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俄会签下屈辱的《布列斯特条约》?

张毅诚

《布列斯特条约》全称《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是新生的苏维埃俄国与德国及其同盟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签署的条约。和约由14条正文、5个附件和7项补充条约组成,其主要内容为:苏俄与德国及其盟国停战;俄国放弃对波兰、立陶宛、库尔兰、利夫兰和爱斯特兰的管辖与主权;俄国承认乌克兰、芬兰独立,立即从芬兰、乌克兰和奥兰群岛撤军,保证同乌克兰立即签订和约并承认乌克兰同德、奥、保、土之间的和约;俄国付给德国6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布列斯特条约》给苏俄带来了25%的国土,44%的人口,27%的财政收入以及大量的产业损失,可谓是丧权辱国到了极点。那么标榜着解放全俄国人民的苏维埃政权为何要签下这一屈辱的条约呢?


原因一:俄军战斗力低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加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与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作战。俄军虽然人数非常多,但无奈战斗力实在低下,在与同盟国的战斗中兵败如山倒,没能占领多少别人土地,反倒是自己的国土被同盟国占领了一大片。在列宁建立苏俄时,苏俄的军队根本无法再与同盟国战斗下去。


原因二:人民反对战争

当时的俄国人民迫切希望停止对外战争。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正是利用了民众对于战争的不满夺取了政权。因此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必须要向民众兑现自己停止战争的承诺。因此无论同盟国开怎样的条件,苏俄都要接受。


原因三:国内叛乱四起

虽然通过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夺取了政权,但国内仍有不少反对势力在各地发动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叛乱。苏俄顾此失彼,因此非常迫切地希望把在前线与同盟国作战的军队调回国内镇压叛乱。
(签署《布列斯特条约》时的场景)


1918年的上半年对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来说是异常艰难的一年。苏维埃政权必须要迅速与同盟国和解才能保证政权的延续。1918年3月,苏维埃内部最终以微弱优势,通过了接受《布列斯特条约》的决议。列宁通过割地赔款的形式为苏维埃政权赢得了喘息之机,从前线调来大量军队来镇压国内的动乱,民众也因为对外战争的结束站在了苏维埃一边。1918年11月,德国战败投降,之后苏俄立即宣布《布列斯特条约》作废,使得该条约的内容成了一纸空文,德国并未从中获得多少好处。

(苏维埃通过列宁的提议,签署《布列斯特条约》,为苏俄争取到了时间)

历史研习社

布列斯特和约,全称《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它是苏维埃俄国(以下简称苏俄)同德意志帝国及其同盟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1918年3月3日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白俄罗斯共和国布列斯特)签订的条约。

中文名

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

参与方

苏俄政府与德国

时间

1918年3月3日

地点

布列斯特

基本资料

它是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为保存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而被迫采取的暂时妥协性行动,使苏俄尽早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巩固苏维埃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红军赢得了喘息时间,为后来消灭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国内武装和击退14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和约内容

和约由14条正文、5个附件和7项补充条约组成。主要内容有:

①缔约双方宣布停战。

②俄军全面复员,在签订普遍性和约之前,俄军舰驶回俄港口或立即解除武装。

③俄国放弃对波兰、立陶宛、库尔兰、利夫兰和爱斯特兰的管辖与主权。

④在缔结普遍性和约和俄军全面复员之前,德国将继续占领德军于和约签订前夕在上述地区以东所占领的地方。

⑤俄军立即撤出阿尔达罕、卡尔斯和巴统地区(该地区实际由土耳其兼并)。

⑥俄国承认乌克兰、芬兰独立,立即从芬兰、乌克兰和奥兰群岛撤军,保证同乌克兰立即签订和约并承认乌克兰同德、奥、保、土之间的和约。

⑦俄国付给德国6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

⑧德国承诺不干涉苏俄内政,不从芬兰方面进攻俄国。

说明:这个苛刻的和约,不仅使苏俄丧失了将近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五千万居民,而且在被占领区有占全国煤炭开采量的90%,铁矿石的73%,54%的工业以及33%的铁路。

