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主中原为什么必经山海关?还有其他的通道吗?

第六天711

虽然清军可以从其他薄弱些的关口突破大明的长城防线。但是,只要山海关仍旧在明军手上,清军就根本无法在中原立足。所以,

山海关是清军入主中原的唯一障碍!

我们都知道,即便是明朝尚在的时候,清军也好,再早些的蒙古骑兵也好,他们都能绕开山海关,从长城防线的薄弱关口杀进关内,直接到京畿附近抢掠,甚至还几番打到北京城下。而且,他们也能从辽东渡海,直接劫掠山东地区。所以,不少人会觉得,满清大概不一定非要攻破山海关,才能入主中原。

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事!要知道,劫掠归劫掠,这和入主中原,建立一个中原王朝,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满清八旗的强项是野战,是运动战,他们在野战中所展现出来的攻击力是十分可怕的,一般的明军在野外碰上八旗,基本上就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即便是明朝最精锐的关宁铁骑,也只能在野战中勉强与其打个平手而已。

因此,一旦他们绕过山海关等重兵防守的要塞关口,进入到关内后,几乎可以说是如入无人之境,到处攻杀,到处劫掠,而明军往往只能龟缩在大城池内被动防守。

但这终究只是抢掠而已,清军是无法做到长期逗留在关内的,更不能在中原站稳脚跟,建立根据地。

而这原因,正是在山海关身上!

这座明军始终牢牢把握的要塞,不仅屯驻了明朝最精锐的边防军——关宁铁骑,还集中了明朝最完备、最先进的防御工事系统。山海关防线是由里里外外数重防御线联动构成的,进可攻,退可守!

善野战而不善攻城的满清八旗,在这座可怕的巨兽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它如同一把尖刀,始终架在清军的咽喉。这对于大后方都在关外的清军而言,山海关始终能有效的威胁他们的补给和退路。他们虽然能屡屡侵入关内抢掠钱财和人口,却难以在关内维持粮食和军需。

如果长时间逗留,粮道和补给一旦被山海关为首的明朝边军给截断,再来个关门打狗,那么就分分钟有全军覆没的可能。这对满清来说,实在太危险了。

所以,清军往往只要抢够了,就会北返,从来不敢在关内久留。也正是因为这样,清与明虽然耗了几十年,也曾多次吊打明军,多次杀入关内,但自始至终都无法在关内建立稳固的立足之地。


这些历史要读

除了居庸关,清军入关不走山海关还有三个常用的通道。但是平坦程度远远不如山海关。

清军入主中原必须经过山海关实际上是根据山海关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如图,总体来看整个东北地区是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燕山山脉包围而成的不算封闭的封闭区域。明清之际,从东北地区进入河北平原地带最快捷有效、最为平坦通途的大路就是辽西走廊,横亘在辽西走廊两端的是锦州与山海关。因为山海关建关之初名为榆关,又被称为榆关走廊。辽西走廊的大致走向是西南——东北,这条走廊长约370里,宽约16到30里不等。

对于山海关的名字其实不用过多解释,它的三个字就囊括了全部含义。山海关的山就是关城北部的角山,南面就是渤海湾。完整的走完这条连接角山和渤海湾的长城,可以从起点的老龙头经澄海楼、靖边楼、威远堂,再顺着角山长城登上尽头长城太平顶。这条完整的防线牢牢地锁住了辽西走廊的大门,如此狭窄的通道再配合关塞,让善于野战的八旗军战力优势难以发挥,也让清军在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里望关兴叹!

但是,对于阻隔东北与河北平原的燕山山脉总是有缺口可以通行的。实际上,对于后金的疆域多数人的实际印象是下图。

但是实际上清朝经过征服蒙古等一系列战争,它的版图却如下。

公元1636年,后金第二代君主皇太极已经将势力范围发展到了如今甘肃一带,并且收编了蒙古诸部随同清军主力征战。如此,后金已经掌握了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从燕山南下中原的四大通道——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冷口。这样清军可以绕过山海关而另辟蹊径,以求入关取利!

居庸关对应的是秦汉时代的上谷郡(今怀来延庆);古北口五胡十六国时代被称为蠮螉(yēwēng)塞,它对应的是秦汉时代的渔阳郡(今密云);喜峰口古代称为卢龙塞,三国时代曹操征讨乌桓曾经走过此路,它对应的是秦汉时代的右北平郡(今遵化);余下就是被秦汉时代称为的辽西郡以及它所对应的冷口要塞。

公元1631年到公元1641年,清军在十年间五次迂回入塞,抢掠了大批的人员以及物资。虽然屡次攻城略地,但是清军却没有取得明朝关内的一寸土地,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山海关在中间阻隔。如果想要取得山海关,那么必须打掉明朝关外重兵把守的锦州、宁远、松山、杏山四城。所以皇太极在第五次入塞归来之后,立即发动了松锦之战。公元1642年,皇太极全歼明将洪承畴十三万主力。至此,明朝关外主力尽丧,山海关以北的辽西走廊地带门户洞开,也为后来多尔衮长驱直入,入主中原提供了先决条件!


大福读史

当然有。

明朝设有九边重镇,这这九边都可以进入中原腹地,可是,唯有进山海关一道距离明朝心脏北京最近。若要推翻明朝,只有占领北京才行,即便将西北诸省统统占领,只要北京还在,正统还在,明朝就有翻盘的机会。

满清之所以选择过山海关,一是因为可轻取北京,二是因为兵力不足以与明朝长期拉锯作战。唯有速战速决占领北京,才能迅速达到灭亡明朝目的。

事实上满清入山海关,一开始并不认为占领北京后明朝可以立即灭亡,在满清看来,或者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明朝大可以弃守北京还都南京,可是明朝没有这么做,原因有两点:第一,李自成已经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并攻破了北京城,第二,明朝政权碍于遗训未敢轻舍北京迁都南京。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如果明朝在土木之后还都南京,或许未必不能灭了李自成,或许未必不会与满清隔江对抗。就是因为明朝把所有军事力量都压在了山海关压在了北京周边,导致李自成能够迅速坐大。明朝后期的军事部署,怎么看都是孤注一掷的样子。

近代歌颂于谦,说于谦守北京有功,殊不知,如果当时朝廷南迁,一样也可以守住北京城,毕竟也先也就五万精锐,即便弃守北京,也先也没有长期拒守北京的能力。

朱棣迁都北京,源于北京是他的根据地,源于他不当而来的最高权力,源于他的恐惧心,从长远来看,定都南京更有利于明朝军事部署,借助长江天险,攘外绰绰有余,安内自不必说。古代通信困难,北京到西北诸省千里迢迢,如果都南京,则非常有利于对西北西南诸省管理,如果能定都西安,更加有利于开疆扩土。朱元璋当时选择定都南京是经过充分论证了的,没有选择定都西安,是因为陕西粮食产量不足,后勤无保障,而这恰恰也是北京的缺点,明中期之后,为了保证北京城的吃饭问题,连年通过运河向北京大量输送粮食和基本生活用品,劳民伤财,而定都南京就不会出现这种状况,一是有长江运力在,再就是江南物产丰厚,能保证供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