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八百年基業,建立10大都城,你知道它們在當今何縣何地?

楚國八百年基業,建立10大都城,你知道它們在當今何縣何地?

楚國,先秦時期的諸侯國,印象中位於長江流域。

其實,楚國有一個發生和發展壯大的歷史過程。最早的時候,有一個人叫做鬻熊,他是羋姓季連部落酋長。這個人很有頭腦,在商衰周興時,審時度勢,率族及時投靠了周文王,被文王客氣的尊稱為師。鬻熊帶領全族參加了滅商的戰爭。周朝建立後,給予了鬻熊“子”的封爵,使之成為周的命臣。

楚國八百年基業,建立10大都城,你知道它們在當今何縣何地?

鬻熊死後,其後熊麗、熊狂仍處周文王和周武王時期,承襲了爵位。

到了熊繹,周成王將他“封以子男之田”,使之有了一小塊封地。

熊繹與魯、衛、晉、齊等姬姓國或姻親國一樣,成為拱衛周王室的一個諸侯國。

此時,有了“楚”這個正式的國號兼族名。不過很小,而且也很窮。在現代發現的清華簡《楚居》篇中,有一則小故事,說楚國人為了祭祀祖先,不得已到鄰國“鄀國”去偷了一頭小牛。

在這之後,熊繹帶領楚國人開始了“篳路藍縷”的艱苦創業。

此時,楚國人第一次建立都城,在今陝西商縣的楚山和楚水之間。

簡單的說,楚國第一個建都地在——陝西商縣。

楚國八百年基業,建立10大都城,你知道它們在當今何縣何地?

從這一個歷史事件,可以為不準確性作一個旁證。據史籍記載,在那個時候,周王朝正好搞了一次盟會。楚國君主去參加了。楚國人是祝融之後,世代掌火,所以在盟會期間周王派他守衛燎火,使得楚國君主最後沒有能夠參加到歃血盟會儀式中去,只是擔任類似守衛的職務。這次盟會的周王,被史籍記載成“周成王”。其實,這次盟會是討伐紂王之前舉行的儀式,不應該是周成王,應該是他父親周武王姬發。史籍將“武”誤寫成了“成”。

籤於這次盟會的地點是周的老家岐陽(在今陝西岐山縣東北),按照傳統的說法楚國如果在此時就在“丹陽”建都的話,那是不可能趕到當地參加會盟的,因為無論是湖北的丹陽還是河南的丹陽,距離陝西的岐陽都在遙遠的一二千餘里之外。另外一個旁證是,參加這次盟會的,還有其它9個部族:彭、羌、盧、巴、蜀、髳、庸、濮、鮮卑,它們都在今陝西及隴東一帶,即岐山附近,沒有一個部落是遠方的。這些部落是戎夏系統諸部族。

所以,結論是:楚國建都的第一個地方,應該是——商縣(陝西)

在此之後,也就是周滅商之後,楚因為陝西商縣平地狹窄,不利於發展,而且,還有周族的部族在當地,於是,沿丹水東西方向而下,到達了今河南淅川縣南的丹水之北,即“丹水之陽”,正式築城,命名為丹陽城。

這是楚的第二個都城——丹陽(河南)。它不應該是某些人所認為的“第一個”。

楚國八百年基業,建立10大都城,你知道它們在當今何縣何地?

此時,應該是楚的熊鐸這一代。他受到周成王的賜封,“封以子男之田”,“鎮爾南方,無侵中國”。楚國成為了周王朝南疆的藩屬,拱衛著周王朝,用以防禦苗蠻的侵擾。熊鐸是鬻熊的曾孫(第四代)。

為什麼說這個丹陽在河南而不是湖北的那一個呢?因為周公在成王期間跟成王鬧了點彆扭,曾經出走到楚國。周成王所在的都城在洛邑,是今河南洛陽市老城區。那個時候的交通不便,周公不可能遠走,因為他很快又回去了洛邑,與成王和好如初。