和约的来龙去脉

起因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由于原来俄国属于协约国一方而与同盟国处于交战状态,为了退出战争,新成立不久的苏俄政府在提出的和平建议被协约国拒绝后,便与同盟国的德国进行和平谈判。

经过

1917年12月3日,谈判开始,德国提出了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和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款30亿卢布的苛刻条件,这引起了布尔什维克党内严重的分歧。列宁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和约,为新生政权争得喘息机会,季维诺也夫、索柯里尼柯夫、斯大林、阿尔乔姆、斯塔索娃、斯维尔德洛夫等六名中央委员支持列宁;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帝国主义继续世界大战,中央委员布勃诺夫、乌里茨基、洛莫夫支持布哈林;托洛茨基则主张停战,复员军队,但不与德国签约(即不战不和),中央委员克列斯廷斯基、捷尔任斯基、越飞支持托洛茨基。

《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签字现场

1918年1月2日,苏俄政府召开中央和地方负责人会议。60人出席的会议上,赞成布哈林主张的32人,赞成托洛茨基主张的16人,赞成列宁主张的仅15人。最终,列宁的主张因处于少数而未能被通过。

1918年1月24日,苏俄政府召开中央会议,重新表决签约的问题。托洛茨基的主张以9票对7票的多数通过,列宁的主张仍然没有被多数所接受。

托洛茨基与德国军官谈判,1918年

2月18日,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苏俄中央委员会举行了的紧急会议。会上,列宁的主张又被以6:7的票数否决。随后,中央又连夜开会,经过激烈的争论,托洛茨基转而支持列宁,会议结果以7票赞成、5票反对、1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列宁的提案。苏俄政府连夜通知德国方面,同意签约。

但是,德国在得到通知后任没有停止进攻,并于2月23日提出更加苛刻的条件。苏俄党中央又召开有15名委员参加的紧急会议。会议中,大多数委员表示不赞成列宁的主张。列宁只得提出,如果这种空谈继续下去,他就要辞职,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员会。布哈林对此毫不在乎,斯大林也未发生动摇。托洛茨基不同意列宁的意见,但为了防止列宁辞职和党的分裂,他的态度发生变化。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4票弃权。结果列宁的主张以7票赞成、4票弃权、4票反对获得通过。

结果

2月24日,苏俄政府重新派出了谈判代表团与德国进行谈判。

3月3日,布列斯特和约正式签订。按照合约,苏俄割让323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托洛茨基被解除了外交人民委员的职务。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

德国战败后,于11月11日同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苏俄政府立即于11月12日宣布废除此条约,使得该条约的内容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

《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

1922年,苏联与德国魏玛政府签署了拉帕洛条约。两国借此宣布放弃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及一战后向对方提出的领土和金钱之要求。

意义

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由于此一外交策略的成功,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中华地理库

这可看作苏维埃政权成立之初,为缓解国内外敌人疯狂反扑,减少压力,以便获得喘息机会的办法。1.沙俄阿尔芙巡洋舰的水兵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起义,攻克冬宫,并得到广大的工人、农民、无产者的支持,成立以列宁为领导,以莫斯科为首都的苏维埃政权。2.此时,沙俄反动势力立即组成各路集团军队,疯狂反扑。想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萌芽之中,同时,各地的地主资本家组织特务,对新生政权实行暗杀、爆破等破坏活动(注:列宁就是在某次演讲中被手枪射杀受重伤的)。3.在国内,存在邓尼金和高尔察克两路白俄匪军,在亚洲部分还有日本干涉军入侵,欧洲部分有美国支持的芬兰干涉军,东部有德、奥军队进攻等。还有大量旧俄贵族组成的特务进行暗杀、爆破等破坏捣乱活动。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危机四伏。4.(这点为某小道杂志描述)列宁、加里宁、布哈林等党政领导,经综合分析后,决定以空间换时间,便于新生政权获得喘息机会,以便集中力量对付白俄匪军。经过劝说,虽然以微弱优势获得赞同,通过了对德签订条约,退出一战的决定。于是,《布列斯特条约》以苏维埃政权“损失巨大代价”而签订。5.苏维埃政权退出一战后,迅速组织力量打跨了对首都威胁较大的邓尼金白俄部队,稳定了苏维埃政权。一战结束后,德国战败,苏维埃政权随即宣布《布列斯特条约》无效,并派兵收回被“割走”的乌克兰等地。


