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爲何「燕回巢」

像劉娜這樣,帶著經驗、資金,從一線城市回到瀋陽的,漸成趨勢。據瀋陽市人社局統計:2014年至2017年,全市養老保險關係累計轉入58278人。轉入人員中,74%是瀋陽戶籍,90%在45週歲以下;從北京、深圳等一、二線熱點城市轉入18892人,超過總人數的三成。

當許多人懷揣夢想,在當“北漂”“滬漂”時,他們為何回到瀋陽?

生活成本較低,基礎配套完善

李穎2014年從東北財經大學畢業後,如願進了北京一家會計師事務所。見習期滿後,一個月有1萬多元的收入。緊張工作之餘,李穎和閨蜜經常去各種小劇場看演出,品嚐各地美食,生活開心愜意。“最大的不足是,沒有獨立空間,仨女孩租了一個三居室,每人每月3000元;還有就是上班太遠,單程就要1個小時。”李穎說。

2017年初,李穎的父母從瀋陽來到北京,看到出租屋條件簡陋,很是心疼。晚上,父親和女兒談心,希望女兒回到老家發展。幾個月後,遼寧一家大型企業招聘會計,李穎回到了瀋陽。

在中國人才研究會副會長孟慶偉看來,瀋陽作為東北地區唯一特大城市,交通便利,基礎配套完善,教育、醫療較為發達。“可以說,瀋陽優勢明顯,生活、創業性價比較高。”

工業基礎雄厚,營商環境提升

鐵嶺人張黎曾是瀋陽航空航天大學的老師,到清華大學讀研究生後留在北京。2014年,她回到瀋陽。2015年,和國家“千人計劃”專家蔡茂林一起聯合一家研發團隊,創辦了遼寧壯龍無人機公司。公司生產的燃油直驅多旋翼無人機,不到兩年已飛行在大江南北,成為農林植保的好幫手。

“瀋陽發展工業級無人機,有著獨特的優勢。這裡航空工業相關的科研、教育、產業基礎雄厚,既有601所、沈飛,也有沈航、東北大學,企業很容易招到具備經驗的研發人員和工程師。”張黎認為,“回瀋陽是選擇對了。”不僅如此,公司技術主管成為市裡創新領軍人才,公司所在的沈北新區給企業免費提供了一棟工業辦公樓,市人社部門專門補貼了250萬元的人才團隊經費。

瀋陽風馳網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謙,畢業於北京郵電大學,創業起步於北京,幾年前回到瀋陽。在王謙看來,瀋陽近年來營商環境大為改善,“企業足不出戶就能辦理各項政務服務,當天去當天辦結。”

“瀋陽營商環境提升的‘紅包’,我們也收到了。”瀋陽國際軟件園董事長趙久宏舉例說,軟件園公建約20萬平方米,需配建8000多平方米人防工程,以前這筆人防工程易地建設費需要2000元每平方米,現在瀋陽對試點園區“零收費”,僅此一項就節省1600多萬元。

據瞭解,去年瀋陽政務窗口投訴大幅下降90%以上。

加大引才力度,人才加速流入

2016年底,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所長助理、西南化工研究設計院院長許光文加盟瀋陽化工大學,在瀋陽高校院所引發不小震動。這位中科院“百人計劃”的歸國科學家,放棄了優厚條件,以一名普通教授身份來到瀋陽。

僅一年多時間,許光文利用多年積累建立的流態化和燃料氣化等產業技術,構築了遼寧重大特色資源——菱鎂礦的清潔高效輕燒成套技術,技術作價4500萬元入股,與海城資源等公司形成聯合體,正在建設採用新技術的示範工廠,成熟後將在海城進行替代推廣。

瀋陽市委副書記、市長姜有為認為,老工業基地要振興,必須從吸引人才上發力。瀋陽對創新人才團隊,最高給予1000萬元補助。同時瀋陽還出臺了全國首個“訂單式博士”制度,在讀博士如與瀋陽用人單位提前簽訂就業意向,可連續3年獲得每月2000元資助。

隨著引才力度的加大,瀋陽高層次人才近3年迅速增加。2017年,市人社局帶領130家重點企事業單位在全國招賢納士,吸引博士學歷人才1500多人,是往年平均水平的3倍。

“瀋陽人才新政,除了傳統的創業、購房、租房補貼外,更加重創新、重服務、重人才生態的營造。”瀋陽市委組織部副部長王義東介紹說,瀋陽開闢一站式人才服務窗口,打通人才服務工作“最後一公里”,為人才提供安置配偶工作、解決子女就讀等幫助。

2014年至2016年,瀋陽平均每年接收高校畢業生6.4萬人,其中淨流入2.6萬人,2017年在沈就業大學生更是達到7.8萬人。外地在瀋陽就業人員2016年約12萬,是2014年的兩倍。

人才增多,城市的魅力和競爭力也水漲船高。一個大型人才招聘網站的最新統計表明,瀋陽在春季求職期城市競爭指數排行榜上,躋身前五。

一組數據顯示出人才在瀋陽產業發展中的幾何效應:2017年,外埠來沈投資企業3.6萬戶,同比增長78.9%;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847家,較2014年增長127.7%。

遼寧省委副書記、瀋陽市委書記易煉紅說,“瀋陽任何時候都會敞開胸懷熱情擁抱世界,張開雙臂歡迎八方來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