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舜臣被韓國稱爲東亞第一戰神,你覺得呢?

用戶68677621724

李舜臣成名之戰不過是鳴梁海戰,那場戰鬥看似是李舜臣指揮得當,其實最根本的還是因為當時的日軍海船技術落後,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朝鮮兩度被海船技術落後的日軍登陸成功,並且兩個月之內橫掃了所以抵抗力量,使得朝鮮不得不請求明朝的援助。也就是說李舜臣在那場戰鬥中的作用根本不大,只是韓國需要一個民族英雄罷了。

在露梁海戰中,明朝大將鄧子龍率領的大軍,消滅了日軍大部分主力,最後只有幾條船逃回了日本。而在這場關鍵決戰中,朝鮮不過是充當配角。在這場戰役中,李舜臣和鄧子龍雙雙陣亡,而韓國曆史記載上,幾乎沒有明軍的寫照,只能說這是一種小國心態,有或者說這是韓國那點可憐的自尊心在作怪。

反觀日本歷史記載,也就是著名的豐臣秀吉時期,就曾經對那段歷史有過非常細緻的記載,甚至記載到了同明軍進行的各種戰役。其中高度的評價了明軍的戰鬥力,並且對明軍的火器非常的佩服。包括對鄧子龍的描寫,說有一段民謠就是預言鄧子龍的,什麼白袍將軍什麼的。

東亞第一戰神這個稱號,其實最早就有人評價出來了,而且還不是中國人。當年日本網友就對此爆發國爭論,爭論的是兩個人,一個是成吉思汗、一個是楚霸王項羽。同者兩個人相比,李舜臣簡直就是沒有一點光芒存在。李舜臣僅僅是配合明軍打敗國日軍幾次,比起戰神這個稱號,實在是有點相去甚遠。


小司馬遷論史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歷史古國,在這慢慢的歷史長河之中,曾經湧現出無數英雄人物,人們比較熟悉的有戰國時期的白起,秦末漢出的西楚霸王項羽,三國時期的關羽、兩宋時期的岳飛等等,這些英雄人物沒有一個不是在當時創造出輝煌的戰績而名揚四方的,有的人物甚至成為亞洲其他國家的英雄偶像,比如英雄岳飛在日本就很有名。日本人崇拜岳飛,稱岳飛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英雄”,《岳飛傳》也被翻譯成日文,在日本民間廣為流傳。對於岳飛的歷史地位,中國和日本是一致的,可是韓國卻表現出了不同的意見,他們認為岳飛有戰功不假,但是與他們國內的英雄人物比起來還差得很遠,韓國的這位英雄人物才是真正的東亞戰神,頂20個岳飛也不為過,那麼韓國的這位東亞“戰神”是誰呢?

李舜臣

事情還得從萬曆朝鮮戰爭開始說起,公元1592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統一日本,藉著勝勢餘威發動了對朝鮮的侵略戰爭。當時的朝鮮是明朝的藩屬國,年年嚮明朝進貢,就連朝鮮國王的更替也要獲得明朝皇帝的承認才能實行。此時日本侵略朝鮮就是以朝鮮為跳板,進而直接侵略明朝,遷都北京,實現日本稱霸亞洲的夢想。感覺自己腎需要補,對自己長度、時間都不太滿意的朋友,找蔚(fAA後跟數086),堅持個把小時不是問題!戰爭初期,由於朝鮮軍隊準備不足加之戰鬥力不如日軍,戰爭呈現一邊倒的態勢,朝鮮全面潰敗,國都淪陷,國王倉皇出逃。最後朝鮮逼不得已向宗主國明朝發出了求救信號。

李舜臣

明朝萬曆皇帝接到朝鮮的求救戰報之後,不顧滿朝文武的反對當機立斷,出兵援朝。明軍進入朝鮮之後,克服先期作戰不利的情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逐漸扭轉了戰場局勢,收復了朝鮮首都平壤。之後中日之間展開拉鋸戰,互有勝負,期間雖然有部分朝鮮軍隊參與,但對陣雙方主要以中國和日本為主。公元1597年,在日軍作戰不利的情況下,關白豐臣秀吉病死於京都伏見城,消息傳到朝鮮戰場,日軍士氣全線收挫,開始全線撤退。11月,萬曆朝鮮戰爭最後一戰露梁海戰爆發,此役由一年前指揮鳴梁海戰的被稱為東亞第一“戰神”的李舜臣繼續參戰,明軍由陳璘提督水師,副將鄧子龍、遊擊馬文煥率領軍隊參戰。11月18日中朝艦隊在露梁海面上發生了激戰。在戰鬥中,鄧子龍戰死,李舜臣被流彈擊中,次日不治身亡。這次海戰以明朝聯軍的勝利而告終,擊沉日艦450艘,殲滅日軍1萬多人,日軍徹底戰敗,日本水軍大部被全殲,陸軍殘部勉強撤回了日本。

