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規模那麼大,爲什麼史書上沒有記載?

魅力tuna

兵馬俑規模再大,它也只是秦始皇陵的陪葬衛隊,和秦始皇陵相比,不算啥。而帝王的陵墓到秦始皇的時候被他改成“山”了。

秦始皇陵叫“麗山園”。麗山就是驪山。

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於麗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之。麗山就是驪山。

有了這麼隆重高大上的陵墓,“樹草木以象山”,旁邊還有車隊、食堂、還有一個一直向東方向的東門大道……直通東方……誰還關心陪葬坑?

秦始皇陵的佈局是按照秦都咸陽的設計風格設計的,雙重圍牆的陵寢造在陵園的西部,陵墓在西南角,從東北5裡的地方去取土挖成魚池,水西北流經始皇冢北。

陪葬區在陵園的中部南方,兵馬俑在北,整個陵園朝向東方,在東方正中設大道和東門闕,東門大道相當於神道。

兵馬俑就設在這個神道的北面,一方面符合當時的禮制,一方面用來表現秦威震東方的形勢。

秦始皇東巡到連雲港,造了個“秦東門闕”,很巧合的是,這個“秦東門闕”、秦始皇陵的東門大道、秦宮咸陽的東門闕……處於同一緯度上!


終南高揚

中國西北地區1974年3月進入了持續的旱年,秦始皇陵東側西楊村的村民不得不打井取水,村民挖了一半的廢井,他們挖到了一座石像,這是何方神聖?


不久後,考古隊進駐西楊村,有誰能夠想到,這個看似不起眼的考古工作在半年後震驚了全世界。這就是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始皇兵馬俑,它們是以個體形象呈現的整體塑造藝術,這8000兵馬造型各異,絕不雷同,是2000年前世界塑造史上的巔峰之做。為何史書沒有記載?

考古研究表明,這些兵馬俑的製造年代,大約在秦統一全國的公元前221年動工,至公元前209年結束,前後大約歷時10年,需要幾萬工匠共同勞作。


故事小燈塔

史書不載,是因為兵馬俑根本不是陪葬品,而是秦國的軍事基地。

長久以來,我們一直認為兵馬俑是陪葬品,但隨著考古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兵馬俑不是陪葬品。

首先,兵馬俑坑中出土了4萬餘件兵器,全部來自秦國本土,而沒有一件來自東方六國;此外,兵馬俑坑中出土的兵器皆有“某某年呂不韋造兵器”等銘文,工匠籍貫也都為秦國本土,沒有來自六國的工匠。而其中最晚的一件兵器是公元前228年製造的,此時距離秦始皇統一六國還有7年時間。也就是說:

兵馬俑是在秦王時代完工的。《史記》記載: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而兵馬俑服飾卻是五顏六色,這也佐證了兵馬俑早在秦統一之前就已經建造完成,與秦始皇陵在秦始皇死後才完工有著很大差異。

其次,兵馬俑坑距離秦始皇陵封土距離有1.6公里,這種佈局也不符合戍衛需求。如果秦始皇希望死後有衛隊長相守衛,那麼兵馬俑應該在秦始皇陵封土附近更為合理,豈有衛隊離統帥1.6公里這麼遠的道理?

第三,兵馬俑坑為半地下結構,其上方原本有棚木並且高出地表,這與秦始皇陵其他陪葬坑低於地表8-10米形成鮮明對比,坑內甬道縱橫交錯,僅1號坑就有供人行走的通道多達20個,這種完全開放式的結構完全不符合深埋地下的陪葬規格。

第四,兵馬俑為真人大小的陶俑假人,但兵馬俑配發的兵器卻採用了實戰用的真實兵器,並嚴格按照秦國兵器的製作要求,層層把關,刻有工匠籍貫姓名,彼時,秦國尚未發動對六國的統一戰爭,如果這個時候就耗費國力將大量實戰兵器用於陪葬,顯然不合常理。顯然,這些兵器原本就是用於實戰的。秦末時,周文的大軍攻入關中時,章邯曾統率刑徒前往抗擊,章邯曾說“今發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如果兵馬俑原本就是一座開放的軍事基地的話,那麼章邯就近從這裡取走兵器,也就順利成章了。如果兵馬俑坑是陪葬坑,章邯是斷然不敢挖掘秦始皇陪葬坑來武裝刑徒的。

