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成爲自己想成爲的人

20岁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01

今天跟朋友吃飯的時候,我說我最近正處在人生迷茫期,擔心自己過氣,文章沒人看,擔心自己研究生念不好,還擔心自己一身傲氣,以後工作怕是不好找。

我說:不知怎的,總覺得前途佈滿陷阱,不敢犯渾,不敢試錯,怕一步失算,滿盤皆輸。

朋友很驚訝:可是你有什麼好怕的呢?你不才21歲,即將大學畢業麼?嚴格說來,你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們的人生彷彿正無止無休地,被一股無形的聲音催促著加速前進。

這股聲音,正叫做“來不及”——

跟上步伐,也未必皆大歡喜;稍有落後,我們便心生恐慌。

20岁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我曾經收到過一封私信,是一位大三的小姑娘說,臨畢業了,自己非常焦慮。回想過去的大學三年,戀愛談了,分手了,毫無意義,社團學生會吧,沒有好好對待過,活動項目呢,沒有正經參加過,看見周圍同齡人紛紛一副快步小跑、點地起飛的架勢,她很迷茫,不知道要怎樣對待之後的畢業。

她說:我都大三了,都二十歲了,也有滿腹雄心,也想鶴立雞群,可是瞟一眼這個節奏飛馳的世界,好像自己做什麼都已經來不及了。找實習來不及,換專業來不及,拿全獎來不及,往“優秀”這一通道開放的路,彷彿被時間堵死了。

我當時沒給建議,只回了一句“感同身受”。後來我認識一位姐姐,28歲,在廣告公司做文案,她笑我:為什麼你們這麼年輕,就覺得做什麼都來不及了呢?如果二十歲就已經來不及,像我這樣快三十歲的,甚至四十歲、五十歲的人,他們怎麼辦?難道已經被命運判死刑了嗎?

她說,她之前工作中認識了一位作者,人生前三十年都按父母規劃的路走,畢業後當老師,在體制內幾乎一無所成地待了快十年,正兒八經到了三十歲,才開始辭職寫文章。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寫了一年,現在事業勢頭很足,收入頗豐,前途非常可觀。

她說,“時間”有什麼好怕的?她看到過很多年長的人,能坦坦蕩蕩地撇去衰老,活得生機盎然。只要心態不受限,日子越往後,反倒越能撲騰出好看的水花。

02

仔細想想,其實很多人對“來不及”的焦慮,根本是莫須有的。

當你感受到同齡人跟自己的差距時,當你擔憂自己達不到融入外界的標準時,當你與心目中理想的自己相離甚遠時,“焦慮”是再正常不過的反應,無可厚非,但你只要著手開始改變、悶頭追趕,哪怕是一步一步挪得更近,也自然不會憂心灼灼地抱怨,“來不及”。

20岁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你不對的地方就在於,一邊怕來不及,一邊依舊混吃等死,任時間流失,仍隔岸觀火,對行將走下坡路的人生,不予以任何拯救。混沌如此,懶散如此,當然會在年僅二十歲時,體會到被遊戲規則拋棄的末日感。

始終沉重地懷揣著“害怕來不及”這種心態,完全無益於問題的解決。

比如我不想畢業就失業,我很害怕,可是光害怕是沒用的,我朋友圈最近流行一句話,“好好加油,事情總要一件一件一件一件一件一件去解決”,有點兒喪,但苗頭是對的,如果生活給你在半路放置了妖魔鬼怪,你要去親力親為地去打呀,光怕有什麼用。

如果“怕”就能讓你的人生真真切切好起來,那人這輩子豈不是過得太容易了。成長本就是一場苦旅,哪有這麼輕鬆的差事。

03

其實對這種焦慮,我也理解。

這個時代的大風氣是急功近利的,“年少成名”的路數和光環被一遍一遍拎出來展覽鼓吹,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現在的我們是心裡安上了秒錶,什麼都想趁早,生怕自己一個不留神,被疾速前進的全世界甩到了八百里開外。

20岁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我一朋友,考研失利,糾結了一陣子要不要調劑,最後到三月末了才開始找工作。她開始找的時候,全班有一大半的人已經定下了offer,而她毫無頭緒,還要從海投簡歷開始。當時整個上海的校招都沒剩幾場了,她焦慮嗎,當然焦慮。

她厲害就在於,能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設,高效有序地找工作。調整好狀態後,立馬緊鑼密鼓地做簡歷,跑面試,還要冷靜地篩選公司,不因為怕落後於人就衝動決定。最後她進了一家五百強,工資也不錯,算是為考研失利的畢業季搏了個好結局。

要是她一落榜就開始哭天搶地“我來不及了/我完蛋了/我人生沒救了”,她只會被自己無用的消沉所耽擱。

而成長的一路,最不需要的,便是這種“無用的消沉”。

其實二十開頭的年紀,一無所有是很正常的。錢財名氣,或者事業,總是需要長期的賣命打拼才能歸入你囊中,“水到渠成”這個詞很好,它告訴你,你就只管把手邊的工作盡力做好,不必憂慮過多,用心答好的答卷,交給時間來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