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華爲研發部門從深圳搬遷到東莞,僅僅是因爲房子貴嗎?

7月2日華為研發部門從深圳搬遷到東莞,僅僅是因為房子貴嗎?

在國內,華為是一家很牛氣也的確有牛氣資格的企業,在全世界通訊設備領域做到龍頭大哥地位後,近年來智能手機領域直追蘋果手機的勢頭強勁,引人關注。

7月2日,之前傳聞華為要搬遷到東莞的消息終於靴子落地,進入了實質性階段。據媒體報道,40輛8噸卡車、60車次,把華為2700多名員工正式搬遷到了東莞的松山湖。

阿里可以玩西湖論劍,華為這下也可以“松山湖論道”了。

於是乎,很多媒體、自媒體開始就此次事件進行多角度分析,其中最熱的論點是——深圳房子太貴了(最近約5.6萬元每平方米),無論華為總部所在地龍崗區的3.6萬元每平米還是東莞松山湖周邊的1.6萬平米的價格,都比之便宜了很多。

華為掌門人任正非先生,也在媒體公開表示:深圳房價有些貴,房地產太多了,沒大塊工業用地了,而且這麼大規模的宗地,華為可能也“拿不起”。仍處於上升通道的高新技術企業,既想擴張,又不想投入過多的傳統資源要素成本,這也許是任掌門沒直接講出來的話吧。

再深刻點看。華為這麼多年每年堅持投入10%以上的年營業收入到科技研發領域,據然都沒於搞出一兩個“原始創新”技術來。如果,其花大價錢買地,也開始玩房地產,不再增加科技研發領域的投入包括內部制度創新,估計最近公開表示未來要成為“美好生活供應商”的萬科總裁鬱亮也會驚掉眼球與下巴的。

也許再堅持幾年就可能在某些領域突破原始創新空白的華為,僅從媒體爆料信息勾勒的創新階段看,的確是不能幹令友邦驚詫之事的,搞戰略轉移,降低總體運營成本,保持科技創新戰略定力不動搖,把富餘的資金持續用到科技研發領域,才是明智之舉。

而華為的員工未來不僅收入會提高,工作環境也得到了很大改善,還可以用更少的錢買更大的House去住,用更富餘的錢去組團炒房,豈不美哉。

綜上分析,不難發現,本質上而言,華為是想把錢用到刀刃上,攫取未來原始創新的超額利潤,搶佔某些領域行業的國際市場話語權,而絕非僅僅怕深圳的地價貴。

這是第一層涵義,還有第二層涵義需要進一步深挖。

這第二層涵義,還得從萬科總裁鬱亮“美好生活供應商”的說辭聊起。要知道之前萬科可是瞄著“最佳住宅供應商”目標而去的。這種說法轉變背後又有何深意呢?

單單從房價來看,網絡上文章早已氾濫,基本分為上漲派、下跌派和熱點城市上漲派等,我在此不多言了。我想從“匹配”的角度談一些看法。

“美好生活”是國內基本矛盾轉變後出現的新詞語,鬱總首先是要與當前國內政治判斷相匹配的。在這種大環境匹配導向下,房地產商萬科為什麼開始避而不言“開發、建房”等,而是開始提“服務”了呢?

若干年前,我看報紙,發現不少在香港上班的老外因為買不起房,只能上班期間租房或住酒店,週五下班乘航班回自己的國家度週末。這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了,為何還能勾起我的興趣呢?

是高鐵生活圈的出現,觸發了塵封的記憶。

近年來“八縱八橫”高鐵客運大通道的形成,人們一日之間往返五六百公里範圍的“1小時”“3小時”生活圈習慣的形成,這些都會慢慢改變未來人居觀念的。如果再考慮到各種宣傳“會飛汽車”的視頻及其與汽車比肩的價格,一旦低空民航領域放開並配套成熟的空中管制舉措,你覺得未來生活會有什麼改變呢?

發達的交通設備及配套安排,讓短時間內比方說一兩個小時到達五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成為現實時,也開始悄悄蠶食、改變我們以往堅守的多年的理念比方說住房。

在哪兒上班、孩子在哪兒上學、周邊有無配套的醫療商貿養老機構,等等這些我們現在在意的房價上升因素,其實也毫不留情地框定了我們的住房選擇。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們突然都可以在家上班、孩子受教育也能實現全部就近、醫療商貿養老都可以上門服務了呢?

