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 感恩 感想

感情 感恩 感想

感情 感恩 感想
感情 感恩 感想感情 感恩 感想
感情 感恩 感想感情 感恩 感想
感情 感恩 感想感情 感恩 感想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秉執這樣的理念及價值,人類向更高一級文明的追求不會停止,遠眺未來、揭示未知和實現理想的眼眸始終保持著深沉的情懷與太陽般明亮,對自身智慧的開發探索也就永無止境。知於此,教育就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始終選擇、如一路徑。

夏秋時分,十字坡清風拂拂,如時代的深情審視;者樓河清波潺潺,有歷史的多彩問答。當前,從政治學的視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處於第一個100年目標和改革開放40週年等歷史的延承交匯期間;從歷史學來解讀,中華民族正是眾志成城、如火如荼向“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世紀大工程吹響衝鋒號的時候;從地理學來丈量,我們正值易地搬遷扶貧戰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姿態攻城拔寨的段位。攬目傾聽,新時代奮進的宣言高亢而動人,動人的故事都在沐浴新時代“將改革進行到底”的霞光,正如在黔之西南以南,盤江兒女、布依後裔的冊亨民族中學追隨時代的脈動,正以音樂學的美妙給自己的“大工程”發出集結號——搬遷到新校區。讓作為有心人的民中學子的情懷延伸到美術學的生動版面——遇見民中更好的未來、邂逅未來更好的民中。從語言文學上來表述,這是民中的一大好事、喜事、盛事,誠可喜可賀!

一朝民中人,一生民中情。作為得到民中厚愛恩澤的孩子、獲到賢德良師關懷教誨的學生,對民中是充滿感情、永葆感恩的,撫今追憶,總是讓人突然有很多感想,帶著對母校的“鄉愁”之情和赤子的“熱忱”之心,想說的話似很多,又發現於萬語千言中,思緒萬縷千絲,難以著墨下筆,原因一是肚裡貧困的墨實在沒有多少想象力,二是指尖敲擊鍵盤的力度也實在是沒有多少功力。惶惶然,只能在民中歷史鉤沉的片斷和遠方蔚藍的天空中抽取幾個關鍵詞,且作孩子潦草塗鴉,權當赤子躬身致謝。

母性與母愛

母性,是人類最原始的本能,教育因具有母性而崇高。

母愛,是人類最乾淨的情感,教育因釋放母愛而偉大。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感情如此豐富、意味如此深長,穿透年輪的霧靄蒼茫,映照天下母親的地厚天高恩情,直抵廣大兒女內心的柔軟地帶。

春暉臺,民中之一大“景點”,是寄放民中學子對於母校深厚感情的地方。春暉臺不大,就一方40來平米的平臺,卻芥子納須彌,承載著民中的諸多美麗故事與夢想。臺中間種有一棵滄桑古樹,在枯榮的時間,見證了歷屆學子的來往沉浮。樹下有石桌石凳,斑駁的紋痕清明透亮,磨礪和映照出校園的風景與榮光。臺上豎立六塊碑銘,記錄四十年校慶活動盛況,其中鐫刻時任縣委縣政府領導所題寫的“飲水思源,興縣榮校”和撰寫的《四十年校慶》等碑文。臺四周三角梅環繞、簇擁,鬱鬱蔥蔥,花開向陽,綻放出一片盎然生機。

時光回溯到崢嶸歲月,回眸同學少年,春暉臺的風景線是:在清晨,則有學子迎著朝霞安心耕讀;在傍晚,可見學子伴著夕陽靜心破題。周未時分,也有三三兩兩學生相互交流討論。時有老師散步而過,看到莘莘學子盪漾書海、汲取知識,或會坐下與學生一起交談,或會眉頭輕揚、露出會心一笑沉默而自得走開,其景曖人,其情可人。

杏琴樓,位於春暉臺的斜對面,與春暉臺齊眉相映、相得益彰。“杏琴”是一位母親的名字,“杏琴樓”由一位企業家捐資所建,並以其母親的名字命名,以報母親哺乳養育恩情,由此讓人自然而然想到“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的典故,前德禪宗六祖慧能建有“報恩塔”,而今現世民中建有“杏琴樓”,縱世事更替、滄海桑田,感恩報恩,人及動物天性也!往深處想,“杏琴樓”所體現的,當不僅是一幢教學樓、一次捐建,也不盡然是一個孝子的一份愛心,間接的更是民中一種無聲的教育,頗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意,恰有“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之感,此應教育真諦,大愛之境。

