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村幹部應該怎麼幹?看寧陽馬家廟村村主任擔當說

魯網泰安7月4日訊 夜鶯啼綠柳,皓月醒長空。午夜的伏山鎮馬家廟村生產路上,依舊燈火通明,運輸混凝土、烈焰海棠的車輛川流不息,村主任史以濤打了個哈欠,揉了揉疲憊的眼瞼,又指揮著工人將一段段路基墊平,一棵棵柳樹挪走,一株株海棠栽好……不知不覺中,又一個夜晚在緊張忙碌中悄然而逝。

“既然老少爺們信的過我,我就擔當起這份職責”

馬家廟村位於寧陽縣伏山鎮西部,改革開放初期,曾是遠近有名的紅旗村,後來因為歷史原因,村路變得坑坑窪窪,垃圾漫天飛舞,曾經輝煌一時的蔬菜批發市場管理混亂,日薄西山,欠債85萬元……

基层村干部应该怎么干?看宁阳马家庙村村主任担当说

“既然老少爺們信的過我,我就擔當起這份職責。”2015年,剛剛當選為村主任的史以濤說,蔬菜批發市場是龍睛,點好這一筆,就能讓馬家廟再次騰飛。

籌建市場管委會,對馬家廟蔬菜批發市場採取市場化管理,完善地磅等基礎設施,對買賣雙方實行統一結算、統一付款、統一收費標準、統一勞務安排。組建市場經紀人隊伍,當好菜農與市場的“紅娘”,保證蔬菜買賣市場的公正公平。“當年就實現了盈利40萬元。”史以濤說。

現在,“不緊不慢,一年一萬”已經成為當地群眾的日常。市場每天吸引著石家莊、青島、邯鄲等地的客商前來購銷蔬菜,日交易蔬菜7萬多斤,交易額近30萬元。

在市場的帶動下,馬家廟村投資50多萬元建設了一棟儲存100噸蔬菜的高標準冷庫,發展各類蔬菜大棚1600多個,沿街農資營銷、農技推廣、供銷服務等店鋪10餘家。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500畝,佔全村耕地面積的88%。註冊了“伏樂”牌無公害蔬菜商標,培育了白條、青條、綠龍、特嫩等特色芸豆品種。2017年,村集體實現收入43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1.58萬元。

“史主任頭腦靈活,有活路,有膽識,是個人物。”村民史以便說。

“白天菜棚摘菜,晚上修路綠化”

“十畝易、百畝難、千畝汽車進大田。”連接蔬菜大棚與市場的生產路不僅是村裡的“生命線”,更是村民心中的“暖心線”。

為了打通田間地頭到批發市場的“最後一公里”,史以濤帶領大家修了三年路,一年一個臺階。“村民大多要在白天採銷蔬菜,村裡修路大部分時間選在晚上。”三年投了80萬,不僅5000米的生產路通暢了,而且環村路和村內的巷道全部進行了硬化,還建了1萬多米的排水設施。

基层村干部应该怎么干?看宁阳马家庙村村主任担当说

近年來,馬家廟村先後投資100多萬元,為村民“送上”免費的自來水、閉路電視。投資8萬元,安裝攝像頭60個、LED路燈110盞,實現了“天網”全覆蓋。投資8萬餘元,建起了文體小廣場……

“現在村裡三季有花,常年見綠,環境越來越好,生活有滋有味。”冀長海說。

史以濤說,路修完,我給自己放了兩天假—一天睡覺,一天滴點滴。

“手中一根針,得穿千條線。胸中一顆心,得裝千家事。”

史以濤有一本記事本,記載著村裡的千家事、萬家愁。

將村東20畝的荒灘和廢棄果園作為公墓地,按照村中傅、史、王、李等姓氏的人口數合理劃片分區。修建村級文化大院,配備藍球架,乒乓球檯,象棋臺以及老年娛樂設施。開設農家書屋,投資6萬多元購進蔬菜種植、病蟲害防治等圖書4000多冊。年末歲終,要提前給上了年紀的老人、低保戶、貧困戶送米送油……

“手中一根針,得穿千條線。胸中一顆心,得裝千家事。”史以濤說。現在,村裡形成了村幹部包街包片制度,把邊邊角角都整治的利利索索,積極打造生態文明村居。收回了“老窯坑”“老磨坊”“市場西”等閒散地,規範了村集體資產管理。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形成了“千元大包乾”工作制度,村民辦理喪事戶均節省近8000元……

“下一步,要發展第三代保護地溫室大棚,打造農業生態觀光園。要引入農產品深加工企業,拓展產業鏈條。要及時修訂村規民約……帶領村民實現村美民富奔小康。”史以濤說。(通訊員 陶東寧 趙海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