮文化,相對而言,都是更加“經濟實惠”的選擇。

—The End—

主編 | 韓英楠

校對 | 栗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