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頂滑翔傘帶飛一羣薄弱村 臨海悉心培育鄉土人才促振興

一顶滑翔伞带飞一群薄弱村 临海悉心培育乡土人才促振兴

在白水洋鎮黨委政府的努力下,安基山這片臨海最偏遠窮困的山區,正成為遊客青睞的滑翔傘飛行基地。一同起飛的,還有當地村民的美好生活夢。

傘客,湧進大山深處

作為一名郵電通信專業畢業的學生,方躍曾在杭州有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2010年,24歲的他辭職回到安基山,因為內心深處總有種召喚:“回到家鄉的土地上,打拼出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

回鄉後,他接手父親在安基山的1000畝茶園。彼時,海拔800多米的安基山是座荒山,未通公路,人跡罕至。茶葉沒有品牌,利潤微薄。“要提高利潤率,一是打出茶葉的品牌,二是發展採摘遊等旅遊項目。兩者都需要人氣。”方躍說。

同一時間,白水洋鎮黨委也在為安基山的發展而發愁。近年,臨海提出“全境景區、全域旅遊”的發展思路,白水洋鎮正謀劃打造民宿村,提升村民收入。安基山周圍有20餘個村莊都是集體經濟薄弱村,用什麼吸引遊客前來?

這時,越來越多湧入山頂的傘客引起了方躍的注意。他們自帶傘具,三五成群自駕越野車上山,從山頂的緩坡上一躍而下,悠然降落在山間的盆地裡。“這裡的跳傘環境真不錯。”傘客們常向方躍感慨。每次他們的到來,都讓寂靜的安基山充滿歡聲笑語。這讓方躍萌生一個念頭:打造滑翔傘旅遊項目,為安基山吸引人氣。

他立刻找到分管旅遊的鎮黨委委員馬聖鋒商量,於是,兩人一起研究起滑翔傘項目。據介紹,自上世紀80年代被引入國內,滑翔傘運動一直處於低迷期,近兩年才蓬勃發展起來,目前約有8000名持證飛行員,發展潛力很大。

起飛,為同一個夢想

專家的肯定,讓兩人信心倍增。馬聖鋒立刻向鄉鎮黨委彙報,得到高度重視。“這個因地制宜的項目好!鄉村振興不僅需要升級傳統農業,更需要打造年輕時尚的項目。”時任白水洋鎮黨委書記陳威對利用滑翔傘項目發展鄉村旅遊的思路相當認同,不久便拍板整修上山公路。方躍則嘗試聯繫省內優秀飛行員來安基山充當教練。但由於安基山過於偏僻,即使開出重金,也無人前來。“滑翔傘項目專業性要求高,是否具備專業管理運營人員是項目成敗的關鍵。”人才瓶頸,讓方躍一度陷入焦慮。

於是,他再次找到馬聖鋒“訴苦”。為解決這一難題,2016年5月,陳威專門赴富陽永安山滑翔基地考察,並說服前滑翔傘國家集訓隊隊員柯康飛加盟。方躍信心大增,6月便成立了台州安基山體育發展有限公司。

當年8月,柯康飛便來到安基山,與台州市及臨海市體育局、旅遊局開展對接,一方面制定安基山發展規劃,一方面聯繫開展競賽及旅遊活動。方躍則把引才的範圍擴大到全國,從廣西聘請資深飛行員談狄為教練。

這下,安基山滑翔基地終於有了自己的“正規軍”:十多名滑翔傘發燒友拜談狄為師,系統學習空氣動力學、地形地貌等理論課程,並接受實踐訓練。目前,兩名當地學員許崇海、錢張青已順利畢業,成為安基山滑翔基地的新晉教練。

“在天空中飛翔時,你可以完全放空自己。古代的俠士仗劍走天涯,我們則可以帶上傘看遍世界,這種感覺很酷。”曾經從事農產品銷售的90後許崇海眼裡閃著光,“能有這樣一份自己喜歡、收入又不錯的職業,我很開心。”

蝶變,山村因人而興

專業運營管理隊伍的建立,再加上柯康飛的管理與推介,安基山滑翔傘基地漸漸打出名氣。試飛遊客、參與培訓的學員,甚至求婚者紛紛來到這裡。高峰時,一天湧入安基山的遊客近2萬人。

“滑翔傘項目的輻射帶動能力強,一般1個人飛能帶動10個人觀看。這對白水洋鎮的旅遊業發展推動很大。”馬聖鋒表示。伴隨滑翔傘基地的建設,鎮裡的丁公園村、大泛村、黃坦洋村成了民宿村,每個村均擁有100張以上的床位;上游村和上官村分別利用楊梅和桃園發展起了採摘遊……曾被認為是窮鄉僻壤的白水洋鎮煥發勃勃生機:全鎮123個行政村中原本有79個集體經濟薄弱村,今年5月底全部摘帽成功。

打造滑翔傘項目的過程,讓白水洋鎮黨委政府深感鄉村人才,尤其是本土人才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今年5月,“新農學堂”應運而生,學堂由白水洋鎮黨委政府與臨海市高級職業中學合作創辦,立足白水洋實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鄉村振興人才,並設立4個實踐基地,安基山就是其中之一。“人才是鄉村振興成敗的關鍵,我們希望用‘新農學堂’為此注入強心劑。”白水洋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章維軍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