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總規劃師李興鋼:場館設計「不奪山景」

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总规划师李兴钢:场馆设计“不夺山景”

法制晚報(以下簡稱FW):延慶賽區的設計理念是什麼?如何實現?

李興鋼:如果說北京2008年夏奧場館建築的特點是“彰顯”——彰顯奧運盛會、國家氣質和勃勃的生命力,那麼延慶賽區則是中國式的“內斂”,並最終凝鍊成“山林場館、生態冬奧”的設計理念。延慶賽區沒有地標建築,最大的地標就是這一方青山綠水。

在這一理念指引下,早在2015年,延慶賽區最早進駐的是林業、水務和環保專家。專家們為延慶賽區制定出嚴格詳盡的環境保護考核指標。通過劃定標註高山草甸、泉眼、天然次生林、重點野生動植物保護小區等各類生態敏感因子,落實賽區內部生態保護措施,體現“生態環保可持續冬奧”。

在這一理念指引下,建築分散佈局,不破山型不破林貌。建築因環境而變,不奪山景不奪生態。“山林掩映的場館群”——體現的是中國山水文化內涵和傳統山村美學。

FW:延慶賽區規劃設計中最大的難點是什麼?

李興鋼:突破“零起點” 10個月完成場館規劃設計方案。冬季運動特別是雪上運動中的高山滑雪、雪車雪橇是我們的短板,甚至是空白項目,規劃、設計、建設、運行都是“零起點”。

以往其他冬奧主辦城市的場館情況在賽後都成了“保密資料”,我們花費了很多的時間、精力,一是千方百計尋找文獻資料;二是組織安排設計團隊去世界各地的冬奧場館所在地參觀學習,有的場館還需要反覆多次的考察。因為第一次看不可能關注到很多細節,覺得大腦裡裝滿資料回來了,但在設計過程中又發現新的、沒有注意到的問題,就需要再學習。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邊學習邊設計,快速進入狀態,高效推進工作。

同時,也借平昌冬奧會的時機參觀對應的場館在賽時的狀態。因為冬奧賽時的動態人流、賽事組織、場館運行有很多特殊之處。尤其是冬殘奧會時,場館特別是運動員村的運行狀態是最高難度。

從2016年12月設計中標到2017年10月,僅10個月時間,我們針對延慶賽區的特殊情況,“以設計帶需求、以場館帶規劃”,已形成一套比較成熟、經得起國際奧委會和國際單項組織審驗的場館規劃設計方案。後面我們還會繼續經歷一個設計落地實施、運行的全過程。可以說,這個過程很艱辛,這個過程很值得。這個過程將為我國的冰雪運動培養出具有國際水準的設計建設管理人才,為冰雪運動大發展打下寶貴的基礎。

FW:延慶賽區未來將是一個什麼樣的賽區?

李興鋼:國際一流的冬奧賽區、生態環保可持續賽區。在規劃設計之初,我們確定的第一目標就是,打造世界頂級的場館和基礎設施,為舉辦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奧會做出我們的貢獻。建成後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道將是國內最高等級的高山滑雪賽道,也是國內唯一符合冬奧會標準的賽道;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賽道採用世界頂尖的賽道設計,它也將是國內第一條、也是唯一一條符合冬奧會標準的雪車雪橇賽道。

延慶賽區規劃設計的另一重要目標是,營造一個生態環保可持續賽區,施行最謹慎而嚴格的生態環保措施,並確保所在環境和冬奧遺產長期可持續發展和利用。延慶賽區的水處理將實現雨雪全部收集、淨化達標和再利用。今年2月28日,張北-北京柔性直流電網試驗示範工程開工,按照規劃,延慶賽區將使用太陽能、風能、抽蓄式電能,實現清潔能源的大規模使用。

FW:延慶賽區的規劃設計如何實現綠色、環保、生態?

李興鋼:例如高山滑雪場館雖然地形陡峭,但仍然需要大量人、車、物流運行,需要很多平臺,考慮到大量填土製造對環境干擾過大,延慶賽區選擇採用了可拆卸的預製裝配式結構,不僅施工效率、質量提高,並且對環境影響最小。大量臨時設施包括媒體運行區等都將在賽後拆除,一些永久設施例如纜車站等賽後將成為長期運行的競賽、旅遊等服務性設施,也採用了裝配式建造,理論上同樣可以拆除。

冬奧村則是按照中國傳統山村模式規劃設計的一座“冬奧山村”,它區別於以往運動員村的公寓式高樓、板樓,而是將山村和山地環境結合,分散有機佈局,形成一個個半開放式的院落,因地制宜,掩映于山林之中,和山地景觀環境呼應融合。

雪車雪橇中心主體實際是一條混凝土結構製成的覆冰賽道,雖然因為地勢所限,選址在了山體南坡,但通過設計遮陽系統以及人工地形等措施,使賽道實現“自遮擋”,“南坡變北坡”,陽光基本上直射不到賽道,大大降低能耗。同時,賽道遮陽屋頂結合造型形成了山中“遊廊”,跟環境充分融合。賽後利用方面,出發訓練區可開發為廣大遊客滑乘體驗項目,可以實現非冬季運行和大眾旅遊體驗。

在環保設施方面,延慶賽區造雪融化的雪水淨化處理回到輸水管網實現中水再利用,同時,每個場館都有一套汙水處理系統,包括雨水、汙水都會經過處理後先用於賽區的綠化澆灌、衝廁等,剩餘中水再進入城市中水管網系統,“向自然界零排放”。垃圾也在收集處理後再清運出賽區。

在生態保護方面,先期對生態敏感的動物、植物進行調查並避讓保護。設置了數條動物通道,野生動物通過隧道可以穿越道路。此外,道路和建築的佈局充分考慮了對地形環境的利用和水土保持。

為了避免大量土方開挖,延慶賽區的設計採用BIM技術,建立賽區整體山地環境虛擬模型,場館和地形貼合,順著山勢佈局,道路路由也是通過三維模型研究選擇設計,儘量減少建橋砍山,平衡土方填挖,減少渣土外運。

FW:延慶賽區在冬奧會後如何可持續發展?

李興鋼:國際奧委會提出了一個“白象”現象,就是指消耗龐大資源卻沒有物盡其用或無價值的計劃或設施,這是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關注點,也就是說場館再利用成為舉辦奧運的城市必須面對的一大挑戰。

中國與歐美國家有很大的不同,在冬季運動方面我們有巨大的潛力和市場,我們規劃設計的關鍵不是“能不能利用”而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問題。延慶賽區原則上將保留全部賽道及場館、交通、市政設施,最終實現為民所用、四季運營帶動區域發展的目標。

延慶賽區的北京2022冬奧遺產包括六大組團:北區高山運動探險組團,南區雪車雪橇中心組團、奧運村組團、綜合服務組團、營地拓展組團、西大莊科村及大眾雪場組團,共同形成一個大型冬奧主題園區。

在滑雪季,一是依託高水平競賽場館,打造國際頂級雪上賽場和訓練基地;二是部分改造成為大眾冰雪設施,開展全民冰雪運動,開辦大眾雪場、滑雪學校、大眾雪車雪橇滑行體驗中心等。在非滑雪季,依託冬奧設施優質資產,開展以山地徒步活動為核心的戶外運動集群及相關配套服務。打造京津冀休閒旅遊目的地。

人物簡介:李興鋼,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李興鋼建築工作室主持人,國際建築師協會(UIA)體育與休閒建築工作組成員。曾任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鳥巢”中方總設計師,現任北京2022冬奧會延慶賽區總規劃師、設計聯合體總設計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