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大字典LN001-遼南古道

古道大字典LN001-遼南古道

編號

LN001

遼南古道

遼南古道是古代遼南地區通往中原地區的交通要道,大約形成於秦漢時期,到清末多已荒廢,其中鞍山市區內的古道現在已經發展成為鞍山市的主幹道-勝利路(包括部分南建國路)。

古道大字典

地理位置

古道大字典LN001-遼南古道

人文歷史

古道大字典LN001-遼南古道

據《遼陽鄉土志》記載:"出城(遼陽)……由八里莊經首山嶺、沙河鋪涉河而南,經慄山屯(今立山)、長店鋪至鞍山站(鞍山古城)入海界。"這一交通路線,北起鞍山市的沙河鋪城(已毀)經今沙河橋、立山、勝利廣場,西南抵四方臺與南建國路相接,再南行過楊柳河橋,抵鞍山古城(即所稱之南出口),就是遼南古道---今天的勝利路(包括部分南建國路)。再從南出口經海城、蓋州、金州直至最南端的旅順,這是遼南古道的整體路線。雖然後來這條古道與最初有些不同,但大體上路線沒有改變。另一佐證來自對"遼南古道"附近古城鎮遺址的實地察。漢代新昌縣遺址距南建國路楊柳河北岸僅200餘米。1988年、1993年,當地考古部門曾在古道西側30米處挖掘出20餘座漢代古墓。古道東側則無所見。這符合古人依道一側居住、一側安葬的習俗。經考證,漢新昌縣原住民在之後的戰亂時期退居遼陽躲避,城鎮隨即廢棄。李嵩巖認為,從漢新昌縣遺址及其他遺址方位推定,今勝利路與部分南建國路,即原遼南古道北部的主要幹道之一。遼南古道也是古時通向海路的重要通道,明清時期,由遼南的海州(今海城)開闢了一條"通往牛莊驛,渡三岔河南行,直至山海關而入京"的大道。懷古昔日古道上坐落著兩鋪、一臺、一堡與漢代新昌縣相同,鞍山境內諸多先民遺址均託遼南古道而生,隨戰火而滅,唯有古道尚存。昔日遼南古道上,坐落著兩鋪、一臺、一堡,即沙河鋪、長店鋪、烽火臺(今四方臺)、鞍山驛堡。沙河鋪距北出口約100米,青磚結構,《明一統志》記載,建於明萬曆6年(公元1578年)。城周長約500米,設南門,巍然氣魄,是一座具有傳奇色彩的城鎮。新中國建立之前,沙河鋪已經蕩然無存,現無任何遺蹟可尋,諸多往事獨留文字憑弔。

鞍山市勝利路

古道大字典LN001-遼南古道

勝利路始建於1919年,貫穿鐵東、立山二區,南起烈士山正門,北至沙河橋北,接鞍遼公路。1945年8月前叫"大宮通",1946年改名為中正路,1949年1月改名林彪路,1950年南段改名長安街,北段改名勝利路;1953年11月正式命名為勝利路。路段延長:1938年勝利路僅有南永昌街一段。當時兩側僅有日式中小學校、寺廟和少量住宅,很多地方都為空地。1939年起,勝利路向北延伸到沙河南400米處,路寬40米,車行道寬24米,分期修建了寬6米、厚21釐米的柏油路面。但當時兩側商場和二層住宅寥寥無幾。路面改造:1950年,勝利路正式開始改建,1957年,立山廣場以南的車行道分別加寬到17米、22米和24米,最窄處為14米,鋪裝厚度增加到46-51釐米。1960年全路車行道的柏油路面基本完成。1963年路面全部配套完成,全長7553.9米(不包括兩個廣場和沙河橋)。其中,車行道寬14-24米,人行道寬4-18米。路燈改造:勝利路兩側最初為白熾燈,照明不亮、耗電不少。1967年,白熾燈被高壓汞燈代替。1976年又更換為高壓鈉燈。植被改造:最早,勝利路兩旁栽種的是槭樹,後來槭樹枯死,又改栽垂柳,並栽植草坪和花卉,基礎種植地段種植了大楊樹,最終形成了一條美麗的風景街路。建築變遷:從1953年起,勝利路兩側開始興建鞍鋼職工住宅並建有商店。少年宮附近鐘樓變為城市規劃展示廳;人民公園變成人民廣場;人民商場變為大型超市等等。市府廣場北沿路建有市圖書館、勝利賓館、人民商場、人民公園、電業大樓等;立山廣場南北有飯店、銀行、立山區機關、三院等建築。

千山

古道大字典LN001-遼南古道

又名千朵蓮花山,位於鞍山市東南18公里處,面積44平方公里,是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遠在隋唐時期,千山就有寺廟建築,清代中期,道教傳入千山,相繼建成了“五宮”、“八觀”、“五大禪林”、“十二茅庵”等38處不同風格的廟宇和大量的碑、塔、亭、閣。千山有景點300餘處,按自然地形分為北部、中部、西部和南部4個景區。北部景點主要有無量觀、龍泉寺、南泉庵、五佛頂和“小黃山”;中部景點主要有中會寺、五龍宮;西部主要景點有太和宮、鬥姆宮;南部景點主要有香巖寺、仙人臺。千山北部景區還新建了全周電影院、驚險世界宮、唐代古城等一批人造景觀,架設了五佛頂、小黃山兩條空中客運索道和森林火車。在千山北部繡蓮臺景區內,一尊天然形成的巨型彌勒大佛威嚴正坐山巔。大佛身高70米、肩寬50米、頭高10米,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是千山一大奇觀。

特色

牛莊餡餅

古道大字典LN001-遼南古道

牛莊餡餅歷史悠久,早在清末,海城縣牛莊鎮回族馬德昌、漢族毛香倫兩家專業經營餡餅。馬家經營牛肉餡餅水扎面餡餅,毛家經營豬牛肉鴛鴦餡餅攪面餡餅,1920年,回民馬富恩,馬富春繼承父業,在牛莊火神廟街路北開設馬家餡餅鋪;漢民毛青山繼承父業,也在火神廟街開設山記餡餅鋪。1939年,毛青山遷居瀋陽,在瀋陽火車站附近開設山記餡餅,牛莊餡餅從此傳入瀋陽,歷經半個世紀,牛莊餡餅已成為人們喜愛的風味食品,不僅馳名東北,而且盛名關內;不僅店鋪經營,而且登上了賓館酒店的筵席。牛莊餡餅選用上等麵粉做皮,鮮豬牛肉做餡。豬肉選用前後槽,牛肉選用三叉、腰窩、紫蓋。隨季節變化選用適時鮮菜,豬牛肉比例肥瘦比例搭配合理,並放適當的料酒、鹽、味素、麵醬、醬油、鮮姜、白糖、香油、蔥、花椒麵、大料面 、海味等作料,另用丁香、沙仁、肉冠、桂子、香葉、邊桂、肉桂、木香、山奈等10大香料煮水拌餡,精工細作,用平鍋烙, 先而後底,做到兩翻三烙,使餅呈金紅色。初期,牛莊餡餅鋪為招徠顧客,給就餐者奉送一小碗用糯米或大米煮成的粥,加糖, 用綠豆粉面勾芡,再放入百合、蓮子、京糕、葡萄乾、山藥、青梅、紅棗、核桃仁等8種副料製作而成的八寶粥,但後失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