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飆淚、掌聲不息,《我不是藥神》究竟好在哪?

在上海電影節看了千人場的《我不是藥神》,放映結束後觀眾數次鼓掌,到現場和觀眾交流的幾位主創中,譚卓一直背對著觀眾,她也是第一次看,一直到上臺都哭的說不出話,而我在觀眾席裡,直到出片尾字幕也還是止不住眼淚。單純的傷心、感動都不會有這麼強、這麼持久的催淚效果,《我不是藥神》帶給觀眾的是五味雜陳的感受,每一重觀感都是超強的催淚劑。

千人飆淚、掌聲不息,《我不是藥神》究竟好在哪?

貧與富,生與死

《我不是藥神》是一部有社會意義的電影,讓觀眾對白血病患者有了深刻的認知,道出了白血病群體的生存現狀。癌症能奪走一個人的生命、摧毀一個家庭,以此為題材創作電影本身就有了沉甸甸的重量。《我不是藥神》沒有浪費這個題材,而是給予充分的尊重,甚至儘可能的減少藝術加工。於是,在肩扛攝影微微晃動的畫面下,呈現出了略帶冷酷的質感,以及貧與富、生與死的強烈反差。

千人飆淚、掌聲不息,《我不是藥神》究竟好在哪?

要把這些都演出來,對演員們來說有極高的難度,影片中每一個演員,包括只有一兩場客串的演員,都有非常不錯的表現,主演徐崢獻上了從影以來最棒的一次表演,能感覺到他完全投入到角色中,眼神和精神狀態都是程勇該有的樣子,哭戲和情緒爆發的戲份也很有感染力;另一個是王傳君,帶來了顛覆式的表演,以至於花了很長時間才認出來是他,生病過程中每一點細微的變化都表現到位。

大格局,有擔當

千人飆淚、掌聲不息,《我不是藥神》究竟好在哪?

《我不是藥神》拍攝輾轉南京、印度兩地,耗時3個月,導演文牧野初執導筒就能拍出這樣的作品讓人意外,但更重要的兩個功臣是背後的甯浩、徐崢兩位監製。作為觀眾眼中的喜劇領軍人物,兩個人接著拍喜劇片肯定都是穩賺不賠,或者監製像《超時空同居》這樣的商業片,也能有非常不錯的成績。但是兩個人有更多的目標,也都有很高的電影理想,《我不是藥神》是一次全新的嘗試,其實也是冒險,這樣的題材不太容易有很好的票房收益。因此,通過《我不是藥神》能看到甯浩、徐崢兩個人對電影藝術的追求,以及電影人的使命感,他們都是值得尊敬、有擔當的電影人。另一方面,從《我不是藥神》中看到我們不曾瞭解的一個群體,看到了我們社會進程的進步,同時也看到了電影審查的進步。

千人飆淚、掌聲不息,《我不是藥神》究竟好在哪?

醫改是社會進步

不論是我這個同學,還是電影裡那些罹患白血病的角色,所面臨的問題就是沒錢、藥貴,再加上需要長期服藥,所以絕大多數家庭都負擔不起,才會出現電影裡的種種悲劇。不過隨著醫療改革的一步步深化,從2015年開始一些省份將格列衛納入醫療報銷,最高可以報80%,讓患者都能吃上正版藥、放心藥。時至今日,也相信《我不是藥神》上映之後能讓更多人關注白血病患者、關注他們所面臨的困境,從而加快改革進程,讓更多的地區將格列衛納入醫保,這樣就不會再發生電影中的悲慘境況,《我不是藥神》特殊的社會意義,值得所有觀眾為有這樣的國產電影而感到自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