愤怒野虎

1918年3月,苏俄为了及早退出世界大战,与德国签订了屈辱的《布列斯特和约》,给新生的苏俄红色政权留出了喘息的机会。

形势使然:

列宁曾经指出:“布列斯特和约的重大意义,在于我们能够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第一次大规模地利用了帝国主义者之间的矛盾,使社会主义终于占了便宜,我们正确利用了德美帝国主义之间的纠纷“,看起来很像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倡的统一战线策略,而它的实质精神与统一战线是无异的。而当时的苏俄为什么这么做,实际上是形势使然。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西方国家包括日本都视之为洪水猛兽,意欲除之而后快,而当时的俄国已经饱受了战争的摧残,普通民众对于战争已经极其厌恶,“和平”与“面包”已经成为了最主流的呼声,如果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依然坚持继续战争的政策,则势必会遭到广大民众的抛弃。因此,十月革命胜利的第二天,苏俄政府就对外公布了《和平法令》,其中有一条就是要求所有参战国停战,共同签订一个维护和平的和约。

条约的屈辱性质:

但是美英等协约国集团对于苏俄的提议并没有理睬,而德国由于已经遭到双线夹击,对于苏俄的停战倡议是非常欢迎的,因此在1918年3月,苏俄与德奥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根据《布列斯特和约》,苏俄承认波兰东部、波罗的海沿岸和白俄罗斯一部分为德国领土,苏俄同时承认芬兰和乌克兰为独立国家,并且从该地区撤军。俄国还要向德国赔付60亿马克。

条约的签订连德国人自己都不敢相信,以至于有德国议员感叹:“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比布列斯特和约更为严重的赤裸裸的吞并行为。”苏俄高层也争论不已,只是在列宁的主导下,最终还是签订了和约。

实际上,随着一战德国的战败,苏俄后来并没有履行过条约的内容。


青年史学家

关于这个条约的签订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苏俄签订《布列斯特条约》的必要性。

1.列宁是力主签订条约的唯一一人。当时苏俄的领导层内部大多都不赞同与德国媾和,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的国家是不能和帝国主义讲和的。包括托洛茨基以及当时还不占主要地位的斯大林都不同意,列宁几乎是唯一一个要求媾和的人,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正是列宁的坚定信念,给苏俄带来了宝贵的缓冲时间。

2.与反对者不同,托洛茨基的态度很有趣,他希望的结果是不占不和。于是担任苏俄代表的托洛茨基每次前往布列斯特都要长篇大论的给德国军官上课,告诉他们帝国主义为何会被社会主义的苏联所取代,德国人根本听不懂,但也不知道怎么打断滔滔不绝的托洛茨基。而当托洛茨基说完后,德国人问他要不要签约,托洛茨基就会说要回去问列宁。这样折腾三两次之后,在列宁的一再坚持之下,托洛茨基终于倒向了列宁,也促成了条约的签订。

3.《布列斯特条约》签订前,布尔什维克搞了他们历史上的第一次清洗。因为前线的指挥官是主战派,布尔什维克便在军中策划了暴动,将主战派全部杀死,部队的哗变也促成了签约。

4.苏俄当时的实际出境要求他们必须与德国媾和。十月革命号称不流血的革命,而这在另一方面却也反衬出了布尔什维克的一个尴尬处境,他们没有军队,难以保卫政权,甚至也无法控制全国。当时的苏俄制控制了包括莫斯科和彼得格勒两个主要城市和附近的几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其他地方,包括布列斯特都不是他们能够牢固掌握的。反动势力随时可能爆发,在这种内忧之下,若再有德国这个外患,很难想象列宁等人能保护革命的果实。所以,攘外必先安内,那就只能先放弃部分利益与德国媾和了。而在列宁看来,过大的领土反而不利于巩固新生政权,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5.一个阴谋论传闻。因为列宁十月革命接受了德国的资助,因此有传闻《布列斯特条约》是列宁对德国人的回报。


