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云南“北极”的守护者

云南画报新媒体中心发布

他们,云南“北极”的守护者

国家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全国年度最佳画报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

他们,云南“北极”的守护者
他们,云南“北极”的守护者

云南的北极 那群坚守的警察

羊拉太远,远得民警们很少回家;远得一位民警都没能见上父亲最后一面。

羊拉太大,即使是现在,民警最长的一次出警,花了两天。

羊拉太冷,年平均气温4.7°的水,没法让守山的民警洗一次澡。

羊拉太险,雨季塌方,冬季雪山结冰,进来之后不想出去,出去之后不想进来。每一次经过羊拉公路都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和生命洗礼。

他们,云南“北极”的守护者

虫草山上 牛棚旁的执勤点

“我怕我身上有臭味臭到你们,我已经28天没有洗澡了。”来到这个木结构的新苍点警务点时,甲巴培楚一直腼腆地远远站着。这名23岁辅警守在虫草山已经有28天了,虽已是六月天,可山上水实在太冷,他一直未能洗一个澡。

这里是云南迪庆州德钦县羊拉乡,在北纬29度15分,是云南真正的“北极”,地处云南、四川、西藏三省交界的崇山峻岭中,是云南最后通公路的乡镇。这里地广人稀,气候恶劣,平均海拔3240米。

他们,云南“北极”的守护者他们,云南“北极”的守护者

“羊拉”是藏语“牦牛上的角尖”,形象说明了它“云南北极”的位置。

他们,云南“北极”的守护者

羊拉乡虫草山位于云南与西藏交界处,每年五六月份是老百姓上山采挖虫草的季节,采挖完虫草,又有药材知母和贝母长出,村民又要接着采挖,有时就会持续至9月底。

以前因为村民越界采挖虫草和药材引起冲突的事情时有发生,为了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每年到了采挖季节,派出所民警、乡政府和村委会组成的工作组都会到山上驻守巡山,住在租来的牧房里,旁边就是牛圈。

他们,云南“北极”的守护者

牛棚旁的执勤点

直到确认没有异味影响大家,裤脚边上还沾着灰尘的甲巴培楚才羞涩坐了下来。年轻的面庞上已有沧桑,小伙鼻头有道新鲜的伤痕。“这没什么,一点小伤。”甲巴培楚习以为常。

“这是昨晚我和他一起去巡山时摔的,”坐在火炉旁的民警赐仁都杰说,“路况不好,我俩摔到了5米深的山坡下,当时培楚骑车,他直接飞了出去,在地上躺了一会儿才起身。”他手里正烤着一块生了蛆的猪蹄肉,这是前几天他们下山时带上来。他还很欣慰:这烤烤起码还有个肉吃。

他们,云南“北极”的守护者

确实,平时经常吃泡面罐头,换班时同事从所里上来才能吃上新鲜肉。山里的路是村民们用锄头挖出来的,宽度只有一米左右,摩托是唯一的工具,在巡山期间遇到不通路对的地方,只能靠走。

他们,云南“北极”的守护者

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带点干粮和水,跟着村民们挖虫草的路线开始了一天的巡山工作。新苍点是羊拉派出所在虫草山管辖的三个工作点之一,德钦县公安局的民警赐仁都杰在采挖季节就会被调派过来支援羊拉派出所开展巡山工作。

他们,云南“北极”的守护者

民警正在巡山

晚上回到工作点的木棚里通常已经是晚上七八点了, 草草做了晚饭吃完,太阳能板供的电也差不多就用完,他们也就要入睡了。除此之外,他们每天还要和所里汇报情况,这时,他们只能骑车加走路到40分钟路程外的一个地方找到信号,才能联系上所里。

两个小伙的小车祸算是幸运。人在天上走,鹰在脚下飞——在羊拉发生车祸就是“空难”,人没有生还的余地,车辆会变成一片片残骸。而从高空坠下的落石和猝不及防的塌方就是“空袭”,这样有趣的描述背后,却是险峻路上行进时一背脊的凉意。

“羊拉”辖区有雪山、有草甸,大多数地方,是峭壁与山峰。有4个行政村,52个村民小组、1024户人家,民警人均管辖181平方公里。如果从天上看,可能就是一只蚂蚁大的黑点,守护着广袤的原野。

可能孤独,也可能无助。但不论大雨还是暴雪,“云南北极”之上的7名民警、5名协警依然每天翻山越岭,足迹蜿蜒在每一个村落。5年来,辖区没有一起刑事案件发生。

他们,云南“北极”的守护者

羊拉派出所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那时的交通工具是马,民警骑着警马在崇山峻岭中奔波了30多年,被称为“马背上的派出所。”

他们,云南“北极”的守护者

“马背上的派出所”

而上世纪90年代,民警们的交通工具是摩托。在村民自发挖掘的山路上,摩托轰鸣了20多年。无数个遇险的故事也留在了大山的深处。

现在接力棒又交到7名民警5名辅警身上,全所民警平均年龄为27岁,其中8位是90后。35岁的顿珠培楚是羊拉派出所所长,他面色黝黑,一脸沧桑,难以让人和80后联系起来。由于交通不便,大家吃住休息都在所里,扎根在雪山旁。

他们,云南“北极”的守护者他们,云南“北极”的守护者

修路

“有一次老婆告诉我,儿子在他的日记本上写着:老爸是个骗子,说要带我去玩的地方从来没有带我去过,要买给我的东西也没买。”顿珠培楚心情复杂。儿子2010年2月5日出生,3月20 日,他就被调派到了羊拉派出所任所长。一待就是8年,有4次过年都是在岗位上。