李舜臣劇照

也正是因為這場戰役,李舜臣被韓國奉為東亞第一戰神。對於韓國的這一提法,實事求是的來講,真的是含有很大的水分。在韓國人的眼中,李舜臣指揮水軍打敗日軍,將日軍趕出朝鮮,結束了戰爭,挽救了國家,戰神之名當之無愧。可是從萬曆援朝戰爭打的方向來看,李舜臣的功績主要發揮在海戰上,陸戰基本上沒有他閃亮的地方,在戰爭爆發初期,不到半年的時間朝鮮國都淪陷,國王出逃,如果李舜臣真的是戰神,這個時候怎麼不出來率領朝鮮軍隊血拼日本呢?幹嘛還要嚮明朝求援呢,這就是戰神嗎?

鳴梁海戰

想當初岳飛率領岳家軍剿匪,狂揍金國的時候,什麼時候向宋高宗朝廷借過兵,什麼時候被金國打敗過?對抗金國,哪一次不是置之死地而後生,不要說一個李舜臣,就是30個也不一定打得過一個岳飛,所以說李舜臣是東亞第一戰神只不過是韓國國內自己給自己找的自信罷了。對於這一觀點,日本表示贊同,日本人表示如果李舜臣是戰神,那麼幹嘛嚮明朝求救呢?靠他不是就可以打敗日軍嗎?而且朝鮮戰場中的主力一直都是明軍,沒有明軍,朝鮮不到半年就亡國了。當時日軍根本就是吊打朝軍。沒有明軍參與,朝鮮早就是豐臣秀吉的了。

公道自在人心

所以說,什麼東亞第一戰神,能頂20個岳飛,就當是個笑話吧,畢竟開玩笑是不花錢的,光靠吹牛無法令人信服,公道自在人心。


用戶68677621724

先說我的觀點:第一,李舜臣是朝鮮王國曆史上難得的軍事將領,可稱為他們的民族戰神;第二,讓李舜臣封神的朝鮮衛國戰爭中,決定性的主力是明朝軍隊,李舜臣發揮的是次要作用。

下面分別從1592年和1597年兩次朝鮮衛國戰爭,來講李舜臣的作用。

第一,1592年朝鮮衛國戰爭。

明朝萬曆20年,壬辰年,日本進攻朝鮮,不到六個月近乎佔有朝鮮全境,朝鮮幾乎有亡國危險,明朝萬曆皇帝派出15萬大軍,苦戰收復失地,把日本軍隊驅趕到朝鮮南部對峙。在朝鮮軍隊一敗塗地的時候,李舜臣率領的朝鮮海軍可以算是一枝獨秀,從1592年的5月到7月,李舜臣在露梁,閒海,安骨浦等海域連續取得海上勝利,重創日本海軍。日本軍隊因為海軍受阻,兵源和物資補給無法保證,只得在中朝邊境駐紮,為後來大明軍隊的反攻勝利贏得了戰機。可以說,在1592年,李舜臣在衛國戰爭中居功至偉。

第二,1597年朝鮮衛國戰爭。

第一輪戰爭在中國明朝大將李如松的指揮下,中朝聯軍已經佔據優勢,到了1594年,基本上戰事平息,明朝軍隊主力撤出朝鮮。可是1597年,日本從朝鮮南端二度發動戰爭,這次規模更大,戰況更加慘烈。明朝從國內調遣了大量軍力參戰。1598年2月統帥邢玠調動水陸15萬軍力奔赴朝鮮,其中都督陳璘調動兩廣兵力,老將鄧子龍率領南京和浙江兵力赴朝鮮參戰。

