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扎心了,我不過只想逃離原生家庭的苟迎,不想老來恨自己!

原生家庭真的可以使得很多孩子的性質能夠留下傷痛,而我們做能做的就是努力讓自己擺脫這樣的局面。

別扎心了,我不過只想逃離原生家庭的苟迎,不想老來恨自己!

接連看完《人間失格》《無聲告白》《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三本致鬱系小說後,感到異常壓抑,或許就是因為三個主角的人生都以悲劇收場。而一個較為重要的原因便是原生家庭帶給他們的痛苦無法癒合,一直影響到他們人生的終點。

《人間失格》中的大庭葉藏,從小便覺得“人類生活難以捉摸”。且不談天橋地鐵的實用帶給他的失望,家庭的沉悶氣息與父親的呆板嚴苛便讓他“不知幸福為何物”“幸福觀與他人格格不入”。而拼命搞笑的背後卻是孤獨放縱、破罐破摔的心態,就連表面上的朋友堀木都不懂他內心所思所想。被抑鬱悲觀籠罩的他總是覺得自己不配得到幸福“總有一天會毀了她們”。相反卻是,他的離開給自己帶來了痛苦,也必將造成了靜子母女的困擾。後來的他更是自我放逐,以蒼老的姿態與內心等待著死亡。

別扎心了,我不過只想逃離原生家庭的苟迎,不想老來恨自己!

《無聲告白》中的莉迪亞,則是因為父母不同的觀念影響到了她的一生——母親渴望特立獨行、與眾不同,而父親作為被排斥的華裔,則渴望中規中矩,融入群體。而母親為追尋理想在莉迪亞八歲時突然的離開,給莉迪亞造成了難以磨滅的傷痛——因而她自我承諾,等母親回來後一定會拼命地做母親高興的事情以換取母親的陪伴。後來她的確是這樣,按著母親規劃的路線走下去,即使自己的委屈無力只能跟哥哥傾訴。終於,哥哥離開、物理瀕臨掛科、母親步步緊逼、喜歡的人拒絕的那一天到來了,她在最害怕的湖中終於獲得瞭解脫。

別扎心了,我不過只想逃離原生家庭的苟迎,不想老來恨自己!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則是因為父親的冷漠養成了討好的性格,因為學生龍洋一的拒絕認錯而失去教師資格、與家庭決裂,因為接連幾個男友而自身遭到毒打、染上毒品、殺人入獄,本想與愛自己的龍洋一在一起,可對方卻說自己“害怕自己依賴松子的愛”從而推開了她。經歷數十年,做過土耳其浴女郎、美髮師、囚徒,經歷無數次真愛與欺騙的她終於變得醉生夢死、無所事事,結局更是被玩世不恭者亂棍打死,走完了“被嫌棄的一生”。

別扎心了,我不過只想逃離原生家庭的苟迎,不想老來恨自己!

我無數次想對著書中的主人公吶喊:為什麼不能對家人、愛人勇敢的表達出來自己所需要的事物呢?擺脫怯懦與討好,就那麼難嗎?

可是自己也很心虛。畢竟我是這樣一個怯懦的人,總是不知不覺討好別人的人。就像阿葉為了討好家人故意做鬼臉,莉迪和松子為了討好父母背叛了自己的心願理想一樣,我卻是那樣一個看人顏色走路說話的人啊。

畢竟我是這樣感同身受:我不懂葉藏的世界觀價值觀如何形成,不懂他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奇怪的問題,但我卻體會得到三位主角因為不能說的痛苦在蠅營狗苟地活著,瞳孔失去了焦距,就連天空也是灰色的。

我在無病呻吟嗎?並不是。我在過分誇張嗎?也沒有。

在我的家庭,爸爸雖然不是那樣的嚴肅冷漠不近人情,甚至經常說一些令人愉快的笑話,但他生氣時的皺眉總像是把人一層一層的解構,他憤怒時的發洩總是使家中的一兩件東西重重的自由落體。後來媽媽也帶有了這種暴力傾向再加上她本來也就和爸爸一樣善於挑刺,總會令人不滿意的我自然總會遭到批評。

到最後是我。生氣時的我只會一個勁地叫喊與摔打,即使有時候不發瘋也會用尖刻的話語抨擊他人。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我開始越來越不像那個理想中的老師一般知性優雅溫和的自己,像是失去控制的機器,只會嘶啞吼叫。

但絕大部分我是害怕,我害怕他們再一次控制不住自己打我罵我,用對我來說殘酷的話羞辱我。即使我遇到挫折與外人的冷言冷語已經麻木,可是我還是無法聽到父母一日一日對我的否定與“愛我的表現”——一次又一次的令人厭煩的嘮叨與規勸。不獨立的我也即將面臨著廣闊的世界,可是我從未被完全放手,更不知道如何去“闖蕩”。他們對我的嘮叨與諷刺——有時他們說的其實就是事實吧——讓我一次一次那麼脆弱,可他們連哭泣都不願意看到,連一個委屈表情都能解讀成我的最壞的惡意。

我恨我自己,可是我恨不起來我的父母。他們畢竟生我養我了這麼多年啊。

但我還是很為自己難過,我的性格終究還是被同化或改造成我最討厭的那種了——敏感不合群,暴躁不耐心,與理想中的自己相去甚遠。是這三本書,讓我獲得心靈的慰藉,慶幸地想著,原來我不是一個人。就算是世界的盡頭只有我一個這樣孤獨敏感的人,還有三位虛擬人物,他們跟我的很多想法是一樣的。

看到這三本書後,我突然就感覺到一絲害怕。如果不去改變,這或許就是我未來的命運?現在的我害怕死亡害怕見到血,如果不去改變,誰知道以後我會不會做出自殺跳樓的蠢事——至少在我現在看來,放棄生命是很愚蠢的。

我要改變,我告訴自己。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就算是再大的來自外界的家裡的冷嘲熱諷,我都不願意再被擊垮。

看到蔣方舟的自述與知乎上的很多問題回答,我終於知道,我具有“討好型人格”。這樣的人不論有心無心,都往往儘可能考慮他人,甚至覺得自己不配受到他人照顧,不配被愛。

別扎心了,我不過只想逃離原生家庭的苟迎,不想老來恨自己!

五六年來我一直以為,如果天下所有人都幸福,那麼我就算死去也願意。可是現在我不願這樣刻意討好他人了。幸福是這樣一個理想化的詞,怎麼可能所有人都能達到幸福呢?就算這樣,人的貪得無厭與自私本質總是催人追求更大的幸福,因而紛爭與戰亂出現了。就算我一個人死去,又怎能換來世界的和平。或許神話中的海倫可以,但是很抱歉,我做不到。

何況如今的我也不願意去為了某些遙不可及的事物或是他人的否定與批評搭上自己的生命了。

如今的我,只希望能為自己而活。不喜歡什麼,就一定要說出來,而不是討好別人委曲求全,亦或是因他人的想法左右了自己的好情緒。要學習情緒管理。

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是看臉色的苟迎與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怯懦。可是,我們是我們,不是家長的,不是朋友的,也不是任何人的。我們是獨立的個體,應當為自己而活。

我們拼命去追求的,就應當是擺脫原生家庭的苦痛,擺脫他人的期待所帶給自己的負擔,成為為自己而活的自己。

別扎心了,我不過只想逃離原生家庭的苟迎,不想老來恨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