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篇|你才25歲,有機會成爲任何想成爲的人

臺灣,有人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他們找來一些企業的老闆或者高管,拿出幾份遮住名字的簡歷,讓他們根據簡歷的內容來判斷要不要錄用這個人。

乾貨篇|你才25歲,有機會成為任何想成為的人

測試開始,第一份是A先生的簡歷。

A先生,33歲,卻和很多剛畢業的學生一樣,沒有工作經驗,履歷空空如也,同那些動輒幾頁的項目經驗的簡歷比起來連合格都算不上。

於是,沒有經驗這件事,成了他求職路上最大的短板。

乾貨篇|你才25歲,有機會成為任何想成為的人

乾貨篇|你才25歲,有機會成為任何想成為的人

因為這個原因,A先生沒有獲得任何好的評價,甚至有老闆擔心他是因為性格有問題,無法同團隊協作,不能融入社會。

乾貨篇|你才25歲,有機會成為任何想成為的人

乾貨篇|你才25歲,有機會成為任何想成為的人

於是他被老闆們不約而同的淘汰掉了。

乾貨篇|你才25歲,有機會成為任何想成為的人

第二份簡歷的主人是B先生,25歲,中學畢業。在菜市場做過學徒,在洗車行做洗車員,什麼都做過,什麼都做不長。社會經驗有了,卻都是些不值錢的小角色。

而且初中畢業的他在學歷上也沒什麼競爭力。

乾貨篇|你才25歲,有機會成為任何想成為的人

乾貨篇|你才25歲,有機會成為任何想成為的人

沒學歷、沒有專業技能、呆不久……和A先生的委婉評價比起來,B先生倒不用讓老闆們那麼糾結。畢竟沒人會對一份幾乎“一無是處”的簡歷報以同情。

於是,他也被淘汰掉了。

乾貨篇|你才25歲,有機會成為任何想成為的人

乾貨篇|你才25歲,有機會成為任何想成為的人

接下來是第三位。

和之前的A、B兩位先生不同,不同老闆拿到的是不同的C履歷。但是他們給出的,卻是幾乎相同的負面評價。

第一位C先生,28歲才開始工作。面試官對履歷的評價是“普通”。看得出來,這其實是個很委婉的說法。

乾貨篇|你才25歲,有機會成為任何想成為的人

第二位C小姐,面試官認為應聘者開出的每月三萬二的月薪偏高,因為她剛畢業。在臺灣,剛畢業的學生月薪普遍在22000元新臺幣,摺合成人民幣在4700元左右。三萬二千新臺幣

大概是多少錢呢?大約是6800元人民幣。

乾貨篇|你才25歲,有機會成為任何想成為的人

第三位C先生,面試官覺得他的簡歷有一個很嚇(xián)人(qì)的地方在於他不停地換工作,每個工作的時間都不超過一個月。從面試官的語氣中,也基本可以判斷出這位應聘者的命運。

乾貨篇|你才25歲,有機會成為任何想成為的人

在對這幾份簡歷做出評價之後,主辦方開始揭曉每一份簡歷的主人。

乾貨篇|你才25歲,有機會成為任何想成為的人

被嫌棄沒有工作經驗、被擔心無法融入社會的A先生,是今天早已享譽國際的大導演李安。

乾貨篇|你才25歲,有機會成為任何想成為的人

李安是電影史上第一位於奧斯卡獎、英國電影學院獎以及金球獎三大世界性電影頒獎禮上奪得最佳導演的華人導演 。

在截至2013年的導演生涯中,李安共獲得三座奧斯卡金像獎、五座英國電影學院獎、四座金球獎、兩座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以及兩座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乾貨篇|你才25歲,有機會成為任何想成為的人

這個事實也讓很多老闆表示驚訝。

有人好奇,如今大名鼎鼎的國際大導演,竟然過了而立之年連一份正經的工作都沒有?

乾貨篇|你才25歲,有機會成為任何想成為的人

現實的確如此。

碩士畢業之後,李安因沒能找到一份與電影有關的工作,不得不賦閒在家,靠仍在攻讀生物學博士的妻子林惠嘉微薄的薪水度日。這種依靠妻子生活的人會被另外一些毒舌稱做“吃軟飯”。

為了緩解內心的愧疚,李安每天除了在家裡大量閱讀、大量看片、埋頭寫劇本以外,還包攬了所有家務,負責買菜、做飯、帶孩子,將家裡收拾得乾乾淨淨。每到傍晚做完晚飯後,他就和兒子一起興奮地等待“英勇的獵人媽媽帶著獵物回家”,這常常令林惠嘉覺得很溫馨很感動。

可是再溫馨的感動也有被現實消磨掉的時候。賦閒的六年生活裡,連李安自己都曾經有放棄電影改學計算機謀生的念頭,可是被林惠嘉發現之後,反而呵斥他:“我一直就相信,人只要有一項長處就足夠了,你的長處就是拍電影。學電腦的人那麼多,又不差你李安一個!”