在1597年7月,日本首先進攻的就是朝鮮的水師,當時李舜臣被誣陷下獄,指揮無能的朝鮮水師在閒山島幾乎全軍覆沒。主帥死亡之後,李舜臣復出。這就是大家看到的影片鳴梁海戰的背景。鳴梁海戰只是一次戰術性的勝利,結局是以失敗告終的。真正有決定性意義的是露梁海戰。當時日本在朝鮮的軍隊在中朝聯軍的反攻之下已經岌岌可危,向本部求援。1598年11月18日,日本300艘戰艦出現在露梁海域,中朝聯軍打響伏擊戰。在這場戰鬥中,李舜臣和鄧子龍負責兩邊伏擊,陳璘的大軍是正面應敵的主力。

在戰鬥中,鄧子龍和李舜臣雙雙犧牲,但是戰鬥取得了勝利,300艘日本艦船被重創200多艘。此時因為豐臣秀吉也死亡多日。日本無心戀戰,最後撤出朝鮮。為朝鮮半島贏得了300年的和平。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為了幫助朝鮮打贏衛國戰爭,明朝幾乎出動了最精銳的兵力,慘勝之後,明朝精銳兵力幾乎消耗殆盡。再也沒有力量壓制後金和國內的動亂,為明朝亡國埋下了伏筆。

想當年,作為宗主國,大明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幫助藩國重新獲得家園和和平。今天在他們的歷史裡,很少提及這個事實。反倒是把自己本國的將領,捧到了東亞戰神的高度。只能是一聲嘆息。


鐵錘歷史

李舜臣(1545-1598),李氏朝魚羊時期的抗日名將,戰功赫赫。李舜臣出身於沒落的官宦人家,幼年家境貧困。但他十分刻苦,文武兼備。大器晚成,他32歲才武科及第,初任全羅道井邑縣監、全羅道左水軍節度使等。是時,豐臣秀吉一統日本,野心勃勃,想要建成一個亞洲大帝國。他制定下策略:先征服朝魚羊,接著中國,然後印度等地。1952年,豐臣秀吉集合20萬軍隊征伐朝魚羊,日本稱之為“文祿慶長之役”,韓國稱之為“壬辰衛國戰爭”。1951年,李舜臣臨危受命,擔任全羅道左水軍節度使一職,積極備戰。他嚴格整治軍隊,改革海軍編制,並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另外,為提升戰鬥力,他對武器進行了改造,創造了新型“龜船”。新型的龜船體積龐大,長35米,寬11.8米,高5.2米,船身堅硬,幷包有鐵板,龜背鐵板上還裝上密密麻麻的鐵釘。船身四周挖了70多個空洞,可以放箭、放炮、放火等,功能多樣。船頭設有烏龜頭,口中含有硫磺硝煙,遇敵襲就會噴出迷霧,這一設計既震懾敵人,又增強了船的戰鬥力。龜船是當時較為先進的軍艦,它的出現增大了朝魚羊戰勝的幾率。

1592年,戰爭爆發,日軍迅速攻陷了王京、開城、平壤等地,一時間,朝魚羊面臨著滅國的危險。在朝魚羊的求救之下,明朝還派出了一批軍隊支援抗倭戰爭。陸地接連失利之下,李舜臣部在海戰中捷報連連,牽制了日軍的行動。10月釜山海戰中擊沉了日海軍將領九鬼嘉隆部上百艘船艦,重創日海軍,使之不敢再戰。1597年,因日方的反間計,李舜臣被革職,關入獄中。沒有了李舜臣,朝魚羊海軍在對日作戰中全軍覆沒。不得已之下,李舜臣被重新啟用。李舜臣為了國家利益,重整海軍。露梁海峽戰役中,他僅憑13艘船艦打敗了日軍330多艘船艦,堪稱水戰中以少勝多的典範。徹底在海上取得優勢後,他還在古今島(今莞島)建立了海軍基地,與中國將領一起,完成了對日海上封鎖。

李舜臣,可以說是朝魚羊壬辰衛國戰爭勝利的關鍵。他力挽狂瀾,在戰事失利的情況之下,取得制海權,為朝魚羊後來的反擊提供契機。他去世後,贈諡“忠武”。他是朝魚羊半島人民的民族英雄。但他對於東亞來說,意義並沒有那麼大,也就稱不上“東亞第一戰神”了。


國家人文歷史

這個話題跟日本戰國時代的“村戰”美譽,有異曲同工之妙。

日本霸者——伊達政宗;日本第一槍——名古屋山三郎;日本第一武士——真田幸村,這個算你們日本鄉鎮基層矛盾,既未上訪,不予置評。
天下無雙——前田慶次,劍聖——上泉信綱,冥界誅人——服部半藏,你這讓中國人就尷尬了,別的不說,你這冥界誅人,讓黑白無常謝七爺和範八爺就很不開森吶!