2015年这里才通上一天一班往香格里拉的客车。其实,就算通了班车,他一年也才回家三四次。

悬崖边,云南最北的交警执勤点

他们,云南“北极”的守护者

悬崖边的罗仁卡点

在距离羊拉乡镇20公里外的悬崖边上伫立着一顶蓝色帐篷,这便是云南最北的卡点罗仁卡点。从羊拉乡镇出去,卡点外有两条路,上通西藏,下通四川。

扎史品初是羊拉交警中队的中队长,2016年4月来到羊拉乡工作,自2017年1月罗仁检查卡点成立后,这顶蓝色帐篷便成了他的固定工作地点。

他们,云南“北极”的守护者

扎史品初在卡点的工作主要是对进出人员进行排查和车辆交通违法的稽查,每天早上8点他都准时到岗展开一天的工作。在一级勤务期间,更要每天24小时坚守在卡点上,而这时候,扎史品初就要和同事们吃住在卡点的帐篷里。

他们,云南“北极”的守护者他们,云南“北极”的守护者
他们,云南“北极”的守护者

由于气候和地理环境的限制,羊拉乡很难种出蔬菜,加之遇到雨雪天气或塌方的时候,经常遇到一两个月车都无法进出羊拉乡的情况,民警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泡面、罐头等易留存的食物上。“超市里能买到的泡面及口味我几乎都吃过了”扎史品初说。

他们,云南“北极”的守护者

对于刚来工作时的扎史品初来说,除了来自于语言沟通方面的障碍,没有电、没有网络,常常不能用手机的工作环境也曾让他很不适应,慢慢的在同事和所长的开导下,他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晚上无聊的时候就和同事聊天,或者站在卡点旁的路边,对着高山峡谷放声唱歌。有时候,扎史品初也会找到有信号的地方,给曾经同样在羊拉派出所工作过的父亲打上一个电话,像父亲取取经。

今年53岁的退休民警阿柱是扎史品初的父亲,1988年至1990年期间曾任羊拉派出所所长,阿柱在羊拉派出所工作期间,全所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一匹马。他回忆,当时从辖区最北段到最南端,民警走一趟要10多天,出警时除了要带上被子去村民家借宿,还要带上粮食。

他们,云南“北极”的守护者

巡逻的路都是在悬崖峭壁上

“接任的时候,老所长叮嘱我,马鞍两边放的米面油和被子千万要保管好,没有这些东西所里的很多工作都无法开展。”阿柱说,当时民警去辖区各个村组开展工作都离不开马,有的时候马吃不饱比自己吃不饱还要严重。阿柱表示,虽然现在派出所工作环境比以前好一些了,但是现在的工作业务量也越来越大,管理方面也更加规范化、精细化了。

说起儿子才去时的不适应,阿柱很淡定,“睡不着就数数数字,看看书。”阿柱说,这样的环境能给儿子最好的锻炼。

他们,云南“北极”的守护者

上田下地百姓之事无小事

“丢失几头牛对于繁重的公安工作来说,只是一件小事,我原以为他们顾不上帮我找的,没想到他们派了3名民警帮我上山找牛,他们真是人民的好警察。”尼玛说,去年,他家4头牛走失了,4头牛对于一个普通农户来说不是一个小数字,这是他家含辛茹苦几年饲养的劳动成果。第二天凌晨5点,又累又急绝望之时,想到了派出所民警,抱着一丝希望请求他们的帮助。

教导员品楚立即安排警力前往尼玛家了解情况,全力查找。6点钟,天还未亮,民警就开始上山搜寻,中午时分,他们终于在距离尼玛家7公里处的村道旁将4头牛找到并交还失主。

他们,云南“北极”的守护者
他们,云南“北极”的守护者

警民鱼水情

47岁的农布是甲功村村民,2005年因斧头砍到脚,后来变为股骨头坏死,求医数年也没改善,一度瘫痪在床,既花光了家里积蓄,还欠了数十万元的债。

“2014年以来,每到农忙,民警都会来帮忙,不管是种玉米、青稞、当归,还是收庄稼的时候,亲戚家都在忙自家的时候,民警们都会抽空过来。”农布说,去年在州里领导的关心下,做了手术,因为自己是贫困户,按政策报销费用16万多元,剩下的2万多元多亏上级领导和派出所民警的捐款。他因妻子到外地打工,孩子在奔子栏镇上学,怕他一人晚上孤独,民警还会经常到家里陪他聊天。

他们,云南“北极”的守护者

出行艰难凶险,民警专门用藏语培训,让大家拿到摩托车驾照;让大家戴上头盔。遇到违章,处罚不是目的,民警会诚恳请大家注意安全。

缉枪治爆宣传,车坏了,所长和民警在积雪里待了一夜,扛上宣传资料来到村里,村民们抬来热腾腾的洗脚水是最好的抚慰……

他们,云南“北极”的守护者
他们,云南“北极”的守护者

工作中的民警

就这样,在羊拉的大山里,依然每天都有故事发生。这群坚守的人,用自己的青春经历着如群山一样绵延不绝的大山小事。

他们,云南“北极”的守护者

德钦县公安局局长张国忠说:“每一次到羊拉就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每一次到羊拉就是学习羊拉精神的一次机遇,我敬佩在羊拉生活的群众,也敬佩在羊拉工作的民警和其他国家工作人员,没有奉献精神、没有对党忠诚的信念、心里没有装着人民,每个人都难以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云南画报新媒体中心发布

文/董入榕

图:羊拉派出所、李雨霖

优质内容生产者

他们,云南“北极”的守护者

云南画报新媒体中心

内容合作 广告合作

0871-64113609(上班时间)

153 9854 2169(24小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