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將生命奉獻給鐵甲和戰馬的男人——歐洲騎士

提起中世紀的歐洲騎士,人們腦海中便浮現出浪漫的遐想:他們居住在古色古香的城堡中,過著和貴族一樣富足閒適的生活;他們戰勝邪惡的魔法師和巨人,保護善良但無知的農民,憑著貴婦人或者國王的名號行俠仗義。令唐·吉柯德顛倒沉迷的遊俠小說充分解釋了理想中騎士的行為規範,騎士也成了人們心目中純潔美好的象徵。

可是並非完全如此。騎士是中世紀時在歐洲出現的一個特殊的階層。他們是參加鎮壓農民起義,或國王、領主之間掠奪戰爭的級別最高的戰鬥人員,是以馬代步馳騁於沙場的貴族,有義務為王國作戰(每年為王國或者領主服務約40日),作為報酬,他們管轄部分農地收取農租。在中世紀,出身於貴族家庭是成為騎士的重要條件,同時騎士還必須從小接受各種軍事訓練和禮儀學習,並跟隨年長的騎士出戰,到了21歲時才能被正式授予騎士稱號,由此開始了騎士的生涯。

「縱橫」將生命奉獻給鐵甲和戰馬的男人——歐洲騎士

查理大帝的騎馬石像

騎士的起源

大約從公元5世紀到15世紀,這1000年被稱為歐洲中世紀。中世紀跨越了從西馬羅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之前的整個封建社會,當時歐洲大陸封建割據,領地之間經常發生爭奪戰。最早的蠻族動亂結束後,法蘭克人、凱爾特人、汪達爾人紛紛建立各自的國家。條頓征服席捲了整個西北歐,他們的武士幾乎全是步卒,從塔西佗《日爾曼尼亞志》的文集中可以發現,當時的日耳曼部落中有很隆重的成人典禮。全族的男子聚到一起,適齡的青年由部落首領或者其父親授予一矛一盾,正式成為戰士。在當時的高盧人中,這種儀式很普遍。法蘭克人沿用了這些傳統,從查理曼,到虔誠者路易,到大膽查理,他們在成人禮上都被授予一把佩劍。我們可以認為,這是騎士受勳儀式的前身。

公元800年,法蘭克王國的查理大帝統一西歐,被教皇加冕為“偉大的羅馬皇帝”,12名跟隨查理大帝南征北戰的勇士就理所當然地成了“神的侍衛”,人們習慣性地稱他們為“帕拉丁”,即聖騎士,這被視為騎士的起源。完整的騎士制度到公元11世紀才成形。當時歐洲頻頻遭到外來民族的侵略,南有穆斯林,北有維京海盜,東有馬扎爾人(匈牙利人的前身)不斷寇邊。於是,洛爾河到萊茵河之間遠離勞作的貴族子弟從小就開始接受格鬥技巧和馬術的訓練。這些最早的騎兵和騎士都是貴族或有錢人,因為只有他們才有能力購置昂貴的騎士裝備。一個裝備優良的騎士要備有:一匹能征善戰的駿馬、一匹供婦女出遠門騎的馬和一匹運載騎士本人武器和裝備的馭馬;盔甲都要去鐵匠鋪量身定做,此外還有扈從的裝備。一般來說,單個人的軍事裝備要耗費大約20頭公牛,即至少10個農民家庭犁地的牛犢,這樣的開支平民是無法承擔的。

「縱橫」將生命奉獻給鐵甲和戰馬的男人——歐洲騎士

電影海報中的騎士

腓力六世時代流傳著這樣的說法:“為了避免即將降臨的災難,人們將自己分成三類︰第一類是祈禱上帝的人;第二類是經商、種田的人;第三類是為了防護前兩類人使之免受不公和傷害而產生的騎士。”同羅馬時代類似,中世紀的貴族組成了重裝騎兵,騎士是軍隊的核心、戰場的主人。

