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玉滿堂676
文玩核桃中的南疆石屬於比較奇葩的品種。
南疆石最早叫“麻墩”,這個“最早”是追溯到滿清時期。這個奇葩品種屬於三流,是被隔絕在主流“四大名品”之外的。甚至不受待見的程度還要高於將軍膀、羅漢頭等二流麻核桃品種。當時是根據特點命名的核桃,因為紋理上麻紋多,凸起多,有種“麻麻丟丟”的感覺。因此得名。後來到了民國時期,這個品種還是有一些人喜歡,那個時候的名字叫“麻柯”(聽著像毒品名?-_-),不過無論怎麼改,這個麻的感覺一直都在。時間跨度一下到了2000以後,這個品種作為老樹麻核桃,在其他傳統名品老樹不斷毀滅的情況下,這品種的知名度和受歡迎程度空前提高。因為這棵老樹在涿鹿南將石村,所以這品種就改為根據地名來命名了,叫做“南將石”,後來被河北淶水一帶的核農將碼子大量嫁接回去,問當地人名字,因為口音問題音譯為“南疆石”。又因為只有獅子頭最好賣,所以被杜撰為“南疆石獅子頭”。這就是現在市場上常見的南疆石的由來。去過市場的玩家都聽說過許多關於南疆石的名詞:老樹、幾代嫁接的、原樁、夾板、十字尖、疙瘩紋、南將石、南疆石、三角樁型、十南九歪,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讓人頭大,眼暈目眩,不知所云。
文玩核桃之所以被稱為文玩,不只在於它曾是文人的大愛,也不只在於它背後所承載的歷史和文化淵源,僅以文玩核桃盤玩過程中所需的各項技藝本身,便充滿文化意味。簡單來說盤玩核桃的手法,大致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文盤
文盤是手與核桃的交流。把玩核桃時,兩隻核桃在手裡盤玩,互不接觸,基本不發出碰撞的聲音。尤其在盤核初期,採用文盤五式,通過手對核桃的盤揉,日積月累中,核桃逐漸變化成熟,達到上色包漿乃至掛瓷玉化。文盤是慢功,雖然慢,但揉出來的核桃不僅外觀顏色漂亮,而且紋路還會保持如新,個體的個性不損。但文盤的敝端也恰恰在“如新”兩個字上,文玩核桃紋理豐富,其中不乏尖利突兀之處,有失圓潤,總顯青澀,留之無益。
文盤是盤核的初階技能,大多核友都能運用,只是手法各有高低。
從保健的角度講,核桃的玩法分為以下7種:
1.搓:搓核桃要先用手指將核桃固定在手心或指間,可分別用拇指、食指、無名指單獨的搓,以便在玩耍時達到保健的目的,搓時不可用力過大和過快,避免核桃的滑落。
2.揉:這種方法比較簡單,就是讓兩隻核桃在手中不停的旋轉,類似玩鐵球。
3.壓:此方法還分一手一個核桃分開壓或一手兩個核桃一起壓。把核桃置於掌心,四指併攏彎曲下落用力壓手心,此法宜快,循環往復,不拘次數。
4.扎:用核桃的尖部刺激手的重要部位和穴位,這樣就要求你的核桃必須有鈍尖,如虎頭、雞心、楸子類核桃比較合適,若能對手上的穴位和反射點有針對性地扎,保健效果會更明顯。
5.捏:用指間捏住核桃有規律的旋轉,從捏住核桃的部位來說可分為上捏、中捏、下捏,方法和力度也不盡相同。
6.蹭:可以用一隻手捏住核桃,利用核桃的紋理蹭另一隻手的手掌、手背、手指或身體的其他部位,能達到很強的刺激保健作用。
7.滾:就是讓核桃在手上或身體的其他部位來回滾動,跟蹭核桃相似,如手掌滾、手背滾、掌根滾、滾胳膊、滾腿、滾腰、滾背等。
第二重境界:武盤
武盤是核桃與核桃的交流。武盤與文盤正好相反,要讓二隻核桃互相磨擦。一對核桃互相磋磨,互相砥礪,在這個過程中,磨去鋒芒,磨去抵角,互相之間更加和諧更加融洽,各自也更加順滑,更加完美。武盤是核桃進階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而武盤的最大的弊端是紋路容易磨損,核桃面目全非,本色盡失。
武盤的水平也有高低之分。“咬牙核桃”是大多數人印象中武盤該有的樣子,這種認識沒有錯,這是一種低階武盤。溫柔掌櫃在《把玩核桃最大誤區:被妖魔化的“武盤”》一文中提到的武盤,才是高階武盤,掌握了高階武盤,說明盤核技藝又上層樓。
若想盤出一對完美的核桃,必當文武相濟,依據核桃盤玩的進度,採用相應的盤玩手法。上手初期,核桃便如幼兒少年,尚在豆蔻懵懂,不諳世事,還不能經歷磨難,無論身心,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無可挽回的過錯。所以一定要溫柔撫慰,多加呵護,少歷冰霜。此時應以文盤為主,勤盤勤刷,還得知冷知熱,耐心等他成長。待到包漿穩定,較厚實後,有必要適當武盤,就如青年弱冠,不能再一味呵護,要經歷世事磨練,方能成熟大器。此時適度武盤,可以鈍化紋理,使包漿更加連貫,核桃也更加順滑圓潤。一定要適度,過猶不及。至於何時武盤時機最佳,就要看各自的經驗和眼力了,最直接有效簡便易行的辦法就是積極反饋,找溫柔家掌眼。
整個過程不能怕麻煩,不能急於求成,不能溺愛,比如帶塑料袋盤核、機刷、上油、藥洗等等都要不得,後患無窮。
武盤還有一重好處,能發出動聽的聲音,不僅悅耳,而且對身體好。詳見《旋動的梵音》
第三重境界:心盤
心盤是心與核桃的交流:文盤和武盤只是盤出一對漂亮核桃的“術”,而盤核的至高境界在“道”,要達到這一境界,則需“心盤”。盤核即盤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寄情於物,超然於物;掌中旋日月,核小天地寬;身在方室中,世事皆洞然;箇中況味,各人有各人的心得,各人有各人的品味;悟到多少都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