去年李彥宏“吹牛皮”要搞無人駕駛汽車,你信嗎?這兩日其第100輛無人駕駛試驗車就已經在南京金龍汽車廠下線了。

全球、全國網絡式協作創新大趨勢下,一個好的理想、想法從產生到孵化為現實再到形成商業化產品進入市場,越來越快了。如果考慮到未來五年“放管服”改革釋放出來的行政服務效率利好,這個速度還是進行時,並非完成態,未來會更快。

如此環境下,只要國家政策允許,任何對美好生活的想法只要有足夠的公益、私人利潤價值,都可能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比如三五年變為現實,實實在在地改變我們的生活。

在家上班、在家上學、門口受教育、上門式養老醫療和商貿服務,等等,都可能在下一個三五年中成為現實。何況其中有些已經美夢成真了呢?比如遠程“互聯網醫療”、外賣、網絡購物等等就已實現了門對門式的服務。

假設三五年後上述都實現了,人們與住房之間的約束性關係需求淡化了,至少不再如同當下一般那麼剛性了,你猜人們會怎樣看待住房呢?

有錢人會更加註重生態環境的,現在無數城市中的房子如果無法升級改造到他們滿意為止,他們會不會選擇在生態環境更好的地方生活呢?會飛的汽車、電池蓄能和動力系統的進化,只要配套到位,未來三五年,一個人會不會住在生態優美、有山有水的房子裡,在晨練後喝著早茶或咖啡,輕鬆駕駛會飛的汽車風馳電擎般前往五六百公里外的一二線城市去上班,或者去進行商業洽談呢?

即使沒太多錢,如果高鐵再提速,比如從北京到太原的最快兩個半小時提速到1個半小時的時候,無論在北京還是太原常住的人們,還會如同現在這樣在意房子嗎?年青一代人會不會選擇更生態宜居的地方而非現在的一線、二線標準呢?

這些場景,我想距離當下並不遙遠,甚至有些人已經開始過上了如此的生活。而當越來越多人選擇這種新的更加生態、經濟生活方式的時候,人們的思想終於從“住房”中開始慢慢解脫出來了。

生態環境好不好,是不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等等,現在聽起來覺得前衛的標準,那時很可能成為共識,並影響人們的諸多決策,包括“購房”。發達的交通方式終於可以讓人們擺脫空間束縛,以一種舒服的姿態穿梭於多個地點享受“生活與工作”的樂趣了。

如同時下的巴厘島等旅遊地一般,區域最亮的名片、最大的魅力是生態宜居,其次才是必要的公共基礎設施配套等。即使沒有完備的公共基礎設施也不打緊,也許有些人就喜歡居住在有些野味到的生態美地。

說了這麼多,萬科總裁鬱亮“美好生活供應商”背後所蘊含的對時代深刻變革的洞察,也就是上面所談到的第二層涵義開始浮出水面了。

區域競爭、企業競爭的內涵發生了深刻變化。區域競爭在此輪營商環境競爭後將進入一個“生態環境”競爭時代,哪個區域、哪個城鄉的生態宜居指數高,就會成為新興高地,吸引集聚各類經濟要素,尤其是人氣。受此影響,企業在生產製造、技術創新能力基礎上,會增加新的能力偏好——綠色生態服務能力,房企也不例外。

因為,無論人類創造多少奇妙的東西,最終都是要服務於人類自身的。人的需求、理念一旦發生巨大轉變,與之配套的所有外在都會隨之逐步發生轉變,包括房子。

華為看透了這一點,於是開始通過多種辦法包括轉移工作地點來降低運營成本,準備集中優勢資源在技術創新領域有大突破,快速攫取超額利潤,來應對這種因人的變化而引發的諸多連鎖反應,以鞏固華為在下一輪競爭中的江湖地位。

萬科看透了這一點,開始明確提出自己的轉型口號,重塑團隊理念,調整企業戰略,超脫房地產商概念,注重提高萬科的服務能力與品質。

房子貴,當下看,的確沒錯,但更長遠的看,結合市場的多方舉動看,那只是表象和冰山一角,其下的冰山才是主角。

對企業而言,無論現在帳面資金多寡,一定要居安思危,把錢花好,花到刀刃上,為未來買單,早作戰略轉型準備。

對政府而言,發展經濟的同時,不要太過注重於時下“一城一池”的得失,把更多注意力集中到優化發展環境和生態環境“兩件”大事上來,一是排除一切干擾,一心一意儘快落實好“放管服”改革政策,簡政減費降稅,逐項梳理,降低政務制度性成本、物流成本、生產製造成本,減證便民,為區域群眾辦事和企業創業提供便捷舒適滿意的環境,來抓去此輪改革的最大紅利;二是咬定青山不放鬆,落實好“河長制、湖長制”,制定大手筆大投入的城鄉一體“生態修復治理和發展規劃”,加強審計紀檢和信用監督、隨機監督等手段,力爭在下一個五年成為全國排名靠前的生態宜居、興業興產之地,構築未來區域核心競爭力。

如此,華為從深圳搬遷到東莞舉動的啟示,就超脫現象,直達本質,大大增值了。

人們也不再需要夜不能寐糾結於房子貴賤了。

有那擔憂的功夫,不如抽空在門前屋後、家中多栽培一些綠色植物,豈不更舒坦。

(完結)

封面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