要不是李如松、麻貴們給你們沒收了這些帽子,大概他們是要戴著進棺材的。

韓國人說李舜臣是東亞第一戰神,日本人首先要有反對意見,被沒收帽子的這群“戰神”們肯定不服氣,有本事別呼叫老大啊,我們彼此玩搶帽子大賽,願賭服輸!

讓我來邊介紹萬曆朝鮮戰爭,邊介紹李舜臣,讓我們看看他為什麼會被本國民眾稱為東亞第一戰神。

李舜臣是一員名將,這一點本身無需質疑,他所創建的龜船,以鐵皮蒙木,上有鐵釘,其實更像一隻鐵刺蝟,防守功能無出其右,進攻也有特色,但總得來說就像冰島隊的防守,幾乎無懈可擊。從這個角度上來講,讓他擔任半島海軍總裝備部部長,絕對優秀而稱職。

1592年,豐臣秀吉發兵九路,攻打朝鮮,一月未到,朝鮮八道瓦解,朝鮮一共就八個道,國王逃到鴨綠江邊,向中國求救。這個過程中,朝鮮陸軍可謂不堪一擊,海軍在李舜臣的帶領下,打得有聲有色,取得一系列海戰勝利,漸漸壓制住了日本海軍。

陸地上,大明派來的李如鬆通過大炮齊轟的戰術,接連收復平壤、開城,進攻南部。日軍打又打不過,海上補給線又受阻,沒軍糧可吃了,搶也搶不到多少,1593年,日軍不得已暫時接受條件,雙方罷兵休戰。

1597年初,日本人看《三國》看的很順溜,行使反間之計,李舜臣被剝奪兵權,日本再度出兵攻打朝鮮,朝鮮海軍馬上就遭到毀滅性打擊。後來李舜臣得以復出,朝廷對他的命令是棄船登陸,組織抗戰,但他堅持自己的主張,認為海軍精神不能垮,堅決留在了海上,他的決定是對的。但也說明,李舜臣雖然是武舉登科出身,但騎射功夫顯然不是強項,但架不住戰略觀很強,他率領海軍殘部取得對日本海軍的鳴梁大捷。

陸地上,朝鮮陸軍繼續疲軟,國王繼續求援,大明軍隊再度徵發,在半島南端與日軍對陣,互有勝負。

1598年8月,豐臣秀吉病死,10月,消息傳到半島,日軍開始退兵,聯軍開始追擊,聯軍中的海軍更是發揮了痛打落水狗的精神,發動並取得了

露梁海戰大捷。

露梁海戰的聯軍主要兵力是明軍,是水師提督陳璘領導率領的,朝鮮海軍的元氣尚未恢復,聯軍雖勝,但付出了大明水師副將鄧子龍和朝鮮名將李舜臣陣亡的代價。韓國人心目中的東亞第一戰神將星隕落、走向神堂。

綜述,李舜臣是一位16世紀朝鮮十分傑出的海軍將領、最優秀的海軍總裝備部部長,距離東亞第一戰神,還有一座中國境內的十萬大山需要攀爬。


歷來現實

李舜臣(朝鮮語:이순신,1545年-1598年),字汝諧,本貫德水,生於朝鮮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李氏朝鮮時期名將。官至三道水軍統制使、全羅道左水使。

在十六世紀抵抗日軍侵朝時,曾立下汗馬功勞。1597年,他在朝鮮南部的珍島與朝鮮本土的鳴梁海峽僅靠12艘艦船擊敗日軍300餘條戰艦。1598年在露梁海戰中犧牲,享年53歲。諡號忠武,死後追贈領議政,與乙支文德、姜邯贊一併被後世朝鮮半島奉為三大救國英雄。



