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我的國,全球最大化工企業將誕生在中國

寧高寧兼任中國化工董事長,合併的重要信號?

上週末,央企再度傳來重磅人事調整:作為國有第四大石油公司中化集團的董事長,寧高寧將兼任中國化工黨委書記、董事長

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從去年起就不斷傳出合併傳聞,但始終未獲官方證實。此次人事任命說明兩家集團的合併已提上日程。

中化集團,作為國有重點骨幹企業,從業務構成來看,涉足領域廣泛,涵蓋能源、農業、化工、地產、金融等業務,中國化工則以化工品生產為主,目前形成了化工新材料、特種化學品、基礎化學品等為主的6大業務板塊。

兩家公司合併以後,在體量上達到了萬億的規模,這就意味著其具備了更大的實力,去做其他事,特別是對於投資巨大的石油領域,兩者合併,給兩家公司在石油領域深耕細作,帶來了巨大的機會,而完善石油石油化工產業鏈,也是中化多年來的夙願。

◆◆◆

石油領域的影響

如果這樣的合併成功,那麼在石油特別是石油化工領域勢必帶來巨大的影響。與三桶油相比,中化集團作為四大國有石油公司之一,其在石油領域的影響力也不容小覷。

中化集團的傳統核心業務為石油貿易,近幾年,隨著其公司不斷的發展壯大,公司提出了打造由勘探開發、石油貿易、石油煉製、石化倉儲、油品銷售、石化銷售、園區建設等專業板塊構成具有國際化特色、產業鏈完整、營銷服務能力突出的國家骨幹能源企業

隨著其與中國化工集團的合併,兩大化工巨頭擁有很好的“互補性”,將打造出一家比肩世界最大化工巨頭巴斯夫的化工巨無霸。

特別是在石油化工領域,依託於兩家公司的技術和產業鏈優勢,勢必會給國內石油市場帶來諸多變化。

有業內人士稱,“兩化”合併有點類似當年的南北車合併消除競爭,以及最近大唐電信和烽火通信的合併,還有傳聞中的中核集團和中國核建的合併。

中化集團在石油勘探、石油煉製、石油貿易、倉儲物流、分銷零售有自己完整的產業鏈。加上中國化工集團在化工領域的技術優勢,中化在石油領域勢必還有更深入的耕耘。

◆◆◆

為什麼合併

當然,目前只是釋放了一個合併的信號,由寧高寧兼任中國化工的董事長。討論為什麼合併的問題有點為時過早。但根據市場猜測,目前合併的原因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中國化工集團在經過了歷年的併購擴張以後,也體量巨大,在全球14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生產、研發基地,並有完善的營銷網絡體系,控股9家A股上市公司(藍星新材、瀋陽化工、天科股份、黑化股份、河池化工、風神輪胎、滄州大化、沙隆達、黃海股份),有112家生產經營企業,4家直管單位,6家海外企業,以及24個科研、設計院所,是國家創新型企業。然而,在過去的幾年裡,盈利不理想。

另一個分析認為,此次合併是

中化集團幫助中國化工消化490億美元收購了全球第一大農藥、第三大種子科技公司先正達的影響

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是,作為國內化工企業的龍頭,兩家公司有很多互補性,為了避免不合理的內部競爭造成消耗,尋求合併是目前國企慣用的思路。

早在今年的兩會期間,寧高寧就向媒體透露,正積極推動中化旗下,中化能源上市,這是中化佈局能源領域的重要一步,而此次完成與中國化工的合併,更加增加了中化在石油化工和能源領域的底氣

◆◆◆

合併後的轉型

根據有關精神,未來中央企業將主要分為三類,即實體產業集團、投資公司和運營公司。

寧高寧此前就有表示,要把中化集團做成創新型公司,中化經營業務較廣泛,在多個領域都有不俗的成就,並且在境內外瘋狂併購,那麼在石油能源領域,是否會有諸多創新呢?而中化的創新模式,是否又將給能源類國企帶來新的借鑑。這種借鑑,又會在多大程度上,衝擊現有的國內能源市場體系?這麼看來,兩化的合併,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

有研究人士表示,從中國化工的角度看,未來如果重組,再轉變成為運營公司的可能性低於投資公司,因為中國化工有自己的產業業務,方向比較明確,不太可能轉型成為類似中國國新、中國誠通這樣的國有資本運營公司。

但是中國化工依託的主要是國內市場,在這個基礎上去做海外併購的思路是,用國外的技術來滿足國內產業升級和國內市場需求,其收購先正達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多條路徑可以“共存”,並不是完全隔離的,可以既符合兩類公司運作的時機,還可以形成作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全產業鏈運作的格局。

也就是說,兩家公司在合併後,其體量上具備了更大的實力,無論是海外併購還是發展自己的業務,都將比之前更有優勢,兩家公司在發展其傳統業務的基礎上,逐漸完善完整的產業鏈,在產業鏈達到一定規模後,轉型成為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未嘗沒有可能。

現在可以預見的是,兩家大型化工公司的合併,給中國的石油化工領域,勢必會帶來不一樣的改變。無論是創新商業模式,延伸產業鏈,特別在石油化工技術上,都會有所突破,

而最重要的一點,兩化的合併,能夠給能源類國企的轉型和改革,帶來更多的經驗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