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縣工業經濟實現質量效益雙提升

近年來,面對複雜嚴峻的經濟形勢,睢縣堅持高質量發展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全縣工業經濟呈現出質量效益顯著提升、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發展後勁不斷增強的良好態勢。2017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68億元,同比增長7.9%;工業稅收完成2.8億元,同比增長77.5%,增速居全市第一。今年1—4月,全縣工業稅收完成6300萬元,增速58.3%,增速居全市第一。

通過抓創新,增添發展動力。該縣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育工業發展新動力,塑造工業發展新優勢。在壯大創新主體上,出臺了多項優惠政策,著力扶持一批創新引領型企業,加快形成“微成長、小升高、高變強”梯次,培育創新型企業集群,培強骨幹企業,夯實中間後備力量,進一步夯實產業富民興縣的基礎。去年以來,全縣有36家企業被認定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有5家企業申報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8家企業申報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申報專利325項,高新技術企業達7家,完成了面積達20.85萬平方米的雙創綜合體建設。製鞋企業與中國皮革和製鞋工業研究院、四川大學等10餘家行業協會及科研院校建立深度合作關係。電子信息企業與中國科學院光電信息及能源研究所和重點大學建立了技術支持聯合實驗室,為睢縣創新升級發展奠定了基礎。2017年,全縣實現高新技術增加值22.3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33.9%,創新發展成果進一步凸顯。

通過抓融合,搶佔發展先機。該縣積極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工業深度融合,加快形成疊加效應、聚合效應、倍增效應,重點推進“三大改造”,先後出臺了針對企業智能化改造的優惠政策,確定26家縣級重點企業作為試點改造企業,撥付5000萬元專項支持資金,對符合條件的“智能車間”建設項目與智能製造服務商,給予一定支持和獎勵,激發了企業智能化技術改造的內生動力。以嘉鴻鞋業為龍頭的製鞋企業、以金振源電子為龍頭的電子信息企業,積極實施“機器換人、生產換線、設備換芯”工程,推進研發、生產、接單、物流、配送等工貿一體化的高端智能製造,實現生產工序的智能化操控。實施改造後的嘉鴻鞋業年產能達1000萬雙,產能提高40%,稅收實現2000萬元,同比增長120%。改造後的金振源電子,效能增長30%,產值完成近50億元,稅收突破1億元,居全市民營企業納稅第一位,今年稅收有望突破1.5億元。

通過抓招商,蓄積發展後勁。該縣圍繞製鞋、電子信息兩大主導產業,緊抓深圳電子信息產業和雄安新區製鞋產業轉移機遇,積極承接整產業鏈轉移,培育壯大製鞋和電子信息產業集群。2017年,全縣落地足力健鞋業、艾德鞋業產業園、特步鞋業園、億兆鞋業、十隻狼鞋業、三臺製鞋產業園等製鞋及鞋材企業40餘家,鞋材配套能力達90%,新增成型線30條,新增產能3000萬雙,全縣製鞋產能突破1億雙,實現了由單純鞋業加工到自主品牌研發創新的重大轉變。新落地中興智能配套科技產業園、東麗華科技、鴻大光科技、富錦電子等電子信息企業近10家,製鞋和電子信息兩大百億級產業集群初步形成,先後被命名為中國製鞋產業基地、國家火炬睢縣智能終端特色產業基地。今年1—4月,全縣實際利用省外資金22.23億元,同比增長5.9%,居全市第三;共落地3億元以上項目19個,已開工項目11個,擬開工項目8個;落地現代服務業14個,居全市第三。

通過抓載體,強化發展支撐。該縣加快推進“四個五”重點工業項目建設,充分發揮項目建設拉動投資作用,因勢利導著力培育鴻大光科技等5個億元以上在建項目、金振源電子等5個重點企業擴產能項目、鼎豐木業等5個上市後備項目、足力健幸福小鎮等5個新開工項目,推進工業項目早落地、早開工、早投產、早達產,持續增強產業集聚區發展後勁。持續完善道路、管網、綠化等基礎設施,擴建產業集聚區汙水處理廠、新建職工公寓、綜合實訓中心等配套服務設施,提升產業集聚區綜合承載能力。睢縣產業集聚區被評為全省綜合先進集聚區,位居全省180個產業集聚區第15位,成功晉升為二星產業集聚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