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死亡后不哭不悲的人是什么心理?

亲人死亡后不哭不悲的人是什么心理?

生死和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今天,有书君和大家谈谈“亲人死亡后不哭不悲的人是什么心理”。

在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会认为亲人的去世是一件极为悲痛的事情,摊上这类事情,必定是痛哭流涕,悲痛欲绝。

但有书君曾经去殡仪馆凭吊过几位去世的老人,其子女亲人看上去似乎平静淡然的样子,并没有我想象中的哀哭声一片,凄凄惨惨戚戚的景象。

那么,这些看上去对于亲人的逝去不哭不悲的人究竟是什么心理呢?

下面,有书君从以下几点来为大家分析这类人的心理。

一,逝者生前久病,耗光子女的钱财和心力,且医生早已告知最后的结果,后辈提前有心理准备。

大多数逝去的老人从生病住院到撒手人寰都会经历很漫长的一段时期。

期间,家人们从筹钱治病到日夜照顾护理都会考验人的耐性。

亲人死亡后不哭不悲的人是什么心理?

“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虽不能一概而论,但也充分说明长期照顾重病之人是一件很磨人的事情。

工作,家庭,照顾病人三轴连转,长期的疲劳战使得后辈身心俱疲。

在这种情况下,除开亲人刚刚逝去时他们会痛哭失声外,其它丧葬过程给人的表象大部分都是不哭不悲的状态了。

二,该尽的孝道在亲人生前都已尽到 ,心中无憾。

在相当多的一部分人的心中,都有一种“生前尽孝,强于死后嚎哭”的心理。

长辈的生死由不得自己决定,但让亲人生前过得开心满足,不留遗憾却是以己之力可以办到的。

这类人在逝者生前竭尽所能给予了亲人最好的照顾和陪伴,心中坦然无愧,所以面对亲人无力回天的逝去,往往表现出平静坦然不哭不悲的样子。

三,面对亲人逝去这种突如其来猝不及防的巨大情感冲击,从心理上拒绝面对和承认眼前的事实。

对于这种现象,有书君觉得有必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心理学中的“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防御机制中的“否定”的特征表象是:会让人在意识和潜意识中拒绝接受现实,逃避现实。

而其“压抑”的特性就是将情绪压抑在心中,不让自己去感知。

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亲人突然死去的状况下。

面对亲人的突然逝去,有的人开启防御机制,从心理上拒绝这种事实的存在,既然认为这种事情不存在,那就自然不会呈现哭泣悲痛的表象了。

亲人死亡后不哭不悲的人是什么心理?

有书君曾亲眼见到过这种事例的发生。

我有一远房表姐,丈夫在煤矿打工突遇塌方致死。尸体被抬回家后,与丈夫一向感情深厚的表姐给人的感觉很是奇怪,她不哭不悲,看上去很是平静。

在整个的丧葬过程中,倒茶,打理杂事,像平时一样有条不紊……。

我当时很纳闷,直到葬礼完毕后表姐坐在椅子上对儿子说:你爸爸好像说这个月底要回来的,你给他打个电话落实一下,……。

我才明白,表姐面对巨大的情感冲击,开启了“防御机制”,在她的心中,自己的丈夫根本就没有死,还在下面打工呢!……。

除了以上三种情况以外,与逝者相处的时间不多,相互没有太过深厚的感情的人,或是逝者曾做过让自己心生怨恨的人,很多也会表现出不哭不悲的样子。

总之,面对亲人的逝去,不同性格不同心态的人所呈现的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

不哭不悲的表象并不代表心里不悲痛,这份痛被亲人深埋在心底,像是一颗随时都会一触即发的炸弹,事后的任何一景一物都有可能触发他们心底深藏的悲痛。

所以,作为旁观者,对于这类面对亲人离去不哭不悲的人,我们不要去无端指责,应该多给给予理解关爱和抚慰,让他们早日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走出,平静的去面对以后的生活。


也许你还会喜欢以下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