周成王之後,周楚的關係變得緊張。因為受到周王朝所逼,楚國便與附近一部分南蠻族,南渡漢水,進入睢山。接下來,因為管叔、蔡叔的叛亂,楚國被迫加入受到牽連。周公平叛之後,懲罰了管、蔡,熊鐸在叛亂失敗後投降了周王朝。此時的熊鐸更加感覺到周的勢力所逼,因而只得南渡漢水遷入荊山,即南條荊山,在今湖北保康縣一帶。歷史上傳說的“楚先王熊鐸,闢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這兒所指的是鬻熊的曾孫(第四代)熊鐸的事蹟。後面還有一句“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這兒所說的“篳路藍縷”的奮鬥者,跟前面的“篳路藍縷”不同而是指熊鐸之後的楚國君主了。

這是楚的第三個都城——保康(湖北南條荊山)

楚國八百年基業,建立10大都城,你知道它們在當今何縣何地?

我們知道,周王朝的繼承關係是:

周武王姬發(約前1060年—約前1045年)

周成王姬誦(約前1044年—約前1008年)

周康王姬釗(約前1007年—約前982年)

周昭王姬瑕(約前981年—約前963年)

周穆王姬滿(約前962年—約前908年)

楚國在擊敗周王朝的征伐軍隊取得極大勝利之後開始稱王。有的資料說楚國稱王是從公元前704年開始的,指的是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不過,根據後面出現的研究,考證出楚國稱王並沒有那麼晚,應該更早,能夠早到熊渠之前。熊渠(?―公元前877年),史籍記載了他最早滅掉庸國的事蹟,而且他已經稱王。

所以,在熊渠時期,楚國擴張,土地範圍越來越大,進行了又一次遷都,將楚的都城從湖北的南條荊山,遷移到了湖北枝江的丹陽。這個是湖北的丹陽,不是之前那個河南的丹陽。

因而,楚的第四個都城——丹陽(今湖北枝江市)被確立了。

熊渠晚期,主動放棄王位。數年之後,楚國君主已經是楚武王(?-公元前690年),楚國的君主在低調多年之後,又再次高調稱王,繼續擴張疆土。此時的故都,顯得狹小,交通亦不便,因而,沿沮漳河向東南遷徒百餘里,楚人到達了長江邊上。此處地理便於向東西發展。

這是楚國第五次遷都。楚國所遷的之城叫做——郢都。

關於郢都的實際所在地,史學界進行了長期的爭論與考證。

最後確認:楚第五個都城是——郢都(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紀南城)

楚國八百年基業,建立10大都城,你知道它們在當今何縣何地?

楚文王自丹陽將都城遷於此。楚國在此建都400餘年沒有挪窩。

此處亦是楚國最鼎盛時期的都城,名氣很大,古籍記載多,知道楚國的大都知道。

到了春秋末年,東方的吳國興起,不斷爭奪楚國東北兩個方向盟國和土地。似乎楚國人這個時期的戰鬥力似乎不行了?其實並不是這樣子,問題 根源出在內亂之上,特別是在楚康王死後,連續發生多次爭奪王位和互相殘殺,使得凝聚力大散,楚國的盟國也轉而依附吳國和晉國。

楚昭王十年十一月(公元前506年),石破天驚,楚國郢都被吳國攻陷!

好在秦國不願吳國獨大,與楚聯合將吳國趕出楚境。但是,兩年之後,依然強大的吳國再次進攻楚國,最後佔領了楚的地界番(今江西鄱陽縣)。當時的吳國大有溯長江而取郢都之勢。楚昭王大懼,從郢都緊急遷都。

楚國過去是發展需要而遷都,這一次卻完全顛覆,是被打敗而畏懼敵手而遷都!

楚國此次遷都,建立起第六座都城——鄀郢(今湖北省襄陽市宜城縣東南)

楚國八百年基業,建立10大都城,你知道它們在當今何縣何地?

