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京”:迈皋桥曾被讹成“卖糕桥”

2018年6月25日“老南京”刊载了王国樑《趣谈栖霞那些以讹传讹的老地名》,文章中有几处值得商榷的地方,今天先说说有关迈皋桥的事。文中写到“相传桥南住着一位卖糕的孤苦伶仃老太,糕好人也好,人们便将小桥呼为‘卖糕桥’。清代讹为迈皋桥”。

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不在少数,早在2012年,就有媒体发表了《迈皋桥原叫卖糕桥,2.5万南京地名藏金陵千年文脉》的文章,文中提到:“地名专家徐兴钊表示……卖糕桥讹为迈皋桥等等。”

作为民间传说,或者茶余饭后的谈资,将迈皋桥说成是卖糕桥,或者说卖糕桥讹成迈皋桥,这都无伤大雅。只是千万不要混淆视听,笔者拟通过检索清代及民国文献,对迈皋桥名称进行梳理,以还原迈皋桥地名的本来面目。

“老南京”:迈皋桥曾被讹成“卖糕桥”

明代迈皋桥

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卷27附录了一张题为《明应天府外郭门图弟九》 的地图,图中出现了“迈皋桥”。这张地图题名为《明应天外郭门图》,明代的应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朱元璋定都应天府后,建有内城和外郭城,而该地图显示,迈皋桥的位置,就介于神策门和观音门之间,与今天迈皋桥的地理位置相吻合。这表明,在明代就已经有“迈皋桥”的地名,而不是“卖糕桥”。

清代迈皋桥

检阅清代文献后发现,许多文献都提到了“迈皋桥”,而不是“卖糕桥”。

清代江宁(今南京)文人甘熙在《白下琐言》中明确指出,乾隆时期,迈皋桥的冯翁,因“寿及百龄”,与“嘉庆间,剪子巷龚翁”,皆经旌表建坊。这说明,到了清乾隆时期,迈皋桥地区仍然称为“迈皋桥”,而不是“卖糕桥”。

《同治上江两县志》卷28摭佚:“若百岁老人……嘉庆中,迈皋桥冯某、石城门吉贞母某氏、校官吴淼母顾氏皆百岁。”这句话意思是,百岁老人……在清嘉庆年间,有迈皋桥的冯某、石城门吉贞的母亲某氏、校官吴淼的母亲顾氏,都是百岁。

翻看《同治上江两县志》时发现,该志中多次提到了“迈皋桥”。在其卷27《上元山图弟一》中,就有“迈皋桥”的名称;而在《二县乡镇图弟十四》总督李公雨亭刊本中,仍然有“迈皋桥”地名。可见,清同治年间,仍然称为迈皋桥。从图上还可以清晰看到:从神策门到燕子矶的道路,必须经过迈皋桥。迈皋桥作为咽喉要道,介于神策门与燕子矶之间,而此时并无“卖糕桥”一说。

通过翻检文献得知,迈皋桥在明、清以来,一直称为“迈皋桥”,并没有被讹称为“卖糕桥”。

民国迈皋桥

1918年,徐寿卿《金陵杂志》再版,其中在江宁县立各小学校中,有“第七学区第八国民学校(迈皋桥)”字样。也就是说,“第七学区第八国民学校”地址在迈皋桥,而不是卖糕桥。

1921年4月2日,著名地质学家郑鹤声赴燕子矶考察,写下了《岩山十二洞》的考察报告。他在报告中说:“是日(四月二日)出神策门……十里至迈皋桥。村店三四。夹道为市。”也就是说,在1921年时,称为迈皋桥,而不是讹成“卖糕桥”。

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创办了晓庄师范。他在《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 中,写的是迈皋桥;1927年7月1日《乡教丛刊》第1卷第13期载季雪云《协助创办迈皋桥小学》,文章多次提及迈皋桥;1927年,程本海应邀来到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工作,后来程本海写了一本《在晓庄》的书,该书于1930年1月出版,陶行知先生亲自审阅了这本书,书中有《迈皋桥被抢之一瞥》。这说明,在迈皋桥附近晓庄工作的陶行知和程本海,熟知“迈皋桥”地名,因此,并没有出现所谓“卖糕桥”的现象。

1930年出版的《江苏省政府公报》有一篇《江宁县教育视察报告》。《报告》中提到了“迈皋桥初级小学”,而不是“卖糕桥初级小学”。

1935年,《南京市政府公报》有一则《建筑迈皋桥乡区简易小学校舍案》,提案中也说明是“迈皋桥”,而不是“卖糕桥”。

1935年10月出版的《南京市教育概览》中,也提及了迈皋桥。在其中二十三年度第1学期《南京市市立乡区各小学一览表》中可见“迈皋桥乡区简易小学”,而不是“卖糕桥乡区简易小学”。

南京失陷后,在迈皋桥设立的是“迈皋桥初级小学”,而不是“卖糕桥初级小学”。

抗战胜利后,从《建筑材料月刊》所刊登的各砖瓦厂的广告中,也可清楚了解到,这些砖瓦工厂的厂址,设在了中央门外迈皋桥,而不是讹传的“卖糕桥”。如:著名的天津砖瓦厂,其广告语是:“品质佳!价格低!交货快!不误期!天津砖瓦厂。南京营业处:迈皋桥”。

1948年出版的《南京市教育概览》“私立中等学校校长姓名及校址一览表”中,私立和平中学,校址在和平门外迈皋桥。《南京市教育概览》“市立各级国民学校一览表”中,也写明是迈皋桥国民学校。

讹为卖糕桥

当然,说迈皋桥原为卖糕桥,也并非4空穴来风,是可以找到史料佐证的。

民国初年田北湖的《北湖土物志》中说:“北源,发于十方庵。余见冈两山之间,西流三百余丈,至卖糕桥”。

民国学者王桐岭的《江浙旅行记》中是这样写的:“民国十四年八月十六日……十点十分到卖糕桥”。

1930年,陆介夫在《紫罗兰》杂志第4卷第20期上,发表了《燕子矶之行》,其中有《卖糕桥的故事》一节,不知这篇文章,是否就是迈皋桥讹传为卖糕桥的最初版本。

1932年出版的《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也将“迈皋桥”写成了“卖糕桥”:“乃急令此方预备队第十四军由卖糕桥向前增加,立时将新花营之孙军,消灭大半而克复之。”

1942年出版的《瞻园志》,收录了一幅《金陵附郭胜迹图》中,标注的也是“卖糕桥”。

考察清代及民国文献后,我们发现:从官方文献中来看,迈皋桥的名称一直延续至今,脉络清晰。从民间来看,也并非全部将迈皋桥写成卖糕桥。“卖糕桥”多数出现在一些私人著述中,时间为民国时期。有意思的是,其结果是“迈皋桥”讹成了“卖糕桥”,而不是“卖糕桥”讹成“迈皋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