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專利藥昂貴的背後

“他才二十歲,他就是想活命,他有什麼錯?”

“他們吃不到天價藥只能等死!”

“人們說,印度是窮人的藥房,所以全世界都在這裡買藥。”

“你可以治好這個世界所有的病,但有一種病你無能為力,那就是窮病。”

“進口藥4萬一瓶,有人買不起;藥販子2萬一瓶也有人買不起,藥神5000塊一瓶,依然有人買不起。”

這是電影《我不是藥神》中的臺詞,也是整部影片讓人感觸最深的幾句話。

近日,由徐崢監製的《我不是藥神》開始在各大影院點映,並引起一片熱議。

該影片根據慢粒白血病患者陸勇真實事蹟改編,因瑞士特效藥格列衛2萬多一盒,吃不起,陸勇幫助病友買印度200元一盒的仿製藥,被病友尊為“藥俠”。後被捕,羈押117天后在眾人請願下最終釋放。

隨著電影大熱,有關“陸勇”這個人物,以及當年“陸勇事件”背後的種種現象的爭議和討論,又在網上火了一把。而在這熱潮中,話題主要聚焦於:仿製藥是假藥嗎?為何效果不錯?為何印度有便宜藥中國沒有?

專利藥昂貴的背後

一個月一盒格列衛(120粒),終生不斷藥,對於幸運的患者而言,因為這種藥的存在,使得白血病成為一種慢性病,可以長期存活。而這往往也成為諸多家庭因病致貧的直接原因。

《我不是藥神》——專利藥昂貴的背後

藥價為何如此昂貴?

對於所有藥企而言,新藥的研發是一個漫長又充滿跌宕的過程,更是一個耗資巨大的工程:數十年的研究論證立項、上市前的各種臨床實驗、適應症上報審批等一系列的挑戰,這些絕對不是所有制藥公司能夠承擔的起的代價。

好不容易產品經過了批准,監管部門往往還要求進行上市後的研究,評估臨床效果。相應的,也帶來鉅額研發成本。而在一些市場中,上市後研究可以持續達10-20年。

仿製藥=假藥?

何謂“仿製藥”?顧名思義,仿製藥就是指,仿照“專利藥”而製造出來的藥。用更專業一點的話來講,就是指在劑量、作用及適應症等方面與原研藥相同的一種仿製藥品。

價格如此懸殊,必然會引發對藥效的擔憂。那麼,仿製藥是否存在質量問題呢?

諸多臨床試驗顯示,真正合格並經過衛生部門檢驗和審批的仿製藥不會存在質量問題。在多數國家,要成為仿製藥上市,要達到的標準非常高。美國FDA規定,仿製藥必須它仿的專利藥在“有效成分、劑量、安全性、效力、作用(包括副作用)以及針對的疾病”等方面都完全相同”。這在我國叫“一致性評價”。

所以,單從藥效上來說,它肯定不是假藥,而是實實在在的真藥和好藥。但由於印度的仿製格列衛在中國並未登記或批准上市,屬於黑市產品,這才被冠上了“假藥”的頭銜。

當然,無法避免的是,有利益的地方就會有投機取巧,可觀的利益也必將導致市場魚龍混雜,仿製藥的暴利也一定會帶來真正的假藥。這些真正的假藥會披著正規印度藥的外衣,成分卻只有麵粉、澱粉。沒有人知道,下一個假藥會在何時出現。

中國在做些什麼?

電影結束後,很多觀眾紛紛表示:除了富豪,中產之家也無法承受這樣的藥價。對腫瘤患者而言,無法購置高價藥的結果,是否意味著等死?

其實,在影片的最後,從一條條政策的羅列足以看出,我國在推動患者有藥可醫的行動一直在繼續。

《我不是藥神》——專利藥昂貴的背後

2016年3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轉發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開展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意見》,明確提出“2018年底”將是仿製藥的“大限”之期,一致性評價的大幕正式拉開。

目前,改革仍在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