精神與榮譽是騎士為之終身奮鬥的目標,它超越生死、權力、地位與其他一切世俗。無論貴族、還是國王,都以成為一名騎士為榮。騎士們受過良好的教育,文化素質與藝術修養比較高,他們與中國先秦時期的文人俠客非常相似,都是琴心劍膽,英勇豪爽。騎士最讓現代女孩尖叫的地方是他們對愛情的崇拜,勇敢的騎士可以為了一個女人去決鬥,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而這個女人不一定是他的妻子或者女友,即便只是一個他心儀的貴夫人。騎士的愛情是聖潔的、非塵世的愛,一種非肉慾的純粹愛情。他們對理想愛情的追求,也成為當時歐洲社會精神生活的典範。

騎士間的戰鬥也不像人們所想像的那麼血腥殘忍。許多戰鬥是小規模的,常常只有幾百人參戰,幾個小時便結束。騎士會盡量與位階相同的人交戰,作面對面的斯殺,他們很趨向於活捉對手,而不是將他殺死。因為俘虜一個敵人就可以向他的家人索取一份贖金,贖金的多少按俘虜的地位和家產決定,俘虜地位越高,家產越多,騎士得到的贖金就越豐厚。無論參加馬上比武還是進行實戰,騎士都要遵守某些成文規則和慣例。如一個騎士不能對另一個毫無戒備的騎士發起攻擊,而必須讓對方做好戰鬥前的準備。搞突然襲擊,對真正的騎士說,是一種可鄙的行為。另外,當一名騎士俘虜了另一名騎士後,必須將俘虜待如上賓。

「縱橫」將生命奉獻給鐵甲和戰馬的男人——歐洲騎士

歐洲騎士

十字軍東征標誌著騎士文化黃金時代的到來,十字軍被認為是完美的騎士。從異教徒手中奪回聖地,保護無助的朝聖者,被看成是騎士的最高天職。騎士的驍勇和基督教的神聖信仰開始結合,他們隨之也具備了一個新的身份:基督的衛士。披上天主光輝的騎士成為深受崇拜與尊敬的人物,他們忠誠於統治者和基督,在基督教的教義感召下樂於救助鰥寡老幼。騎士由此成為正義和力量的化身,榮耀和浪漫的象徵,騎士制度則成為西方的倫理標準,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觀念和行為。時至今日,英國仍然設有騎士頭銜,凡是為國家和社會作出重大貢獻的傑出人物,便有可能得到女王的授勳。

騎士的武器裝備

戰爭和競技是騎士的主要職能。一名戴頭盔、著鎧甲、挎寶劍,左手操盾御馬、右手持握長矛的全副武裝的騎士及其侍從就是一個作戰單位。他們在戰場上衝鋒陷陣、勢不可擋,一般騎士使用的主要武器是長矛和劍,也有一些騎士使用戰斧、鐵錘、鐵棍、狼牙錘等等。

「縱橫」將生命奉獻給鐵甲和戰馬的男人——歐洲騎士

1. 戰馬

法語騎士Chevalier一詞來自拉丁語詞根cabalarius,意為“騎馬的人”,因此擁有一匹戰馬是成為騎士的首要條件。好的戰馬首要標準是高大結實,一般體重必須是普通家用馬匹的2倍。因為一整套騎士裝備,從頭盔、面甲、護腿,到盾牌、短劍、長矛等等加起來約重70磅,加上騎士本身的重量,一匹軍馬沒有250~300磅的承重能力是不行的。中世紀最好的馬號稱“鐵背”,據說能同時馱載4名全副武裝的騎士。