1592年,日軍20多萬大軍進犯朝鮮並迅速攻陷王京、開城、平壤等地,佔領了大半個朝鮮半島,韓國稱這一段歷史為“壬辰倭亂”。



應朝鮮王朝之請,明朝派兵出援,從此開始了長達7年的中朝兩國軍民共同抗擊日寇的戰爭。明軍由老將軍副將鄧子龍親率近衛親兵1000人乘三艘大福船為前鋒,埋伏於露梁海北側;陳磷率大明水師主力埋伏在昆竹島與水門洞港灣內正面阻擊日軍船隊;李舜臣的朝鮮水師埋伏在南海海面的觀音浦,準備與大明水師夾擊日軍。11月18日午夜,島津義弘發現中了埋伏後,第一個反應就是回撤,這時把守在海峽出口的副將鄧子龍所部承受了巨大的壓力,鄧子龍首先發現了突圍的日軍船隊,率三艘大福船衝入日軍艦隊,在戰機出現的第一個時間—也是戰場的關鍵點—擋住了島津義弘的船隊,居功至偉,戰後,他被萬曆皇帝“贈都督僉事,世蔭一子”,而且還“廟祀朝鮮”。在鄧子龍危急的時刻,陳嶙派陳蠶率軍前去增援,島津義弘在回撤無望的情況下,只能作困獸之鬥,與明軍水師和朝鮮水軍決一死戰。明軍水師主力和朝鮮水軍兩面夾攻,日軍船隊三面被圍。


也就是在天亮後,日軍損失了40多艘戰船後,乘黑夜勉強突出包圍逃走。明朝水師主力和朝鮮水軍緊緊追擊,天亮不久追上日軍艦隊,重新將其包圍。激戰中鄧子龍和李舜臣雙雙犧牲!雙方鏖戰之時,明軍副將陳蠶和遊擊將軍季金率領的分艦隊趕到了戰場,至此日軍完全喪失鬥志,一艘接一艘的戰船被焚燬。到19日下午,海戰結束,島津義弘只帶著50餘艘戰船突圍回國,負責斷後掩護的日軍戰船在九鬼四郎的率領下,拼死頑抗,全部戰死,整個海戰共有450艘日軍戰船被焚燬和擊沉,日軍傾注全國之力興建的海軍艦隊在露梁海戰中幾乎被全殲。僥倖登岸的日軍殘兵敗將連同沒有登船的日軍退守乙山要塞,憑藉乙山天險負隅頑抗,明軍水師也在陳璘指揮下登岸,在大明陸軍的配合下,發動夜襲攻克乙山要塞,消滅了日軍殘部,島津義弘所率的第5軍主力幾乎完全被消滅,



戰後直到今日朝鮮、韓國方面對李舜臣推崇備至,韓國曾花了8年時間為李舜臣修建顯忠祠。但朝鮮、韓國兩國對明朝水師的貢獻卻故意掩飾和誤導。比如:露梁海戰的主角是中國水師主帥陳璘,從聯軍的組成就可以看出,李舜臣也只是一個副帥,只不過四百多年過去之後,朝韓為了誇大自己的民族英雄,有意顛倒事實,說李是露梁海戰的主角,真是有些太牽強了,好象這麼大的一場海戰,全是朝鮮水軍的功勞,試想一下,如果沒有明軍的450多艘戰船,僅憑李舜臣的水師無論如何是不可能擋住日軍的500餘艘戰船的,還談何大捷了?日軍主力艦隊如果大部逃回本國,就依然可以保持對朝鮮的侵略能力


說岳飛,首先我們近些年很少宣傳岳飛。其次關於岳飛人們更關注他的受冤。北伐時岳飛就是絕對主力全憑一己之力抗擊外侮。韓國胡吹說一個李舜臣低二十個岳飛,如果嶽爺爺泉下有知,一定呵呵了!我們談及古代歷史古代軍事不會只有一個嶽爺爺顯擺,韓國人拿出幾個來試試,真是又可氣又好笑!


芷若幽蘭666

我倒是覺得韓國人真的是太謙虛了,竟然只把李舜臣稱為東亞戰神,至少也得是亞洲戰神吧!


在這個半島的歷史上,李舜臣絕對是屬於“天才”級別的人物。李舜臣發明了一種船,號稱“龜船”。

這個龜船在在16世紀的時候當然是個了不得的東西,長有10丈,寬1丈多,四周用鐵板包著,鐵板是還有帶上鐵釘,不僅防禦力十足,進攻能力也極強,那簡直就是海上的“坦克”。

在豐臣秀吉派出20萬大軍入侵的時候,該半島的陸地部隊完全不堪一擊,唯有李舜臣的海上部隊屢傳捷報。

李舜臣的巔峰之戰自然是鳴梁海戰了,李舜臣以12艘“龜船”面對日軍330餘艘戰艦,李舜臣獲得了大勝。然後在露梁海戰中,李舜臣又配合大明的水師再一次大敗日本。

老實說,李舜臣的能力確實是毋庸置疑的,要是成為“某半島戰神”那是完全沒啥問題的,不過這個“東亞戰神”就有點過分了,畢竟這半島就那麼大。

如果當年豐臣秀吉的軍隊能強大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軍一樣,那李舜臣被稱之為“東亞戰神”那也就算了。問題是豐臣秀吉的軍隊有那麼強大嗎?


