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時期名臣,著名地圖學家裴秀是怎樣的一個人?

聊聊關於宋朝的那些事

地圖只是裴秀政治工作中的一個成就,他並不是一個專門製圖的地理學者,相反裴秀的政治成就更大。

世家豪族中的翹楚

關於裴秀,首先要看人家的家世,畢竟在東漢以後興起的就是世家豪族,家族的勢力是個人政治的起點。

王公貴族就是用來描述他們這種人的,河東裴氏是典型的世家大族。

祖父裴茂,官至尚書令,封陽吉平侯
父親裴潛,官至光祿大夫,封清陽亭侯

尚書令自東漢建立以後就是位高權重的官職,是實際上掌握相權的官員。可以說爺爺就是國務院總理級別的大員,還是侯爺世家。

裴秀自己並沒有啃老,人家反而把家族功名變大了,先是進封魯陽鄉侯,魏元帝繼位後,進爵魯陽縣侯。改五等爵後,獲封濟川侯,馬炎繼位晉王后,拜裴秀為尚書令、右光祿大夫,後加左光祿大夫,封鉅鹿郡公

子裴浚,世襲裴秀爵
鉅鹿郡公
子裴頠,官至尚書左僕射、侍中,世襲鉅鹿郡公

孫裴憬(裴浚庶子,別封高陽亭侯
孫裴嵩(裴頠長子世襲鉅鹿郡公,官至中書黃門侍郎。
孫裴該(裴頠次子,官至散騎常侍,因父功封南昌侯

總的來說,人家的家庭就如下圖:

傑出的政治家

如果說政治素養是源於裴秀的家族薰陶,那麼他對時局的把握就完全就符合“識時務者為俊傑”。

他和老鄉渡遼將軍毌丘儉關係很好,初次入仕就起點超級高,毌丘儉直接就給他推薦到大將軍曹爽門下了。當時毌丘儉給他一頓誇:

“生而岐嶷,長蹈自然,玄靜守真,性入道奧;博學強記,無文不該;孝友著於鄉黨,高聲聞於遠近。誠宜弼佐謨明,助和鼎味,毗贊大府,光昭盛化。非徒子奇、甘羅之儔,兼包顏、冉、遊、夏之美。”

反正就是最強大腦還脾氣好,典型的王佐之才。因此,曹爽就讓裴秀做了自己的大將軍掾,裴秀從此開始正式接觸軍國大事。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後,曹爽被殺,作為曹爽的部下,裴秀難免要遭遇政治危機,但因為人家家族勢力深厚,沒有並被清算,此後他就投在司馬家門下做官。

曹魏舊臣發動了幾次起兵對抗,即“淮南三叛”(王淩、毌丘儉、諸葛誕)。裴秀在平定“叛亂”的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他的食邑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五等爵制的更定也是裴秀在主持。

裴秀對司馬家最大的影響是有定策之功。當時司馬昭想立次子司馬攸為太子,司馬炎在和裴秀實現結合以後,司馬炎才最終被立,而司馬炎稱帝后,裴秀也受封鉅鹿郡公(封公實在是古代難得的一種封賞)。

總的來說,裴秀能在波譎雲詭的王朝變革中保持在政治上穩步上升是非常厲害的。

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

題主提到了裴秀的地圖成就,他的著作是《禹貢地域圖》。主要是西方一些學者非常推崇裴秀的地圖學成就,如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部分西方學者認為他完全可以與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相提並論。

其實,裴秀能夠取得在地圖方面的成就,也是有很多方面的偶然因素的。

個人角度而言,裴秀主編地圖,一方面與他的“博學強記,無文不該”相關(也就是說自己有地圖方面興趣)。另一方也與他做官的經歷相關

,裴秀的仕途離不開軍隊,從毌丘儉到曹爽、司馬氏,以及平定叛亂等,在軍旅之中,裴秀有很豐富的行軍、勘探地形即製圖的經歷。

國家角度而言,當時西晉統一全國,為了管理分離幾十年的國家,朝廷決定在平定天下的同時完成對各地地形的勘探。《晉書》載:

大晉龍興,混一六合,以清宇宙,始於庸蜀,冞入其岨。文皇帝乃命有司,撰訪吳蜀地圖。蜀土既定,六軍所經,地域遠近,山川險易,徵路迂直,校驗圖記,罔或有差。今上考《禹貢》山海川流,原隰陂澤,古之九州,及今之十六州,郡國縣邑,疆界鄉陬,及古國盟會舊名,水陸徑路,為地圖十八篇。

對製圖有司馬昭個人意向的偶然性和司馬炎考證古籍、重新制圖的帝王霸業的追求。(畢竟文治武功誰也不會嫌多嘛)

這是當時製圖的一個背景和過程。

秀翻車了

裴秀在政治生涯到達頂峰的時候卻意外去世了。他在服用寒食散(即五石散)後誤飲冷酒而喪命,年僅48歲。

果然身體還是革命的本錢。

飲食還是要注意的呀!飲食還是要注意的呀!飲食還是要注意的呀!

歡迎關注、點贊、嘮嗑,儘量正經答問題,期待與諸君交流!

孝陵衛小校

我國地理學的研究歷史悠久,《山海經》和《禹貢》二書,可算作是中國地理學方面的優秀作品。特別是在地圖的繪製方面,我國曾出現了許多位卓越的地圖學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而裴秀就是其中成就和貢獻巨大的一位。

西晉裴秀(公元224—271年)早在三世紀中葉就首創了計裡畫方的比例繪圖方法。他總結了前人和自己的經驗,擬訂出六條編制地圖的規範。這些規範詳細記錄在他的《禹貢地域圖序》裡。

裴秀說,製圖之體有六個方面:

一曰分率,所以辨廣輪之度也;

二曰準望,所以正彼此之體也;

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數也;

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險之異也。

裴秀覺得這六個方面是一個有機整體,是彼此相輔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為補充。他在序言中這樣總結,“有圖象而無分率,則無審遠近之差;有分率而無準望,雖得之於一隅,必失之於他方;有準望而無道里,則施之於山海絕隔之地,不能以相通;有道里而無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則徑路之數必與遠近之實相違,失準望之正矣。故以此六者參而考之。”

用現在的話語來解釋,裴秀所說的分率就是比例縮尺,準望是方位,道里是實際裡數,高下、方邪和迂直則指的是高度、坡度和曲直,這些都是製圖必須具備的條件。

裴秀指出了六者的相互關係,併科學地強調分率和準望在地圖繪製上的重要性。

裴秀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如此完整的製圖方法論的人,在地圖學史上的影響非常深遠,它標誌著我國古代地圖學的最高成就。

可惜的是,裴秀曾制有方丈圖和禹貢地域圖,惜此二圖早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