除外貌特徵外,馬的精神氣質也十分重要。與那些呆滯閒散的耕馬不同,戰馬聽到戰鬥的號角,不是驚慌退縮,而是警戒、躁動、打著響鼻,不耐地踏著前蹄,鬥志高昂。中世紀最受騎士青睞的馬來自西班牙,其次是加斯科尼戰馬,還有匈牙利、敘利亞、羅斯等地出產的戰馬,這些馬高大勇猛、性情暴烈,十分適合戰鬥。根據騎士個人喜好和他所從事的軍事行動,對馬的選擇會稍有不同。如要採取偷襲或者夜間行動,溫順安靜的牝馬才是騎士的首選。

中世紀早期由於條件所限,一件摺疊的舊衣服制成的簡陋馬鞍就是一匹戰馬的全部配備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馬鐙、真正的馬鞍一一出現。馬鐙、馬鞍的使用並不能使騎士們滿足,因此中世紀馬匹的價格相當昂貴,一匹戰馬如果死於戰場對主人來說無疑是一筆巨大的財產損失,所以12世紀以後,戰馬護甲應運而生。不同時期的騎士盔甲有很大差異。最初的騎士只穿硬皮甲,戴皮帽。在比較早的年代裡,騎士身穿又長又重的布料或皮革長袍,遮蓋身體的大部分,外面再穿上由鐵環連結編成的網狀鎧甲,脖子上有兜帽保護,頭戴鋼盔,有時還帶有保護鼻子的金屬罩。在稍後的時期,鎧甲由硬的金屬片製成;頭盔帶有厚的面甲,可放下把臉遮住。晚期的鎧甲多是厚重的哥德式鋼板甲,再輔以沉重的鋼盔和精良的手套,全身上下無懈可擊,能夠完全避開刀劍的劈戳,只有硬弩射出的利箭方能穿透它,同時它也不能抵擋後來的火器。

「縱橫」將生命奉獻給鐵甲和戰馬的男人——歐洲騎士

騎士加冕儀式

騎士對戰馬的保護無微不至,為了保持作戰體能,除非上戰場,騎士平素一般不騎戰馬,而騎一種名為裴福瑞的矮腳馬。這種馬軀幹修長,步伐舒緩,性情溫和,特別適合中世紀的女士們出遊時使用。

2. 佩劍

被騎士視為第二生命的是劍,從成為騎士的那一刻起直至生命結束,佩劍就伴隨騎士戎馬一生。劍是騎士精神的化身,被賦予神聖性質和獨立生命。加洛林嚴王朝曾明文規定:“騎士如果被俘,不得用自己的劍換取贖金,哪怕失去人身自由,也不能放棄自己的劍。”劍對於騎士的意義可見一班。

中世紀騎士使用的劍多種多樣,5~11世紀,騎手使用的劍長33~37英寸,寬1.7~2.5英寸。劍身扁平寬厚,兩邊開刃,從柄部到劍尖寬度一致,劍尖圓而鈍。柄部與劍身呈十字形,柄部簡單無裝飾。這種劍一般被稱為“維京巨劍”,不僅維京海盜,當時整個歐洲戰場都流行使用這種劍。使用者必須雙手執劍,利用本身的重量大力劈砍。

11~12世紀劍身開始縮短,變窄,整體修長美觀。鐵製劍身大大縮短,長30餘英寸,寬4釐米左右,把手橫檔部分加長,利於保護腕部。這時的騎士普遍使用盾牌,一手執劍,一手執盾。與維京劍不同,單手執劍必須使劍身重心在後,柄部加大加重為必然趨勢。

中世紀盛期(12~15世紀)的劍包括蘇格蘭大砍刀、英格蘭寬刃劍、大馬士革彎刀等,種類繁複、變化多樣。但總體看來,中世紀騎士的佩劍樣式簡單,流線細長嚴峻,重在實用,並沒有騎士文學或現代電影中渲染得那樣華麗花哨。

