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北京通報金融檢察工作:非法集資案數量持續增長

「人民日報」北京通報金融檢察工作:非法集資案數量持續增長

《人民日報》版面截圖

“e租寶”相關案件接連宣判、錢寶網實際控制人主動投案自首……隨著昔日明星投資平臺紛紛垮臺,互聯網金融潛藏的高風險引發社會廣泛關注。7月4日上午,北京市檢察院召開新聞發佈會,通報北京檢察機關2017年度金融檢察工作情況。北京市檢察院經濟犯罪檢察部主任姜淑珍表示,以互聯網金融名義實施金融犯罪的情況日趨嚴重,近年來,假借P2P名義搭建自融平臺、通過發佈虛假的債權轉讓項目為自身融資的案件逐年增多,危害也愈來愈大,以虛擬貨幣和區塊鏈名義實施非法集資的行為也開始出現。

「人民日報」北京通報金融檢察工作:非法集資案數量持續增長

北京市檢察院當日通報了2017年全市金融檢察工作情況。數據顯示,2017年,北京市檢察機關共受理金融犯罪審查起訴案件820件1480人,案件數量與涉案人數均有所上升,其中信用卡詐騙罪、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兩項罪名共有694件,佔全部金融犯罪的84.6%。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件增長迅速,審查起訴案件數達302件817人,同比分別上升26.63%和40.47%。

非法集資案件數量持續增長、大要案有所增多是近年來金融犯罪案件的突出特點。姜淑珍表示,在“e租寶”案等大要案中,多采用集團化、跨區域、多層級的運作模式,涉案公司在短時間內製造一定數量的公司群,波及多個地區。這些公司實際控制在同一人之手,彼此關聯,互相掩護,對投資者具有很強的欺騙性。此外,非法集資犯罪往往因為集資成本消耗巨大以及投資失敗等,導致追贓減損極其困難。

證券類案件則類型相對集中,主要為傳遞型“老鼠倉”案件。近年來,北京市檢察機關受理的證券犯罪審查起訴案件主要為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內幕交易等。此類案件普遍涉案金額巨大,非法獲利金額高,且取證難度大。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利用信息優勢的證券犯罪嫌疑人從以往的自我建倉操作逐步升級,多采取信息傳遞的方式,讓他人進行實際交易,因此證券犯罪尤其是在“老鼠倉”案件中共同犯罪數量較多。

金融創新的迅速發展,使得金融法律規範對金融新業態如互聯網金融等規制相對滯後,比如P2P平臺、虛擬貨幣等都曾因規範缺失出現無序發展的狀況。除互聯網金融外,其他一些高風險資本運作模式也缺乏相應的法規規範,尚未形成行政法、刑法的有效銜接體系。此外,在司法實踐中,辦理金融犯罪案件還存在調查取證難、法律適用爭議多等問題,非法集資案、證券犯罪類案件等多存在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個人犯罪與單位犯罪等爭議,對“知情人”“內幕信息”等的確認尚有一定分歧。

姜淑珍建議,應當儘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全方位行政監管模式並加大監管力度,明確監管機構和監管職權,確定統一、協調的監管政策和監管規則,防止金融風險跨業、跨市場傳遞。在司法方面,應當完善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的銜接,爭取建立跨地區的協作取證機制,形成打擊金融違法犯罪的打擊合力。同時,還應加強金融監管、司法機關的協作互動,形成涵蓋金融監管機關和公、檢、法等刑事司法機關的全方位互動風險防治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