這世間,凡有母親、母性、母愛的地方就有奇蹟。“春暉臺”與“杏琴樓”,樹欲靜而風不止,構成了民中一道獨特的風景、一種清晰的邏輯,這風景、這邏輯飽含至愛,這種愛如氧氣似食糧,充滿整個民中、餵養著民中,這種愛如陽光似雨露,澤被者山冊水、光照兩盤流翠。

向上與向善

向上——教育事業是追逐太陽的光輝事業。

向善——教育事業是抵達終極價值的事業。

翻開冊亨民中的奮鬥史、光輝史,就是一部向上史、向善史。拈酹其年輪脈絡,1956年始建並起名冊亨縣初級中學,1966年更名為貴州省冊亨中學,1981再更名為貴州省冊亨民族中學並延用至今。其校址也是多次顛簸易遷,1956年在老城冊陽,1957年搬到秧壩區,1958年遷至者樓河畔,1961年回遷冊陽,1969年再遷者樓,1970年至今固定在十字坡下,而如今又要搬至“新居”。不由讓人想到“流水的歲月,鐵打的民中”,雖然時代風起雲湧、世事雲任卷舒,民中都能在歷史的崇山峻嶺中劈山斷水、鋪石開道,克服種種困難,闖過一道道關隘,破解一道道難題,始終初心不改堅持為民為生之價值、矢志不渝堅守辦法教學之情懷,從而也見到了這一方百姓向上向善之念、求學好學之心。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彈指芳華間,越過甲子之歲的民中,經過幾十年的耕耘細作,歷經數十載的春風化雨,已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更是名師芸芸、名生輩出。這一粒撒下的種子,一路在時代大潮中發芽生根、長成參天大樹。欣喜之餘,我想從自己認識的兩位老師來深入瞭解民中,她向上的激情與光芒,她向善的品格與精神。

一位是黃斌華,曾任民中校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有時會想這麼一個問題,所謂時勢造就的英雄,就是他剛好遇見一個好時代,而我們則在一個好時代遇見好的他。說起黃斌華,應該冊亨的許多人都知道,當年“高考本科錄取不突破個位數,我,引咎辭職!”的軍令狀,至今依舊振耳發聵,讓人心潮澎湃。縱觀他主持民中工作的一段時期,在他的精神操守感染和身體力行踐行下,全校創造創新創業的熱情在民中充分體現,奮鬥奮進蔚然成風,從基礎設施到精神文化,從學風、教風到上線率,從師德與校風、校訓,等等,民中的各項建設是風生水起、有亮點有突破,取得的成就是大家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民中掀開了嶄新一頁,達到另一個時代高度。之於此,其人其德也得到民中老師的敬重、學生的愛戴,所作所為也獲得社會的讚賞和百姓的認可。我們甚至可以這樣下定論,或許從歷史、從未來的民中史上來思考,他也只是民中滄海一粟,但其印跡永遠不會也不能被抹除。

一位是宋龍,平平凡凡、默默無聞的學校普通職工。說到宋龍,應該許多的冊亨人也知道,他應該是冊亨民中平凡再平凡不過的一位職工,甚至也許有人就是因為他的平凡而記住他,如果要說他的不平凡,也就是每天起得比所有學生還早,每晚睡得比學生還晚,晨鐘是他敲的,晚燈是他關的,幾十年如一日如此,卻正應了毛主席說的“世界上最怕‘認真’,而共產黨人最講認真”和“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都能做好事”。宋龍老師的這認真勁、執著勁,是值得人們敬佩、尊重的。這應該也是民中教師“甘於奉獻,恪盡職守”的一種師德,身教勝於言傳,希望這顆種子在人們心中永葆青春,形成一種底氣。

馬克思說“歷史承認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經驗讚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傑出人物的貢獻值得讚賞,平凡人物的堅持也必須肯定,在當前智能化、數字化的時代,知識的更新週期以秒計算,教育事業被商品經濟衝擊,應試教育弊病出現並有氾濫之勢,教改進程矛盾疊加、困難重重,如何突破、衝擊重圍,需要有大魄力、大智慧、大意志的“持牛角者”,同樣需要有下苦功、下足勁、下馬力的“信徒行僧”,引領者與耕耘者、搏擊者與堅守者、鼓呼者與踐行者,名師大家和平凡老師,付出同樣難能可貴。

我想可以作這樣的比喻,近十餘年來,如果說黃斌華為代表的老師是民中的開拓者,而以宋龍為代表的老師則是民中的守護人,如果說黃斌華等賢達吹響了民中發展的號角,那麼宋龍等奉獻則幾十年如一日敲著民中的“鬧鐘”,他們同樣詮釋了民中的向上與向善,正是有像他們這樣的眾多老師,擁有這樣向上與向善的基因,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教育,以真理的精神追求教育,以教育的初心完成教育,才能引導民中走向更遠的詩意遠方。