「縱橫」將生命奉獻給鐵甲和戰馬的男人——歐洲騎士

騎士決鬥

中世紀的劍都產生於手工作坊,產量稀少,做工不易,往往耗時數月。材質上受當時工業條件所限,一般選擇價格相對低廉的生鐵或熟鐵,通過高溫滲碳增加劍身的硬度,惟有刃部選用鋼質。由於生產水平所限,手式作坊的鋼鐵錘煉技術相當粗糙,劍身有明顯的焊接痕跡,劍面凸凹不平。中世紀德意志、意大利、西班牙出產的佩劍比較有名。

3. 矛、盾、鎧甲

與步兵使用的長矛相比,騎士的長矛具有一些不同的特徵。古典時期的長矛一般都有倒鉤,目的是將騎兵鉤下馬,而騎士的無倒鉤,以防戳得太深難以拔出。矛杆長約8英尺,多用櫸木製成;矛頭多為菱形或柳葉形金屬;手握處有槽柄,前細後粗,不易脫手,方便掌握。14世紀矛杆手握處前面出現一圓形金屬檔盤,類似於中世紀後期的花劍檔盤,保護手腕。矛以及後來出現的大型長矛是騎兵作戰的武器,適合用來刺殺徒步的敵軍,尤其是投射武器部隊。騎士在戰鬥時,挺矛策馬全速前進,刺向敵方,馬匹在奔馳中的衝擊力也能透過撞擊的那一刻經矛頭傳送而出,令衝殺中的騎士化身為一支驚人的利箭。當長矛被折斷或從馬上墜落後,他們才用手中的刀劍。

盾是騎士裝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騎士一手執劍,一手執盾,才能攻守兼備。5~10世紀,戰士們所使用的盾牌基本都是圓輪形狀或是長方形,木製,裡外均包裹一層皮革,有的還在木頭與皮革之間塞滿乾草,以起到減震作用。11世紀以後其形制日益豐富,紋飾多樣。圓形或長方形盾牌主要提供步兵使用,利用盾牌騰、跌、撲、滾、伏、竄、蹲,變守為攻,古典世界裡這樣的戰例很多,例如羅馬兵團聞名世界的“龜形陣”。騎兵時代流行的盾牌為:上寬下窄,上半部半圓形,整體呈三角形,腹部微微外凸,裡側繫有數根系帶結成的“挽手”,盾身較長,足以護住騎士的身體和腿部。

「縱橫」將生命奉獻給鐵甲和戰馬的男人——歐洲騎士

全副武裝的歐洲騎士

鎧甲無疑是騎士裝備中最複雜、最昂貴的一部分。中世紀早期典型的騎士鎧甲是索子甲,數千個鐵環相互勾連套接,製成一件長衫,蓋住手的肘部和大腿,腰間開衩。紐約都市藝術博物館現藏一件索子甲,總共由20多萬個鐵環組成,重量卻不過19鎊。製作比較粗糙的索子甲遠遠超過這個重量,彷彿鐵索壓身,反而成為騎馬者沉重的負累。早期歐洲制鐵技術非常落後,做工相對精細的索子甲只有貴族才置辦得起。在查理大帝的推動下,索子甲才得以普及。12世紀十字軍騎士穿戴的基本都是這類索子甲,且在鐵衫外面加一件罩衣,據說是為了防止索子甲反光或淋雨生鏽。這種鐵布衫雖不易砍破,卻很容易穿透,尤其是隨著長弓的出現和佩劍的變化,索子甲逐漸被鐵板鎧甲取代。

鐵板鎧甲也稱鐵葉甲,是根據騎士身體各部位打造成的不同形狀的鐵片組合而成的鐵衣,各塊鐵甲之間有鉚釘或鐵鉸鏈連起,使得騎士的整個身體包括手腳(除眼睛之外)都被籠罩在鎧甲內,甚至為口部留出的長條形縫隙都被4~5要細鐵條護住,這就是成語“武裝到牙齒”的由來。這一整套行頭重約50鎊,大大超過索子甲30鎊的重量,但是鐵葉甲鐵片堅硬,表面光滑,在防禦弓弩和矛劍的攻擊上,更具實效。一套鎧甲所費不貲,往往父死子繼,世代相傳,堂·吉訶德所使用的那套盔甲雖然破爛不堪,卻也是家傳之物。

