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故事|第289期:在紅色景區變身電影主人公

影像故事|第289期:在红色景区变身电影主人公

點擊上方“網信北京”訂閱哦!

作為多部老電影的拍攝地,河北省保定市紅色旅遊資源豐富,擁有“紅色之城”的美譽,地道戰、平原游擊隊、敵後武工隊、雁翎隊以及小兵張嘎、狼牙山五壯士、王二小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英雄人物譜寫了一首首不朽的戰歌。

《狼牙山五壯士》

1941年9月,為掩護部隊和群眾轉移,狼牙山五壯士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在子彈打光後,面對步步逼近的敵人,寧死不屈,義無反顧地縱身跳下數十丈深的懸崖。

影像故事|第289期:在红色景区变身电影主人公

位於保定市易縣的狼牙山就是這一英雄事蹟的發生地,也是1958年八一電影製片廠電影《狼牙山五壯士》的拍攝地。狼牙山原名為“郎山”,後來人們見它山峰拔地而起,狀似狼牙,就把它稱作狼牙山。狼牙山由五陀三十六峰組成,主峰海拔1105米,屬太行山脈。抗日戰爭時期,狼牙山抗日根據地是晉察冀邊區的北大門,羅元發、楊成武等老一輩革命家曾長期生活戰鬥在這裡。

影像故事|第289期:在红色景区变身电影主人公

圖為狼牙山五勇士陳列館內部。

狼牙山五勇士陳列館位於狼牙山腳下,佔地面積816平方米,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館內陳展著歷史資料、圖片、抗戰文物、戰鬥場景雕塑等。

《小兵張嘎》

1963年北京電影製片廠出品的電影《小兵張嘎》,講述莽撞少年張嘎目睹奶奶為掩護八路軍逃跑被日寇殺害,一心想成為小八路為奶奶報仇。在經歷一系列事件之後,張嘎由魯莽搗蛋的少年成長為真正的八路軍小偵察員。

影像故事|第289期:在红色景区变身电影主人公

電影《小兵張嘎》根據同名小說改編,故事的發生地就在保定市雄安新區安新縣的白洋淀。白洋淀地區活躍著一支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水上游擊隊——雁翎隊。由最初的20餘人發展到200多人,雁翎隊常常是駕著小船,用打野鴨子、打大雁的火槍和大抬杆消滅了大量日本鬼子,切斷了敵人的水上運輸線。他們除漢奸、端崗樓、打伏擊,智取十方院崗樓、夜襲大澱頭崗樓、巧用矛盾端崗樓等對日抗戰的英雄事蹟至今廣為流傳。

影像故事|第289期:在红色景区变身电影主人公

圖為白洋淀文化苑景區內的嘎子村。

與此同時也產生了一批以抗戰為題材的優秀文學作品,如徐光耀的《小兵張嘎》,孔厥、袁靜的《新兒女英雄傳》,穆青的《雁翎隊》,孫犁的《荷花澱》《白洋淀紀事》,李永鴻的《紅菱傳》等,誕生了中國文壇一個重要的文學流派——“荷花澱派”,成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道絢麗奇特的景觀。

位於白洋淀文化苑景區內的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建築面積2566平方米,設18個主題展廳,展出雁翎隊革命鬥爭史的珍貴歷史圖片450多幅,實物320多件。

《地道戰》

地道戰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方式。從保定清苑的冉莊開始經過不斷的發展,從單一的躲藏成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並逐漸形成了房連房和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使無堅可守的冀中平原成為阻擊日本侵略軍的重要地段。

影像故事|第289期:在红色景区变身电影主人公

圖為冉莊地道戰紀念館內地道分佈示意圖。

1965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電影《地道戰》就真實再現了這一獨特的作戰方式。冉莊地道以十字街為中心,有東西南北主要幹線4條。此外,南北支線13條,東西支線11條。有西通東孫莊、東北通姜莊的連村地道,還有向東南通往隋家墳和河坡的村外地道。地道全長16千米,形成了村村相連、家家相通、能進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網。

為了充分發揮地道的優勢,人們在村裡各要道口的房頂上修建了高房工事,在地面修建了地堡,把地道與地面工事有機地結合起來。還根據不同的地形地物,分別在小廟、碾子、燒餅爐、櫃檯、牆角、牆根等處,修築了工事、槍眼。所有工事都和地道相通,既能觀望,又能射擊。

影像故事|第289期:在红色景区变身电影主人公

圖為冉莊地道戰紀念館內地道遺址。

冉莊地道戰紀念館以“抗戰奇觀,地下長城”為主題,以冀中平原地道的形成、發展、完善及在抗日鬥爭中發揮的特殊作用為主線,以冉莊地道戰為重點,向人們展示了冀中地道戰波瀾壯闊的鬥爭史,頌揚了中國人民眾志成城、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館內完好地保留了地道遺址,面積20萬平方米,重點保護區2.26萬平方米,擁有傳統民居、作戰工事、歷史建築近200處,地道近3000米,基本保持了抗戰時期的原始風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