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方法:「交叉原則」在學習中的主要作用和使用六項原則

交叉原則

交叉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開闊思路。人人都有自己的思維習慣和模式,並且遵循著這種習慣和模式去運作,這一點既是優勢,可以得到保持與發揮;同時,它又是一定的思維定式,容易束縛人的思想。如果我們能夠突破這種思維定式,換一個角度,換一個方法,在生活、事業、學習中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和收穫。常常有人說換一種活法,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解除壓力。如果長時間地靠單一信息刺激大腦,會帶來生理與心理壓力,從而產生厭惡情緒,如果大腦過於長時間集中於某一點或某個層面,則極易帶來大腦與身體的疲勞、壓抑和負擔,會產生消極情緒,因此應該分散注視點、焦點,儘量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策劃學習實際上就是對大腦的交叉合理使用進行策劃。

第一左右腦交叉。讓大腦中間七個智力區域不斷地輪換交替工作,轉換不同的思維模式,這樣不但能很好地運用大腦,也會帶來很好的學習效果。

第二,勞逸交叉。勞逸結合永遠是使用大腦和身體的準則。

第三,學用交叉。學習是為了更好地運用,學用結合不僅鍛鍊大腦,也鍛鍊能力。

第四,學科交叉。讓學習的不同的知識內容相互轉換,避免單一的知識帶來單調和壓抑的感覺。

第五,讀寫算交叉。即將不同的學習行為方式互相轉換,有效地發揮大腦中各個部位不同的作用,抑制疲勞的發生。

第六,難易交叉。知識自身是有難易之分的。如果我們長時間集中於容易之處,沒有挑戰性,就沒有興奮點的刺激,效果不會好。但是如果長時間攻克難關,心理壓力較大,就會帶來負面影響。所以要在兩者之間尋找平衡點,有難有易,難易交替。

在學校裡,校方通常都會制定合理的課程表,充分地考慮到課程排列的合理與科學,其安排通常是交叉進行的,目的就在於讓學生合理有效地使用大腦。但在課外時間,例如早晨、晚上、雙休日以及節假日,我們也都應該遵循交叉使用大腦的原則。

例如晚上時間的交叉安排是這樣的:

第一步:學生從學校回家,這時如果有空閒,可以放音樂,讓巴洛克音樂幫助自己走人學習王國,先複習和回憶當天學過的知識材料。這就是溫習的階段。

第二步:在吃完晚飯後,可以開始做當天的練習,這時讓文理交叉開來,或根據功課的難易以及自己的喜好等安排先後順序,一門一門解決,可以一邊做一邊檢查,也可以做完以後總體檢查。

第三步:功課做完以後,可以自由活動15~30分鐘,不妨看電視、做遊戲、練體操、練氣功、洗澡,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游泳,或者用來閱讀課外讀物。

第四步:放鬆過後繼續坐下來學習,這時可以複習近期或遠期的知識,複習的內容以教材、講義以及輔助材料等為主,生疏的地方多花些時間和精力,熟悉的內容可以用“過電影”的方式快速複習。

第五步:接著是預習,主要是預習第二天以及以後將要學習的內容,對於不懂的東西,可以先做上記號,注意在第二天聽老師講課時加以解決。如果沒有能解決,還可以單獨請教老師,或請同學幫助。

第六步:在以上內容完成之後,就可以安排休息之前的活動,可以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或自己有志向專攻的內容,比如可以思考一些重大問題或難題,或進行一些專題研究。

學習方法:“交叉原則”在學習中的主要作用和使用六項原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