此外,尉繚在任秦國國尉時,曾提出“治兵者,若秘於地”,李斯在獲罪為自己開脫時,也曾向秦二世提起自己的功績“臣盡薄材,謹奉法令,陰行謀臣……陰修甲兵”。而韓非子在出使過秦國後,也曾向韓王提到:秦國在修象兵“與象人同事也,夫知禍磐石象人”。這個“象兵”應該說的就是兵馬俑。如果兵馬俑只是陪葬用途,韓非子不會這麼緊張的向韓王上書示警,應當是韓非子發現了兵馬俑的軍事用途。

綜上,兵馬俑坑應該是秦王嬴政在統一六國前,秘密在驪山一帶修建的軍事演練基地,用於訓練軍官,為統一戰爭做準備。出於這種目的,兵馬俑如此大規模的工程沒有被史書記載,也就合理了。畢竟,秦始皇陵修建的細節都被司馬遷記載了下來,兵馬俑如果是陪葬附屬品,又怎麼會漏掉?


秦皇漢武

俗話說:江南才子北方將,陝西土地埋皇上。陝西因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澱在地上地下有珍貴的古蹟和文物。因為兵馬俑到底是不是屬於秦始皇陵史學界有爭論,而且有非常多的證據,先將兵馬俑歸為秦始皇陵來說。

圖為兵馬俑的御手俑。

秦始皇在13歲還是秦王時就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墓,到50歲死的時候還沒有修好,胡亥即位時給他爹又繼續修了2年才草草完工,這前後歷經了近40年的時間,修築這個陵墓最高峰時從全國徵發了上百萬人。而作為皇家陵墓,特別是秦始皇的陵墓,這屬於國家機密的最高級別了,是禁止在歷史上留下任何記載,更別說宣傳了,而且在出土的秦陵墓的瓦當裡有許多的記號,但這些僅為職位、地區等代號,不像修長城時每個磚上都刻有人的名字,所以皇陵和兵俑都是非常隱秘的事情。

圖為秦兵馬俑坑鋪地磚。

在秦皇陵的西南方向1.5公里就發現了面積一千多平方米的墳場,這裡的累累埋骨有十幾釐米厚,據考證像這樣的墳場還有很多處,看來這些陵墓的修築者都飲恨於此;在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公元前207年項羽攻入咸陽屠城焚燒後,來到剛建好的秦始皇陵,用30萬人運送陵墓裡的隨葬品與財物,運了30天還沒運完,後來一把火又燒了秦皇陵的地面建築,直到今天還能看到皇陵裡的殘破瓦礫,就是當年項羽焚燒的證據。

圖為兵馬俑出土的石鎧甲。

如果兵馬俑的主人另有其人,那就是更好解釋了。首先無論兵馬俑主人是誰,肯定是秦朝的,如果不是秦始皇的,那兵馬俑主人肯定是秦始皇之前的,在秦始皇之前這樣一個浩大的工程史學家根據資料給了個推斷是秦宣太后,這個結論在央視科教頻道以前做過一個記錄片詳細講過。這個宣太后就是前段時間很火的電視劇孫麗演的《羋月傳》羋月的原型。

圖為秦陵墓建築用的瓦當。

他兒子秦昭襄王剛即位時這個宣太后掌權,公元前265年這位出身楚國的宣太后去世,因戰國後期人殉制度基本消失取而代之是燒陶俑,於是昭襄王為表達孝順,下令燒製仿真人大小的陶俑,還為上馬管軍下馬管民的宣太后燒製了一批軍隊守衛。還是那句話,作為皇家陵寢,建設工作都嚴格保密的,記錄不會出現在歷史上,況且秦始皇搞的焚書事件,將對秦不利的統統清理乾淨了。


圖文繪歷史

當然沒有記載了,當時修建秦始皇陵的人都被殺死在陵墓裡,為的就是不想讓別人知道❕


據說,陵墓裡還有暗器,就算是進去了也出不來❕

秦始皇不讓史官把這一切記錄下來,一是怕別人盜墓,二是死後不想讓人來打擾他❕

秦始皇陵兵馬俑是在1974年2月,當地農民在秦始皇陵東側1.5公里處打井時偶然發現了與真人真馬一樣大小的兵馬俑❕

從此,一個埋藏了兩千多年的地下軍陣被挖掘出來,並建成博物館❕

如果史書有記載的話,那麼兵馬俑早就被世人發現了,甚至在中國近代時期,將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的肥肉被掠奪去❕