「縱橫」將生命奉獻給鐵甲和戰馬的男人——歐洲騎士

聖殿騎士

聖殿騎士團:福禍相繼終滅亡

騎士團出現於中世紀的十字軍東侵期間,系西歐封建主為保衛他們在東方所侵佔的領地而建立的宗教性封建軍事組織。第一次十字軍遠征結束後,十字軍陸續佔領了地中海東岸最富庶的地區和最繁榮的工商業城市,並在這一帶建立起4個十字軍國家,其所佔領地首尾相接,從南到北竟有1200公里。虎視眈眈的穆斯林成為最大的威脅。為鞏固這些領地,羅馬教皇組織了幾個僧侶騎士團,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大騎士團,即善堂騎士團、聖殿騎士團和條頓騎士團。其使命是鎮壓十字軍國家中人民的反抗,與毗鄰的穆斯林國家作戰,保衛並擴大十字軍領地。這三個騎士團不久便發展為精銳的職業軍,他們在歐洲大規模招兵買馬,其實力日漸強大。讓我們以最大的騎士團——聖殿騎士團為例,探尋它的起源和興衰。

公元1099年7月,十字軍攻佔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王國,為控制十字軍征服的土地和人民,他們建立了僧侶騎士團——聖殿騎士團(神廟騎士團),它是歐洲中世紀時期無數騎士團中最為強大的騎士團,其團員主要是來自法國的十字軍騎士。

「縱橫」將生命奉獻給鐵甲和戰馬的男人——歐洲騎士

戰鬥中的騎士

聖殿騎士團創立後很快就引起了貴族和教會上層的重視,在當時著名的修士聖伯爾納的影響下,騎士團迅速發展壯大。公元1139年,教皇英諾森二世發佈聖諭,確認了聖殿騎士團的地位。在政治上騎士團只對教皇負責,其它任何僧俗政權都無權指揮它。在經濟上聖殿騎士團不僅享有免稅的特權,而且還有權在自己的領地上收稅,騎士團在東方和西歐佔有大量地產,還在西歐從事高利貸和銀錢業。到12世紀末時,騎士團在歐洲擁有9000多處產業,其中包括一些很有名的教堂和城堡,如倫敦的聖殿教堂、柏林的聖殿宮,甚至有一段時間騎士團擁有整個塞浦路斯島。教廷賦予的特權使得聖殿騎士團在短短几十年內發展成天主教會內最強大、最富有的僧團,同時也將騎士團牢牢地掌握在聖座之下。從此,聖殿騎士團成為羅馬教廷擁有的最可靠的力量。與其它的騎士團最大的不同在於他不服從歐洲任何的國家只服從於教皇。這些也是後來這支騎士團覆滅的原因。

聖殿騎士團訓練有素,在戰場上是一支十分強大的軍事力量,它是一支經驗豐富的職業軍隊,可隨時動員騎士、士官和步兵部隊,是耶路撒冷王國最精銳的軍隊。從十字軍1129年圍攻大馬士革到1291年阿卡陷落,聖殿騎士團幾乎參加了聖地所有的戰鬥。在作戰中,騎士團每一名騎士作為一個作戰單位,有幾十人作為支持力量,每次騎士團出動的騎士兵不多,但他們展現出強悍的戰鬥力。在公元1177年的蒙吉薩爾戰役中,耶路撒冷國王博杜安四世率領80名聖殿騎士、500名騎兵配合以步兵,進攻薩拉丁3萬人的部隊,使薩拉丁最精銳的馬木留克騎兵幾乎全軍覆沒,總傷亡達到2萬人,最後只有不到1/10的部隊逃回了埃及。正因為有著這樣驍勇善戰的軍隊,在後來的哈丁戰役中,居伊、雷諾等人才會有恃無恐地離開水源進攻薩拉丁的大軍,當然這也導致了最後的慘敗。