史籍記載“北徒於鄀”。鄀應該在郢都的北面。

鄀是一座城池,最早的時候是楚國的附庸國鄀子國,在前622年被楚國滅掉。楚昭王在危急時刻將它作為了臨時都城。以現代人的地界觀念來看,鄀原屬宜城縣地面,後來被劃到湖北鍾祥縣北豐樂公社,位於鄢水(今蠻河)流入漢水的匯口處。鄀的西邊臨漢水,東面為大洪山脈蔓延的丘陵,土地肥沃,有險可守。楚昭王選擇此地應急,是應該有所考慮的。

後來,鄀被稱“鄀郢”。

大概到了楚昭王末年,吳國受到新興的越國牽制,楚越結成聯盟,共同對付吳國。

楚國恢復國力和實力,從鄀郢,遷回原來的郢都紀南城。

到了公元前481年,楚王族白公勝作亂,自立為王,囚禁了楚惠王。後來,楚惠王被解救。復位之後,郢都已遭破壞,殘破不堪,於是,楚惠王只好以“鄢”為陪都,因而在歷史上被稱“鄢郢”。鄢是在200多年前鄢子國的地盤,大約在公元前690年鄢國被楚國所滅,鄢於是就屬於了楚的城池。

“鄢郢”與“鄀郢”,隔河相望,雖然是兩座城池,後世在一個行政縣之內。

因而,楚國的第七個都城是——鄢郢(與鄀同屬今湖北省襄陽市宜城縣)。

楚國八百年基業,建立10大都城,你知道它們在當今何縣何地?

不少史籍,將“鄀”、“鄢”合稱“鄢鄀”,在認識上將兩都合為一都。比如學者錢穆、王伯祥、吳卓信、楊寬等。也有古籍記載說“昭王徒郢於鄀,兼稱鄢郢”。

後來,楚國君主恢復國內秩序,回到了原來的都城郢。

公元前278年,已經到了戰國時代,秦國非常強悍,秦將白起破楚拔郢。

楚國的首都再次淪陷。此時是楚國的楚頃襄王二十年,他只好遷都。

楚國都城,從郢遷到——陳都(今河南淮陽)。這是楚國第八座都城

根據戰事進展,秦國勢力不可阻擋,楚國無奈,只得再次從陳都遷徒。

公元前253年,楚國遷都到第九座都城——鉅陽(今安徽省阜陽市北)

楚國與各國聯合,最後一次攻秦,但很快失敗,頹勢已經不可挽回。

楚王不得己,順著穎水向東南300裡外退卻。這是最後一次遷都了。

於是,建立楚國最後一個都城、第十座都城——壽春(今安徽省壽縣)

壽春在史籍中,往往被稱“郢都”,或者“郢”、“新郢”等等。

這一年是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

十多年之後的公元前223年,楚國被秦國所滅,不復存在。

滄海桑田,歷史變遷。楚國的10個都城,被掩埋在故紙堆之中。

01丹陽。楚國最早是在周成王時期,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陽,從此立為國家。

02郢都。楚文王自丹陽遷於此,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紀南城,在此建都400餘年。楚國最鼎盛時期的首都。

03鄀都。公元前506年,因為和吳國的戰爭,楚昭王自郢遷於此,在今湖北省宜城東南,何時遷回郢不知。

04鄢都。楚惠王曾居於此,在今湖北省宜城,何時遷回郢不知。

05陳都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破楚拔郢,楚頃襄王二十年自郢遷於此,在今河南淮陽。

06巨陽公元前253年,楚考烈王十年遷於此,在今安徽省阜陽市北。

07壽春(亦稱郢)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遷於此,在今安徽省壽縣。

這7個都城的羅列,顯然不如本文齊全和詳細。

本文已經將楚國所有都城一網打盡,並公佈其細節,以饗讀者

新鮮出爐的歷史資料,值得愛好者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