創新與傳承

創新,是教育生生不息的希望與意義所在。

傳承,所以“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胸懷天下,自強不息!——這是民中的校訓,厚植在民中的大地,縈繞在民中的上空,激盪在民中人的胸膛,沉澱在民中人的頭顱。

何謂“胸懷天下”?從先賢的哲思與知行中,我們可以窺得一二。胸懷天下者,當擁抱“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理想境界,尊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德情懷,雕琢“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價值信仰,樹立“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崇高理念,恪守“苟利國家生死矣,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家國操守,發出“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英雄氣概,振奮“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抱負追求,融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仁者氣象,肩負“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美好願景,擔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的永恆志向。

何謂“自強不息”?《周易》有兩句話一直被世人作為真理所喜愛並引用:一句是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另一句是坤卦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是指那些堅強勇敢、刻苦認真、不懈奮鬥等層面的優秀品質、態度行為以及精神風貌。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就是強大自我必須要不懈怠、不松搖、持之以恆的奮鬥努力;從更深層意思來剖析,就是一個人不管處於什麼處境、遇到什麼困難,但是通過永不言棄、持之以恆的努力耕耘,就可以成就一個強大的自己。愚以為,自強不息,就是堅持“自助者天助”的自力更生,堅定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自我力求進步的自信,保持積極的、健康的、向上的自尊,堅守勇於開拓、勇於向自己的惰性宣戰的自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發展中的各種難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破解;生命裡的一切輝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鑄就。”古往今來,凡取得重大成就的仁人志士,都胸懷天下之志;但凡功成名就的賢達俊傑,都是自強不息之輩。如果說“胸懷天下”是連接時代、連線未來的必需元素,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更新,跟跑並跑領跑。那麼“自強不息”就是植根大地、植耕現實的基本要素,需要傳承、堅貞執著、默默耕耘。總的講,胸懷天下是理想追求,而理想信念是人的心靈世界的核心。自強不息是付出奮鬥,踐行著“要幸福就要奮鬥、奮鬥本身就是幸福”的含義。兩者相輔相成、辯證統一,引領我們擁抱天空,實現理想。

如果說“胸懷天下,自強不息”的精神完成了民中曾經的輝煌與榮光,那麼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歷代民中人探索、提煉的精神食糧將滋養著民中的錦繡前程,正如:沒有比心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

民族與世界

民族特徵,是教育對於民族精神、國家意義的基本立場。

世界屬性,是教育對於面向未來、走向遠方的理性選擇。

教育不分種族,但要注重民族。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保護並弘揚民族文化的特色,才會使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意義、世界觀點。從而就把一個有關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重大時代主題推到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面前。這個命題也就直接要求我們的教育,在全球化和物質化威脅著民族文化的延續與生存,民族精神的更生和重塑出現令人憂慮的問題時,必須對民族文化作出反思之後新的反思。反思的結果是隻有不斷弘揚民族文化的精華,延續民族文化的命脈,創造與時俱進的新的民族文化,提高理解民族文化的自覺意識和自立能力,使我們的民族獲得持續不斷的精神力量,而不至於因為精神力量的疲軟或坍塌失去生存與發展的動力。這構成了教育的民族特徵。

時代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當地球被形容為“一個村”,世界被融合成一個整體,人類已然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一個民族如果還固步自封、坐井觀天,將是被除名的,這不是危言聳聽。談起世界觀,有的人可能認為這是“高、大、上”“假、大、空”,一種遙遠、空洞而虛空的意識,而當外星系不在遙遠,我們已開始向宇宙深處進軍探索,世界也就在我們的面前可望可及,向我們招手呼喚,教育的世界屬性將越來越明顯、越來越重要。

冊亨縣很小,不大的冊亨卻不乏一些“閃光點”,曾是全國唯一的布依族自治縣,被授予“中華布依第一縣”,其中布依族佔76%以上。作為一個民族縣,緊扣教育的民族特徵就是這方教育立足根本,甚至可以這麼說,丟失這個立足根本,那這個地方的教育就是片面乃至是失敗的教育,不接地氣的教育是沒有生命的教育。另一方面聚焦教育的世界屬性是必然選擇,只有堅持世界屬性的教育才是有未來有希望的教育。可幸,這兩個方面民中都做得風生水起、聲名鵲起,讓我們看到了“我為世界添光彩,世界與我走未來”的民族教育的未來。

人類向前攀登的腳步不會動搖,我們走向遠方的韻律不會懈怠,教育事業的鑰匙功能也不會生鏽。但社會發展的走向必然有它固有的運行軌跡,不能違背或抗拒,只能不斷把握及遵循其時代轉動規律。站在時代的希翼和生命的起搏器上:祝福民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