公元1187年,撒拉丁親自率領一支精銳部隊進攻太巴列,他將其軍隊集合於豪蘭山區太巴列以東的阿什塔拉,燕分為左、中、右三路,分別由他最能幹的副手格克貝里、他本人和侄子塔吉丁指揮。7月1日,撒拉丁渡過約旦河,圍住了太巴列,並在2日攻下該城。當時的黎波里伯爵雷蒙德三世的妻子埃施瓦伯爵夫人在城內,她和手下仍然佔據著一處堡壘死守,並向駐紮在安富里雅的耶路撒冷大軍求救。耶路撒冷國王居伊決定出兵救援。

7月3日,薩拉丁軍隊穿過缺水的沙漠進軍太巴列。4日早晨,薩拉丁發起了進攻。法蘭克步兵企圖自己列陣衝向湖邊,結果遭到穆斯林騎兵的分割和屠殺。最後居伊以真十字架為中心,組織了一個方陣進行抵抗。剩下的很多騎士本可以憑藉快馬重甲殺出重圍,但為了保護真十字架,他們單獨列隊,死戰不退,奮戰了一整天,直到最後撒拉丁下令停止屠殺為止。雷蒙德率領自己的騎兵衝鋒,衝出重圍。基督教徒的騎兵幾乎全軍覆沒,居伊國王被俘虜,阿卡主教陣亡,沙蒂永的雷納德被處死,基督教的聖物真十字架也被阿拉伯人奪去。這次戰役,最精銳的聖殿騎士團要麼戰死,要麼被撒拉丁處死,耶路撒冷失去了幾乎所有的軍隊,很快就被撒拉丁攻克。

「縱橫」將生命奉獻給鐵甲和戰馬的男人——歐洲騎士

左手拿盾牌的騎士造型

哈丁戰役對聖殿騎士團的打擊非常沉重,不僅在軍事上損兵折將,更重要的是由於聖城失陷,他們失去了政治上最重要的立足之地,失去了聖地守護者的地位。13世紀末,西歐封建主在東方建立的殖民地全部被消滅殆盡之後,聖殿騎士團被迫離開巴勒斯坦,轉入法國、英國及西班牙等國活動。因為聖殿騎士團的使命與十字軍東征息息相關,有很多人指責修士傲慢、兇暴、吝嗇,於是有了合併各個軍事修會的計劃。而當時統治法國的菲利普四世正陷於財政極其困難的窘境之中。出於覬覦騎士團財產的目的,他巧妙地利用了這些批評,他給騎士團羅織了莫須有的罪名——“異端”,並指使教皇克萊門特五世於1307年9月13日星期五這天(“黑色星期五”的由來)發出了逮捕法國境內全體聖殿騎士的密令。僅在巴黎就有138名騎士團成員被捕,幾乎將這個騎士團的所有成員一網打盡,大批的聖殿騎士在嚴刑拷打中死去,騎士團的組織也隨之瓦解。公元1312年,教皇克萊門特五世在維也納宗教會議上正式下令解散了聖殿騎士團。總團長莫萊於1314年3月18日受火刑,被燒死在火刑架上。

騎士道盛行的那個年代,距離現代人如此遙遠,卻帶著些許刺激,幾分神奇。騎士們勇敢、謙遜、正義、溫和、尊重女性、追求理想聖潔愛情等種種美德,直接影響到西方近代男人紳士風度的誕生。要把握騎士精神的本質很難,因為我們無法將自己溶入過去。騎士時代雖然遠去了,但是騎士身上那些高貴的品質,卑謙、寬容、誠實、公正,作為一種精神遺產,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和平的鏽蝕,經歷了人類社會種種短暫無常的變化,還將一直生存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