小鎮月明

韓國稱李舜臣是東亞第一戰神到底符合事實嗎?先不談他是不是第一戰神,首先關於李舜臣的戰績,我國很多書籍和文章其實也都是從韓國抄來的,其實韓國宣傳的李舜臣戰績水分極大。

首先龜船沒有任何遠海作戰能力,就是一個30來米長的小船,還是靠划槳行動,裡面擠滿了120多個水兵和水手,環境擁擠不堪。那上面有什麼武器呢?就是所謂的天字銃、地字銃、玄字銃、黃字銃和勝字銃。

比如勝子銃就是一個50多釐米長的一個鐵管,實際射程20多米這麼一個玩意。天字銃在這些武器中是最大的,有700斤,但是這東西后坐力特別大,發射一次還不夠士兵們往回抬的,而且沒有任何精確度。

韓國就吹這些東西可以發射十多里地,比二戰美軍75山炮射程還厲害,而且韓國根本沒有鳥槍,李舜臣自己也沒有。韓國的鳥槍佛郎機都是明朝在1597年以後才援助的。

在著名的鳴梁海戰中,日本只是藤堂高虎帶領30艘中型關船甩開大部隊開始追擊韓國船隊主力,結果中了埋伏死了幾十個人,但實際上日本通過這場海戰控制了制海權。李舜臣自己寫了的亂中日記也只寫有“賊船有三十隻撞破”而已,根本沒有擊沉的記述。

李舜臣本來就自吹了一下,到了韓國後來的書裡直接就變成了擊沉擊傷123艘日本戰船,殺死9000日軍。要知道整個日本參戰的水師才7200人,整個這場戰爭的制海權都是明軍奪取的(參考露梁海戰)。

只不過我國不太喜歡吹噓而已,就被韓國拿走,就好像我們不太談高句麗,韓國就認高句麗當祖宗一樣。唐朝滅高句麗,早就遷移高句麗的所有王族平民到我國安徽江西河南居住,而且人家高句麗是起源黑龍江內蒙的遊牧漁獵民族,和韓國一個農耕民族並沒有什麼關係。


深度軍事

說李舜臣僅僅是東亞第一戰神,那真是太委屈他了,要是按照韓國人的說法,李舜臣簡直是宇宙第一名將,是可以在黑天登上太陽的,據韓國人說,那時候不熱。這樣調侃韓國數千年來僅有的名將——十畝地就這麼一棵獨苗,哈韓者肯定不滿意,但是李舜臣是不會有太大意見的,因為他不哈韓,反倒有些“哈明”。筆者找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翻譯歸納出來,以博讀者諸君一笑。

當然這個有趣的故事是關於“亞洲第一名將”李舜臣的,這裡面筆者沒有貶低李舜臣的意思,畢竟他是韓國這麼多年(按照韓國人的說法,他們有六千年歷史呢)唯一拿得出手的將領,而且李舜臣在抗倭戰爭中真的立下了大功,雖然跟李如松麻貴沒法比,但也殺了不少倭寇,也值得尊敬。

但是在萬曆三大徵之一的抗倭援朝戰爭中,李舜臣的地位和作用真的不是那麼大,以至於中國史書終都很少記載——甚至大明朝野上下都沒把那場戰爭太當回事,屬國的一個將領幹了些啥甚至死不死,明朝官員還真都沒當回事。

不過當時的文風盛行,連武將也要附庸風雅寫點筆記和詩文,於是就有了下面這個有趣的故事。

萬曆二十年,明軍和倭寇再次開戰,剛剛重新執掌朝鮮殘餘水軍的李舜臣迎來了他的頂頭上司,來自大明朝的御倭總兵官陳璘。

這位陳璘陳總兵是個出色的將領,但也絕不是個好官,此公及其貪財,無論是打仗還是當地方官,最愛乾的事情就是收集金銀財寶——似乎明朝的官員們都有這個愛好。

就是這個起起伏伏的陳璘,在倭寇侵朝的時候又找到了工作:當上了御倭總兵官,領著五千水軍打敗了倭寇首領石曼子(島津義弘,倭寇稱之為鬼石曼子),抓住倭寇將領平正成、平正秀並當場砍了腦袋,陳璘先生也因此升官當了從一品的都督同知,算是浪子回頭修成正果了。