再說,秦始皇給自己設計的陵墓肯定會很龐大,他將當時為他建造陵墓的工匠全部活埋作為陪葬,能有幾個人知道呢❔


四都火雞

這個問題分析起來的話,恐怕原因就要複雜得多。

首先是兵馬俑的問題,這個東西陪葬起來的話,很有可能是秦始皇是首創,或者說是秦始皇大規模應用了這種殉葬體制,在此之前,秦國或者是六國之行的陪葬品都是拿活人或者是一些活的動物作為殉葬品,畢竟這樣才能體現出來一個王的雄心,在此之前,就算有陶俑殉葬的體質,但是肯定規模沒有秦始皇這麼龐大,秦始皇可以說開創一個先河。

另外一點,秦始皇之所以願意用兵馬俑作為陪葬行大運分原因,他是不願意沙,海底下的士兵的生命去為他殉葬,這一點與儒家一直宣揚秦始皇暴政的觀點有很大不同,其實這一點上面,如家可以說一直不遺餘力地避開。某些重要的點去抹黑秦始皇,比如說焚書坑儒他們一直不肯說,如生就是當初裝神弄鬼的那一批人,他們一直把焚書坑儒兩件事情合併起來說原因就是為了體現天下蒼生大義,我們為了保存中華文化的知識,而選擇與暴虐的秦始皇對抗,結果我們被坑了。

有人說,別人不知道兵馬俑的位置。事實上,這一點卻是最大的謠傳,為什麼?因為距歷史考古發現秦始皇兵馬俑原先是隻有兵器的就是這些兵馬俑並不是這些赤手空拳的在那站著,他們曾經手裡面握著真正用來作戰的兵器,但是這些兵器都不見了,據考古發現研究證明,這批兵器是被人直接給徵用走的什麼人有可能是章邯,也有可能是後來進入咸陽的項羽,因為這一批兵器如果放在那裡,他只是一個裝飾品,拿出來用的話他就是殺人用的兵器,所以,處於戰爭的需求。這一批兵器是可以直接徵用走的。我記得有一期考古節目裡面說秦始皇某一個兵馬俑他的兵器跟在他的出土的地方就是呈一種被人抽走,但是沒有拿走。就是快要離開時,兵馬俑的那隻手的那個兵器,足以證明,兵馬俑原先是有兵器,但是後來被人徵用走這樣一個事實。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別人知道兵馬俑的位置,為什麼歷史書上沒有記載呢,或者是在兵馬俑被發現之前,大多數人對於這種兵馬俑卻知之甚少。

很大一部分原因便在於,項羽等一系列農民起義軍進入咸陽城之後,對於咸陽的大肆破壞,致使秦國對於這方面的記載,可以說是一把火付之一炬。並且秦國方面,為了保密的需求,更是選擇直接將建造秦始皇的那批工匠直接封死在了秦始皇的陵墓裡面。驪山大墓的建造者,或者是監督建造的那批人要麼戰死疆場,要麼直接被項羽殺死,可以說了解這批兵馬俑存在的人幾乎都已經不復存在了。上次就連當初建造這批兵馬俑的土窯,也直接被項羽一把火燒得乾乾淨淨。劉邦雖然入主關中,但是都城卻選在咸陽,而是選在了長安,在此之後,關中土地荒廢。北宋更是直接將都城遷出了關中。這片土地就很少有人再次光臨了。

還有一條,秦始皇為了修建這個大墓,從他小時候剛剛登基開始這個大墓就開始修建,規模之大,可以說令人歎為觀止,所以整個大墓的防盜情況特別好,密封情況要特別好,秦始皇對於整個大墓的修建,可以說是煞費苦心。為什麼要說這個?原因便在如果之前有人提前把這種陶俑給挖出來的話,那麼歷史書就不會那麼寫了。

還有一條,就是時間過去的太久遠了,這一條也是大家一直所忽視的,漢朝廷整理歷史的時候,當時楚漢戰爭已經打了好久,一切都必須從廢墟上面建立。即便司馬遷寫史記,時間也過去了整整100多年。100多年啊,風沙可以掩蓋多少東西。