孙博士侃历史

从前联共(布)党史官方是这样解释的!但苏联解体前,苏共已宣布,联共(布)党史是伪捏造的!充满了慌言与捏造!随即而来的是德国和俄罗斯共同宣布证实,列宁为前德国情报局雇用特务!并于十月革命前携德情报局5000万金马克经费潜回俄国,随后一举推翻了"二月革命"的联合政府的布尔什维克政变!此后以结束战争为借口,签订《布列茨特条约》,割让大片俄国领土!此事在苏联解体后德国政府向俄政府提供了真实的德国情报局历史文件,列宁签字文件!经费签字文件!此后俄罗斯政府把列宁是俄奸的历史,编进了俄罗斯国家正式教科书!如有不清楚者,可上网上查阅俄国家教科书历史部分!


安勤107043531

表面上看一个新的政权在建立之初面临着内忧外患,这种危机下国家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做支持,必然会在涉及国家某些权益的问题上选择不得不的让步,于是所签订的条约就“屈辱”了。辛亥革命后孙面对内外压力,选择让位给袁算屈辱吗?

至于条约签订的原因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1.为新生政权留下喘息机会。列宁所在的布党不是傻子,毕竟活着才有希望,俄罗斯战斗民族再勇猛,俄布面临内部反动势力勾结国外反共联盟剿灭的风险,让一下步,损失一点土地和利益。养足精力后还可以卧薪尝胆是不是?二战以及二战后苏的行为世人有目共睹,在地缘政治上安全感极度缺乏的毛子对领土的执着与痴迷谁看不见?

2.人民反战。新生政权能够建立,与其承诺密不可分,人民选择布党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其宣称的理政方案对自己有利。在战争中人民的权益能够得到保障吗?性命都堪忧吧?而布列斯特条约第一条内容是什么?①缔约双方宣布停战。停战是人民的取向,而客观情况中俄军参与战争人数虽多,战斗力却极低,物资匮乏、军械落后,难以给俄方在战争中带来些许利益,谁不怕死?好死不如赖活。

3.落后就要挨打。和中国近代签订的各种条约相似的一点就是其中一缔约方国力衰弱,条约的签订本非自愿,于是屈辱便是必然的。

ps:对于部分研究者所提出的俄奸的说法,我不持立场,个人是挺敬佩列宁的。


亦雨侃世界


(常忆老红军)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在沙皇俄国的土地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应用。土地扩张,人口幅度大面积增长,由十九个共和国共同组成的联盟,联邦制国家。

可见,马克思主义在苏联的成功运用,第一次在世界上建立起可歌可泣的红色政权。是划时代的创举。

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列宁签署了《布列斯特条约》,我个人认为不是屈辱的,不是辱国的。立国不在于对一小片土地和人口划出而斤斤计较,这是一种缓兵之计的权宜之计。没多久,苏联废除了该条约,收回了所有权力。

通俗一点讲,列宁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当时就是一个〝小青年〞,国内敌人反扑颠覆的力量仍然强大和复杂,为了巩固胜利的果实,使用权宜之计是极明智的!

最后,强大了,领土和一切资源统统归来。

强大了,这就是铁律!


奇石齐天

那时沙俄西部各少数民族,如波兰,波罗的海三国,乌克兰,白俄罗斯,在德国支持下纷纷掀起独立运动。布尔什维克夺权之初,立足未稳,尤其是强制解散立宪会议,大失民心,激起全国白卫军反抗。列宁此举也不过是做个顺水人情,承认波兰芬兰等地独立建国的事实罢了。反正卧薪尝胆,以后说不定还能拿回来。后来果然就以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名义,重新吞并了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波罗的海三国,只有西波兰和芬兰永久独立了。这叫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俄联邦海军元帅

列宁的思路非常清晰。德国如果战胜那么英法永远是德国的敌人 德国为了换取更好的欧洲次序肯定会对俄国妥协 那么这条约战争结束后一定能获得修改。 德国如果战败那么肯定无法去履行条约 无论给德国什么条件都能作废这样一来条约怎么签都无所谓。

在沙俄革命后英法对俄国的矛盾上升为首要外部矛盾 德国和俄国关系得到缓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