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旅|芰香风传的荷花市场

文化行旅|芰香风传的荷花市场

文化行旅|芰香风传的荷花市场
文化行旅|芰香风传的荷花市场

什刹海,原为高梁河古河道之一段,元代名为“积水潭”或称“海子”,积水潭包括今天的前海、后海、西海三海,总面积比现在大得多。当年随着通惠河的通航,元大都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变,繁荣富庶、兴旺发达。全国的物资集散于积水潭码头,万宁桥下百舸穿梭,千帆云集。但到元末明初,积水潭上游的村庄人口增加,用水量大增,两岸土地被大量开垦,导致河道淤塞,积水潭来水便逐渐减少。加之明代建的皇城将流经元代皇城东墙外的运河圈入,以保证皇家用水,水路被阻断,通惠河与积水潭的联系也就被切断了。不通航后,积水潭以东的河道渐渐干涸,后来干脆修成了马路。从明清开始,积水潭这一大块水域慢慢转化成贵族、文人游赏的地方,漕运功能已消失殆尽。

文化行旅|芰香风传的荷花市场

开始于上世纪20年代的荷花市场,就位于什刹海前海荷花池西岸,晚清时候移到前海中间的大堤上。国民党政府迁都南京后,荷花市场逐渐败落,终至流于无形。直至1990年,荷花市场才重新开放,由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书写了“荷花市场”名匾,悬挂在前海西街口的牌坊上。

文化行旅|芰香风传的荷花市场

站在牌坊前看示意图,发现图上的什刹海就像一只蜜蜂,前海是它的胸膛,后海是它的胖肚子,而银锭桥就是它的小蜂腰,西面的什刹海体校和东面的地安门大街是它的两翼。盛夏走进荷花市场的垂花牌坊,一条宽阔的步道直通向“海”岸深处。岸边槐树雄壮杨柳依依,魁梧的古槐直探向云霄,古柳却俯瞰水面,一仰一俯之间,错落有致地勾画出前海沿岸高低起伏的曲线美。而靠近长长的西岸便是一片碧绿的“荷花带”,荷叶撑着巨大的碧玉伞蹿得高过人头,盛开的荷花亭亭玉立其间。

文化行旅|芰香风传的荷花市场

在西岸过了游船码头,忽有一栅栏门将路径引入小胡同,名“前海北沿”。与小门正对着的是一个沧桑院落,门前的石碑上刻有“会贤堂”三字。当年它是著名“八大堂”之一,原是清光绪时礼部侍郎斌儒的私第。光绪六年(1880年)前后开设“会贤堂饭庄”,占地3000平方米,大门的门簪上书有“群贤毕至”四个字,可见曾是文人墨客聚会的场所。“五四”运动前后有不少教授在这里探讨过新文化运动。1912年,鲁迅也曾三次来到这里。会贤堂于抗战胜利前夕停业,后为辅仁大学购买作为他用,现为中央音乐学院宿舍。

文化行旅|芰香风传的荷花市场

百年前,前海就因“荷花市场”而声名鹊起。有位作家曾说,荷在佛教里代表清净无染的美德,崇尚荷花,就是崇尚清净无染。或者说,就是把欲望锁定于内心,自安其安自乐其乐。就如周敦颐,虽是大儒,却深得佛教净心与禅定的要义,因此,一篇《爱莲说》让当时与后世不竭传诵。荷,实在是佛教里的精灵。

文化行旅|芰香风传的荷花市场

荷离不开水,而前海,确是种荷的一方宝地。荷花要在水中种苗,喜欢相对稳定的平静浅水,湖沼、泽地、池塘是其适生地。荷花又喜热,喜爱阳光。在北京,一般5月初萌芽,6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盛花期,七八月是果实集中成熟期,9月中下旬是藕的成熟期。当秋意渐深时,花谢叶衰,便是采藕和莲蓬的季节。再之后呢,便是可深切体味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意境的时节喽。采下的藕雪白,掰开后“藕断丝连”;莲蓬中有莲子,莲子中有绿色的莲子芯儿,它就是种子里的胚。当莲子种下去以后,未来荷的根、茎、叶、花都从这小小的胚发育而成。而这一切条件,前海都能满足。

说荷娇羞与婉约,大半因荷花粉色居多,似美女的容颜,乾隆帝就曾称它为“红拳”。传说乾隆帝下江南微服私访,路过一池塘见荷花正含苞待放,恰似握着红拳,灵感顿生,遂出一上联:“池中莲苞攥红拳,打谁?”贴身文人纪晓岚立马应对:“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上联下联不仅形象逼真,且甚为风趣。吟罢,两人大笑而去。

文化行旅|芰香风传的荷花市场

荷花市场从一进门左手就是一溜儿店铺,大招牌有老字号烤鸭等,小饭馆里也备有快餐。在“蜂腰”银锭桥处,斜街一带商铺更是鳞次栉比,游人摩肩接踵。曾有文章形容说,“酒烟茶肆度曲放歌,画舫游船吟诗作画,如此盛况实乃京杭运河积水潭当年之生动写照。”至今,银锭桥左右仍是繁盛无比,烤肉季、爆肚王、全聚德以及京城著名风味小吃,都在这里扎着根。

文化行旅|芰香风传的荷花市场

北京民俗研究专家金受申先生在《老北京的生活》一书中对荷花市场进行过描写,那原是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发表在《立言画刊》专栏里的作品,当时专栏的名字叫“北京通”,其记述事物的时代大约是清末民初,皆为他亲眼所见或亲身经历。

文化行旅|芰香风传的荷花市场

他还描写道:“冬天的护城河、什刹海,岸旁常放着许多冰床招揽乘客,在新年正月,坐着冰床,驰骋冰上,虽不用足溜,也很有意思。前几年,我每到2月,常在一溜胡同广庆轩听杨云清说《水浒》,傍晚散书,由银锭桥到德胜门,坐一个来回冰床,然后地安桥上喝上二两白干,也是闲适有趣的。”

而另一位民俗兼红学专家邓云乡则在他的《红楼识小录》里也对前海的“市”这样描写:“几十年前,什刹海、德胜门外鸡头池、菱角坑出产的菱角,并不是极小的,是比江南野菱、小红菱略大一些的两角小菱。生时绿中泛红,煮熟后褐色,吃起来十分鲜嫩,较之江南老菱,一咬满嘴干末子的好吃得多。什刹海荷花市场和会贤堂饭庄卖冰碗和莲子粥,用的鲜菱角,都是这种菱角。”

读着这些文字,真如咀嚼老北京四季的生活,能咂摸出其中的苦辣酸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