憑著這句話,李安堅持了下來,並在1990年完成了《推手》的劇本,獲得了臺灣政府優秀劇作獎。該劇本不僅為李安贏得了40萬元獎金,而且使他獲得了第一次獨立執導影片的機會。

這一年,李安36歲。他終於等到了只有李安一個人能拍得電影。

所以33歲那年,李安沒有什麼正經工作。可是今天,奧斯卡的小金人,他家裡放了三座。

繼續揭曉簡歷的主人。

第二位出場的B先生,同時也是沒有學歷的B先生,沒有專業技能的B先生,在菜場做小工、在洗車行洗車、在麵包店打零工的B先生。

乾貨篇|你才25歲,有機會成為任何想成為的人

這位B先生的名字叫吳寶春,臺灣麵包大王。2008年,吳寶春參加在法國巴黎舉行,素有面包界奧林匹亞的“樂斯福杯麵包大賽”奪下世界銀牌,同時吳寶春,亦拿下歐式麵包的個人優勝。

2010年,吳寶春代表中國臺灣,參加在法國巴黎舉行的首屆世界盃麵包大師賽,打敗其它7國的選手,獲得歐式麵包組世界冠軍。

乾貨篇|你才25歲,有機會成為任何想成為的人

如今,吳寶春麥方店是臺灣人家喻戶曉的名鋪。在臺北、高雄兩地,“排隊買麵包”的場景只有在吳寶春的店鋪才能得見。得獎麵包“荔枝玫瑰”、“酒釀桂圓”更是限量出售。臺北店開業當天更是有5小時賣出3000個麵包的記錄。

看到這裡,已經有人在感嘆:標籤化太多了。

乾貨篇|你才25歲,有機會成為任何想成為的人

前兩位都是業界大佬,那第三個出場的不同的C先生/小姐 會是誰呢?

這位29歲才工作一年的簡歷,來自面試官最好的朋友。

乾貨篇|你才25歲,有機會成為任何想成為的人

每個月換一份工作的,是面試官朋友的孩子。

乾貨篇|你才25歲,有機會成為任何想成為的人

剛畢業就要這麼高薪水的,竟然是自己的女兒。

乾貨篇|你才25歲,有機會成為任何想成為的人

這個時候,當主辦方問他們是否還會像原來那樣看這份履歷嗎?所有的面試官給出的同樣的答案:不會。

訪談到此,很多老闆也都發出了感慨,有的回憶起了自己剛剛參加工作時的樣子:

乾貨篇|你才25歲,有機會成為任何想成為的人

也有人覺得自己的要求太嚴苛了。面對李安、吳寶春和自己女兒的簡歷,原本的認知被一點點打破。曾經堅信不疑的標準也逐漸開始動搖,畢竟選擇與被選擇之間,差的遠遠不止是身份的不同。

乾貨篇|你才25歲,有機會成為任何想成為的人

其實不止視頻中提到的幾位。

周潤發在《開講了》中模仿起自己曾經當酒店服務員,向客人要小費的情景。

乾貨篇|你才25歲,有機會成為任何想成為的人

乾貨篇|你才25歲,有機會成為任何想成為的人

多年過去,身為影帝的“發哥”仍然可以熟練地在瞬間提起假笑。在這笑容背後,依舊可以看到當年的不易與苦澀。

除此之外,

周杰倫曾在音樂選秀上慘遭淘汰;

黃渤被人質疑過無法在這個鮮肉橫行的演藝圈生存;

佟麗婭被導演嘲笑過沒有星相;

馬雲在全社會都不看好電子商務的時候成立阿里巴巴批評如潮;

……

在視頻的最後,屏幕上浮現著這樣一句話:

乾貨篇|你才25歲,有機會成為任何想成為的人

這是一個公益廣告視頻,初衷是呼籲社會要多給年輕人機會。而我從這個視頻當中看到的是:你先要給自己機會。

6月是畢業的季節。

當走出象牙塔步入社會,很多學生走入社會,發現一切和自己想象的都不一樣。

有很多人一飛沖天,成了風口上的豬;

更多的同學沒這麼好的運氣,淪為普通的辦公室宅男宅女,成為茫茫人海中的一隻螻蟻,眼神裡的光芒漸漸暗淡,逐漸消退成一隻橡皮人。

有個朋友談起現狀對我說:我不知道我的人生還有什麼意義。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安慰他。

有天整理聊天記錄,偶然翻到剛畢業時朋友開導我的一句話:

“你才25歲,有機會成為任何想成為的人。”

迷茫之際,我們常常以為眼前的一切彷彿就是終點,我們抬頭遠望卻看不見一點光亮。偶然見到一絲光點,興奮地跑過去才發現不過是一隻螢火蟲,而自己仍然處在無盡的黑暗之中。

這個時候,最怕的就是自己不再給自己機會了。認為人生如此,不再慌張,習慣了碌碌,也習慣了無為。

不用擔心前途看不見光明,就像不用去管其他人的流言蜚語,出路並不在遠方,路在腳下。

當我們低下頭,不再尋找出路,只是勇敢的向前,冷靜的思考,努力的向著自己的希望不斷前行。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當你抬起頭,身邊早已鳥語花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