但就是這麼個不太靠譜的大明貪官加能將(請原諒筆者的稱呼,在明軍中,陳璘實在算不上名將),卻讓韓國人眼中的“亞洲第一名將”李舜臣佩服得五體投地。

陳璘喜歡錢,但是連飯都吃不飽的李舜臣沒有錢,自然無法投其所好孝敬這個來自天朝上國的頂頭上司(連李舜臣的國王見了陳璘也得行禮),但是這之後發生的事情讓人對陳璘刮目相看。

陳璘陳大總兵表現出了大國將軍的高風亮節,一分錢也沒朝李舜臣要(估計也是不屑於要),反而經常請李舜臣吃飯,為了展示自己跟李雲龍一樣“有文化”,陳璘還喝點小酒之後還寫詩送給李舜臣,不過看那詩的水平,也真跟李雲龍差不多:不有將軍在,誰扶國勢危?逆胡驅襄日,妖氛倦今時。大節千人仰,高名萬國知,聖皇求如切,超去豈容辭!

前面幾句是我們歷史上的將軍們對下屬慣用的表揚詞句,而最後兩句才是表揚的最高境界:兄弟你很能打,咱們的皇上(陳璘和李舜臣還真是一個皇上,李舜臣和他的國王也有一個共同的皇上,那就是萬曆皇帝)都挺欣賞你的,打完這仗,你就跟我混吧,我領你見咱們皇上,保你升官發財!

一聽連萬曆皇帝都知道自己,正在被王國文官欺負的李舜臣興奮得兩眼放光,對陳璘能“拉兄弟一把”也是感激涕零,看了這段,忽然能想起《鹿鼎記》裡韋小寶忽悠揚州知府慕天顏了,不過陳璘這次真不是忽悠,他是可以在給萬曆皇帝的奏摺裡帶上一筆李舜臣的,萬曆一高興,也興許就接見了李舜臣呢。

李舜臣感動得不行,但拿不出錢也請不起飯,只好也寫詩表忠心,只可惜這李舜臣的詩寫得比陳璘還打油,所以連陳璘的後人整理的時候都沒有收錄進去,以至於我們失去了一次“奇文共欣賞”的機會……


半壺老酒半支菸

李舜臣的諡號為“忠武”,在中國“忠武”是武將的最高榮譽,只有岳飛、韓世忠、諸葛亮這樣的人物能用忠武,但李舜臣的功勞卻是連他們的一個指頭都沒有。

“露梁海戰”是李舜臣一生最得意之作,西點軍校也把它評為“世界古代八大海戰之一一”,但是這場海戰的總指揮卻是明軍水師提督陳璘。

萬曆二十年,豐臣秀吉攻陷朝鮮的“三都”、“八道”,然後被猛人李如松一頓狂揍。豐成秀吉不願投降,萬曆二十五年又發兵14萬侵略朝鮮,不料又被援朝總兵麻桂在朝鮮王京附近暴揍一頓。

次年,豐成秀吉去見天照大神了,留在朝鮮的日軍人心渙散,準備秘密撤軍。露梁海戰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爆發的。明軍水師提督陳璘率領500艘戰艦和5000水兵,從廣東北上阻截日軍。

國與國之間的大戰,統帥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歸根結底的還是國力的對抗。陳璘帶去的大福船有四層高,配有重炮1門,佛朗機炮6門,碗口銃60個,鳥銃10把,煙罐100枚,火弩500張。在當時不敢說稱霸全球,但絕不比歐洲戰船差。

李舜臣的“龜船”是最早的鐵甲戰艦不假,但只有12艘,而且長度僅有35米,只能發射鳥銃和火箭,所以李舜臣只能給老將鄧子龍做副手,在露梁海北側的觀音浦承擔伏擊任務。

露梁海戰日軍損失200多艘戰艦,一萬多官兵。如果要靠李舜臣的12艘龜船,不知道要打到什麼時候。李舜臣之所以出名,一是因為他和鄧子龍都戰死了;二是朝鮮實在拿不出像樣的武將,只能矮子裡面拔將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