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翡翠的三個生長期及其顏色形成探析

緬甸翡翠有六千多萬年的生長髮育過程,可分為三個期:

第一期:翡翠的“玉化期”。緬北地區在區域變質作用下,發生硬玉化而形成了硬玉巖。但它還不具有翡翠所獨有的特性,基本上無色,還未長出漂亮的翠(綠色)和翡(紫色),因而還不能將其稱為翡翠,只能算一般意義上的硬玉巖玉。

緬甸翡翠的三個生長期及其顏色形成探析

第二期:翡翠的“色化期”。硬玉巖在強烈動力變質作用下,發生變形、碎裂及重結晶,致色(綠)鉻離子通過裂隙溶液和間隙溶液發生遷移,並置換硬玉中的鋁離子,從而使重結晶的硬玉呈現出綠色。另在動力變質作用後期發生的靜態重結晶作用,使硬玉巖呈現出了紫色。於是緬甸的硬玉巖因為有了綠、有了紫,才成為真正意義的翡翠。

緬甸翡翠的三個生長期及其顏色形成探析

第三期:翡翠的“皮化期”。在表生地質作用階段,翡翠礫石的表面因風化作用而形成次生礦物的皮殼和霧,一些漂亮的紅、黃霧構成了翡翠的“彩”,從而使翡翠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並由於硬玉顆粒的間隙被次生礦物所充填、密實,從而使翡翠的種質得到改善。因此,第三期也可稱為翡翠的“優化期”。

緬甸翡翠的三個生長期及其顏色形成探析

“海之手翡翠”發佈2018年06月28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