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发生战争的时候,军队在不断地行军,信鸽是如何准确地将情报传递出去的?

密探零零发

众所周知,唐朝灭亡以后诞生了许多国家,这些国家都是胡人汉化,到了唐灭,又一次汉人胡化了。唐灭以后有五代十国,到了节度使赵匡胤篡了后周的权,建立了宋朝。宋朝周围有许多国家,北方有辽国、西面有吐蕃、西南有大理、西北有西夏。北宋的土地是280万平方公里;辽国是489万平方公里;西夏是77万平方公里,这样一说北宋也是唐以后的地方割据国家。因为辽国有契丹文;西夏有党项文,他们都是汉字形体字改变的。为了使这些割据国家收归到大宋来,北宋打不过辽国,就对西夏开始动手。

西夏与北宋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我们不说其他战争,单说第二次有信鸽的战争。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三月,范仲淹、韩琦率领宋军进攻西夏,韩琦给副将任福一万八千人为先锋,告诉任福,审时度势、能打就打、不能打就据险置伏、要其归路。想不到宋军进军顺利,大败西夏部队,斩首数百。想不到西夏兵败是诱敌深入,宋军一直到达六盘山,前锋宋军发现道中有数个封闭紧严的银色泥盒,其中有跳跃扑腾声音。任福敢到,启开泥盒,家鸽万余腾空而起,盘旋在宋军头上。十万西夏军赶到,居高临下,杀得宋军鬼哭狼叫,一下歼灭了宋军一万三。不久,宋军退回到北宋边境,第二次灭西夏战争失败。

信鸽准确送情报肯定不之于就这些,在古代肯定还有许多事例。在战争中,敌我双方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肯定要用一切战争手段来获取敌我双方的信息,古代的通信不发达,信鸽是不可缺少的通信工具。


张律明

在古代,信鸽曾是传递军事情报的重要工具。在不少影视剧中都有类似的情节,经常有信鸽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的情况。

不过,真实的情况却是,信鸽只有在回传信息时才最为可靠。也就是说,行进中的军队或军事人员,可以通过信鸽将情报传递给基地或指挥中心,而基地或指挥中心的情报却很难通过信鸽传达给处于运动中的一线作战人员。

信鸽也被称为通讯鸽,具有超强的辨别方向的本领。据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鸽子能够辨别方向的主要原因是,它们具有磁性感知能力。这个能力使得鸽子就像配备有一个简易的磁性罗盘,能够利用地球磁场进行导航的。这个“导航装置”,就处于鸽子上喙,为一种能够感应磁场的晶胞。

居于这样的原理,信鸽无论离自己的巢穴多远,只要能够自由飞翔,便能够准确掌握回巢的方向。于是,人们便利用信鸽的这一习性进行信息传递。在军事作战中,部队在行军和转移过程中,会随时携带有一定数量的信鸽。当需要向指挥中心回传信息时,便取出若干只信鸽,把情报捆绑在信鸽腿上,将其放飞后,它们便能携带着情报回到指挥中心。

不过,有些影视节目显然是夸大了信鸽的作用。因为按照常理而言,信鸽只能定向传递信息。也就是说,这些鸽子能够找到自己的离开时的巢穴,却不能从巢穴离开,前往处于运动变化中的一线作战人员处。即便如此,在现代通讯手段尚未发明和推广的情况下,信鸽在军事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传,刘邦曾经被项羽所困,关键时刻就是靠着随身携带的信鸽来发出求救信号,最终成功脱险的。到班超出使西域时,随身携带有多只信鸽,定期将自己的行程、计划传递回都城,使得身处中原的皇帝能够时刻了解他们的行踪和近况。

在近代战争中,信鸽在一战、二战期间都曾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时空降兵还会随身携带一只信鸽,一旦发生意外,可以通过它来向总部报告自己的降落地点,从而得到救援。

信鸽归巢的习性,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后,曾在数千年的时间里得到广泛应用,在传递信息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一大表现,也是自然的神奇之处。


碣石樵子

用鸽子传信是利用了鸟有归巢的天性,但这种传递必须要有固定地点,行军途中是难以收到飞鸽传书的,军队需在行军到达一定目的地后,沿途建立驿站,专人定点负责放飞或收信。古代,由于疆域辽阔,鸽子在传递朝廷政令和通报军事边情、以及日常通信中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洛溪居士

信鸽天生对地磁感应很强烈,但是作为传递信件用的话要提前将传信的鸽子带走,一般行军时用笼子装上,有必要的要遮住鸽子的眼睛。行军一般是每天几十公里,长距离的行军不可能带着一只离巢太远的鸽子,于是在距离较近的据点都有传递的信鸽,以避免路途太远发生传递不及时的情况。另外,除了鸽子,乌鸦也是传递的工具,乌鸦也是最聪明的鸟类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