漩渦鳴人yy


國家寶藏

陝西,西安,驪山北麓。

這裡埋葬著被稱為“千古一帝”的秦朝皇帝嬴政,這個中國歷史上譭譽參半的人物,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便把自己封為“皇帝”。

高聳的封土堆下,就是這位皇帝的最終歸宿,而這僅僅只是他死後靈魂帝國的一小部分,據專家考證,秦始皇陵總面積達到驚人56.25的平方公里,相當於78個故宮的面積。這下面,埋藏著也許是人類史上最為龐大的國家寶藏。這一論斷,從皇帝陵以東1.5公里的一個考古奇蹟得到佐證。


千古軍團

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旁的一組陪葬坑,這個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陪葬坑群,從1974年挖掘以來,共出土了陶俑、陶馬約8000件,這個龐大的地下軍團,靜默地向人們展示那個遠去帝國的無限榮光。

兵馬俑的發現,讓人們大惑不解,窮盡史料,都無法找出這個地下軍團的任何線索,難道這佔地200多萬平方米的地下陪葬,竟不能入史官之眼?


史之無記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詳細記載了秦始皇的墓葬規模和形制,“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而讓人驚訝的是,這其中竟然隻字未提兵馬俑。

面對史料的缺失,有學者從陶俑衣服上彩繪推斷出,秦以水為德,崇黑色,這個軍團應該是始皇帝太祖母秦宣太后羋八子的近衛軍。

然而,司馬遷既然能把封鎖嚴密、機關重重的皇陵內部結構說得頭頭是道,那又怎麼又對如此大的工程隻字未提呢?


千古之羋

據《史記·樗裡子列傳》記載:"秦昭王,王母宣太后,楚女也。"羋氏是秦昭王的生母,而且還是"楚人"。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兵馬俑的髮式和服裝和當時的少數民族相似。

是否可以這麼想象:公元前306年某天,攝政的宣太后臨終之際,下令近臣為其陪葬,昭襄王既不能違背母命,又不忍塗炭無辜,便下令塑造真人大小的陶俑,讓這個龐大的軍團,浩浩蕩蕩地護送母親迴歸到遙遠的楚地…


歷史可以猜想,事實無法假設。離始皇帝不足百年的司馬遷尚且沒有完全記錄下那段歷史,兩千多年後的我們或許離真相越來越遠。

這,也許就是歷史調皮的一面。


醒在夢裡13

兵馬俑沒有記載個人認為是歷史資料的遺失,還有兵馬俑本身的重要程度,其本質在秦始皇陵墓中並不重要,只相當於秦始皇陵的冰山一角。



先說說網上流傳的羋月版本的兵馬俑吧,有很多學者認為兵馬俑根本是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品,而是宣太后羋月的陪葬品。原因是兵馬俑坑距離秦始皇陵有1.5公里遠,還有秦人尚黑,而兵馬俑色彩多變。秦始皇車同軌,而陪葬車不同軌。

所以很多人說當時的羋月在秦國的影響力巨大,所以在去世的時候,要求身邊的大臣陪葬,而秦昭王沒有同意,所以用了陶俑代替。




這個說法根本行不通,原因只用一點就能後否決。秦朝陵墓的修建講求尊長在西、卑幼居東。所以秦始皇作為羋月後代,陵墓在羋月的東面,而去過秦始皇陵的人都知道兵馬俑在秦始皇陵的東面,所以說兵馬俑為羋月陪葬品不可信。當然兵馬俑兵器上刻有的“五年相邦,呂不韋造”也是很好的證據。



兵馬俑在秦始皇陵墓中地位不高

兵馬俑坑沒有在秦始皇陵園之內,反而實在秦始皇陵園東1.5公里處,共計有四個陪葬坑,但是四號坑沒有陪葬品出土,只有一號坑、二號坑和三號坑出土了兵馬俑。

三個兵馬俑坑中出土了兵馬俑7000多件,戰車100輛,戰馬100匹。四號坑中沒有陪葬品。這三個兵馬俑坑共計佔地19780平方米。

今天看來兵馬俑宏偉壯觀,但是在秦始皇修建陵墓時是微不足道的,甚至只相當於秦始皇陵中的馬廄的水平。



秦始皇在統一天下後,徵發了72萬人為自己修建陵墓,在整個陵園的映襯下,兵馬俑坑顯得微不足道。

況且在近年的考古發現中發現了代號為K9801陪葬坑,其坑葬面積為13000平方米,裡面擁有不計其數的兵器和盔甲。僅以盔甲為例,裡面出土的每件盔甲由600片組成,需要工人打造一年以上的時間才能成型。共計出土了盔甲片500多萬。如此巨大的工程,不遜於兵馬俑。



