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悟事悟,半提全提

理悟事悟,半提全提

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元音老人參學。2000年於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00年後,遵照元音老人的囑咐,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明瞭自心,見了自性,或曰明瞭明德,致了良知,並不是就大事完畢了,並不是就圓滿成就了。就一般人來說,明瞭自心,見了自性,或曰明瞭明德,致了良知,那只是真正修行的剛剛開始。在沒見性之前,無論一個人依止哪位善知識,也無論他的知見是多麼地正確,他的修行皆是盲修瞎練。就像一個人,他的眼睛有了毛病,在他沒有治癒眼疾之前,無論是誰領他走路,也無論他走的路是多麼正確,他的走路便都是盲走的。明心見性之後,自性眾生還在,是故當度自性眾生。見性之後,度自性眾生,即是悟後的修行。眾生度盡,方得究竟解脫。

放下執著,反觀自心,誓願證得這個遍含萬相、一塵不染的無相真心。如是放下,如是反觀,久久功深,則根塵識心,自然銷落,妙明真心,自然現前,教下雲,阿彌陀佛,自然現前。《佛說阿彌陀經》用宗教隱喻的方式,表達了根塵脫落、自性現前的情景。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1]

“臨命終時”,不是氣斷命絕時,而是根塵脫落時,而是妄想停息時。這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個宗教隱喻,喻妙明真心,及其妙用,現在其前。

妙明真心,或曰本源真心,或曰阿彌陀佛,名字有多,實際則一。這個妙明真心,人人具足,個個不缺,只因妄想顛倒而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妙明真心,及其妙用,即得現前,或曰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即得現前。阿彌陀佛,或曰自性彌陀,或曰妙明真心,這是“本真的自己”。識得了這個“本真的自己”,迴歸這個“本真的自己”,即是往生了淨土,亦名迴歸了自性。蓮池大師雲:“極樂之生,生乎自心。”[2]

親證了這個“本真的自己”,親證了這個妙明真心,這只是半悟,亦名半提,亦名理悟。體悟到了這個妙明真心,安住在這個妙明真心上,見色聞聲,起心動念,行無所住。若有所住,則凜然一覺,回到本位。如是而行,是名度自性眾生,亦名度自性習氣。眾生度盡,習氣消亡,則無為之為,當下現前,是名究竟解脫。

親證了這個妙明真心的人,亦名登地菩薩。登地菩薩,習氣尚在,是故菩薩的修行,常須覺察,覺破一切迷情,度脫一切眾生。登地菩薩,多是如此,是故古人悟後,隨師鍛鍊,歷經數載,方堪出世為人。

法界之中,無非此心,無非此我,無非此真,無非此樂。此我無他,是名真我。此真無假,是名極真。此樂無苦,是名極樂。對境遇緣,若能如是,便是全提,亦名徹悟,亦名事事無礙。至此,提亦無,悟亦無,渾然天成,本然如是。

此心是天地萬物的體,天地萬物是此心的相。天地萬物皆從此心生,天地萬物還歸於此心。天地萬物皆是此心,此義明矣。猶如大海水,是一切波浪的體。一切波浪,是大海水的相。一切波浪皆從大海水生,一切波浪皆還歸於大海水。一切波浪皆是大海水,此義明矣。

大海水與波浪,這是個比喻,海水喻心體,波浪喻心相。所謂比喻,只是借事物之間的少分相似,作一個心智上的啟發。可是,比喻終歸是比喻,能喻不是所喻。大海水有相可見,有邊可及,而此心體,則無相可見,無邊可及。見大海水,可以對象化的見,而見此心體,則是絕待無對的見。所以說,以海水喻心體,以波浪喻萬相,這也只是個比喻而已,切不可藉著比喻而作思想,以為此心是個什麼樣子。何以故?一落思想,即非實義。


[1]《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第十二冊,第三四七頁中。

[2]《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卷四。《卍續藏》第二十二冊,第六六八頁上。

理悟事悟,半提全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