兵馬俑用工建造也不是特別多,兵馬俑身上刻有人名,這件事證明了當時建造陶俑為了保證質量,採取了“物勒工名”的制度。除了人名之外,還有地名,說明了建造陶俑的任務很有可能分發給了各地政府。



當這些陶俑被建造好了之後,統一的運到了咸陽,然後由修陵的工匠埋到了距離秦始皇陵園1.5公里處的兵馬俑坑,之後這些運輸的工匠由秦二世下令全部被處死。後世不知也在情理之中。


我是越關

這麼大的工程想要做到密不透風是不可能的,史料就記載過項羽曾經為補充軍械打過兵馬俑的主意。而為什麼秦始皇陵兵馬俑幾千年後才被發現,這其中最大的原因恐怕還是地理位置,就是秦始皇陵過於偏僻,要是放在人口稀少的秦漢時期,那麼那個地方一定是人煙稀少的,那麼若是你想去開挖兵馬俑,一點價值也沒有,加上當時秦始皇下葬之後,就一直流傳皇陵是有進無出的,所以除非下定決心,耗費幾年的時間,派出一支大規模的人去開挖皇陵。

但是顯然秦末的亂世使得這種設想成為了不可實現,加上項羽攻入咸陽之後,開展了屠殺活動,估計將知道皇陵所在的秦人大部分屠殺殆盡,在這樣的亂世中,自然沒人願意去惦記這個,加上秦始皇建立皇陵不是為了他一個人的,而是建的一個皇家陵園,保密程度是非常之高的。

秦始皇下葬之後,建造皇陵的工匠幾乎都沒有留下,加上秦始皇留下了死士看守,並且早就將皇陵附近的百姓驅逐或屠殺。這群死士軍團會在秦始皇陵看不出異樣之後,互相監督自殺,避免皇陵位置被外人知道。而這之後天下大亂,每個人都是忙著怎麼活下去,自然沒有願意惦記皇陵。

而且盜墓其實興起於漢朝時期,在春秋戰國那個時期,盜墓是非常少的,沒有出現過真正意義上的盜墓。因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消息閉塞,加上一些禮制的約束,自然就沒有人會惦記墓中的財物。到了漢朝的話,雖然是獨尊儒術,但是本質上是改變以禮制為主的社會風貌,變為了真正意義上的法治。此時盜墓興起,尤其是東漢末年,連官府也盜墓。最著名的就是曹操設立摸金校尉,但是這也表明盜墓不是曹操想出來的,只是一種存在已久的生財方式而已。


小司馬遷論史

這一點也不奇怪,比這晚一千多年的蒙古帝國的締造者,成吉思汗的陵墓不是一樣記載模糊嗎!



當然有很多人認為這是秦朝的秘密軍火庫,甚至拿最近的一些所謂的考古證據佐證,但客觀上講,兵馬俑坑這就是秦始皇的陪葬坑,沒有可能是別的什麼的可能,即使有很多人認為這可能是始皇帝的太奶奶的陪葬坑,也不過是猜測而已,持這種觀點的考古工作者也只是極少數而已。



那為什麼史書上沒有記載呢?這就要明白即使記載不是想當然的連續性的,史書記載一般的都是當朝朝廷指派的史官記錄的,當然在朝代更替的時候都會面臨丟失或者毀壞的事件,尤其是秦末項羽進入關中後,更是放火將咸陽城和連綿的阿房宮燒燬,大火連綿不絕竟然燒了整整三個月,可想而知對秦國恨到骨髓了,項羽能不把秦國記錄的史書留下來,恐怕連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築一起付之一炬了。



在這以後,關中地區又經歷了多次重大的人口遷移和動盪,再加上朝代更替的時候也往往是人口大量銳減的時候,地面上能保留一兩片瓦礫已經不錯了。



從秦末到如今十幾個朝代過去了,能有歷史信息遺留才是怪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