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輕卡電動化大潮中,比亞迪T5電動輕卡爲何是最優選擇?

2003年,以電子電池起家的比亞迪,通過收購西安秦川汽車有限責任公司進入汽車業;2008年12月首款量產雙模電動汽車F3DM正式上市,直到2018年1月,比亞迪成為中國最快達成新能源汽車30萬輛產銷規模的車企。

城市輕卡電動化大潮中,比亞迪T5電動輕卡為何是最優選擇?

比亞迪戰略圖

比亞迪的成功可以說是空前的,也可以說是全球電動化浪潮與政策導向造就了今天的比亞迪。在這30萬輛產銷中,我們所熟知的比亞迪產品主要滲透在城市公交、電動出租車以及正在佈局中的比亞迪雲軌列車。

城市輕卡電動化大潮中,比亞迪T5電動輕卡為何是最優選擇?

比亞迪雲軌交通

比亞迪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統中保有量較高,群眾日用而不知,然而我們並未感受到一個新的能源帝國已經崛起,直到我們意識到,比亞迪並不滿足於城市交通單個領域,它還把觸角伸向了城市建設者­——電動泥頭車。2018年5月,國內新能源卡車行業迎來了里程碑式的事件——比亞迪8X4純電動城市泥頭車T10ZT獲得了500輛訂單,時隔一個月後,比亞迪舉行了這款車的批量下線儀式。

城市輕卡電動化大潮中,比亞迪T5電動輕卡為何是最優選擇?

比亞迪泥頭車

目前中國城市電動公共交通的滲透率為30%,許多城市選擇2020年為節點,打造一個全城電動公共交通系統。在如此的政策背景下,城市物流電動化也就迫在眉睫,作為城市配送的動脈主力,電動輕卡應運而生。

城市輕卡電動化大潮中,比亞迪T5電動輕卡為何是最優選擇?

純電動輕卡T5

比亞迪T5,是一款純電動城市物流專用車,分別有4.5噸和7.3噸兩種車型,可滿足不同城市配送需求。就T5A車型,定位商超、門店配送等多用途。T5A車廂容積達到17立方米,貨箱尺寸為5995X2090X3150;整車整備質量為3000Kg,最大滿載質量4495Kg。此外T5A還裝配了凱卓立的電動升降尾板,更加契合了物流園區與門店商超的快速裝卸貨流程。

城市輕卡電動化大潮中,比亞迪T5電動輕卡為何是最優選擇?

裝配凱卓立尾板的T5

公告顯示,T5A可上藍牌,C1駕照即可準駕。可以看出,藍牌C1的屬性不僅降低了城市配送門檻,而且還不在限行時段、限行車型中。對於不少做城配業務的企業或車主來說,藍牌C1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

城市輕卡電動化大潮中,比亞迪T5電動輕卡為何是最優選擇?

T5A驅動形式為6X2,電機最大功率100Kw,最高車速大於100公里;電池採用磷酸鐵鋰電池,電量容量84.4千瓦時,百公里耗電37千瓦時,最大行駛里程約為250公里。

城市輕卡電動化大潮中,比亞迪T5電動輕卡為何是最優選擇?

電池組

多數城配從業者會對電動輕卡工況質疑,這麼一點電量,我開空調怎麼辦、開暖風怎麼辦,按照這樣的電池密度,基本都是開得出去,開不回來。這些擔心無可厚非,但多數人忽律了一個時代背景,就廣東省而言,2018年6月14日發佈的《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發展的意見》,要求珠三角地區2020年前全部實現公交電動化,每年更新或新增的市政、通勤、物流等車輛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車,力爭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佔比達90%以上。

城市輕卡電動化大潮中,比亞迪T5電動輕卡為何是最優選擇?

廣東是新能源先行者,而其它省份也會及時跟上,在如此政策背景下,負責城市中貨物配送的輕卡電動化趨勢不可阻擋,而在一眾電動輕卡的生產製造企業中,比亞迪是少有的掌握著電池、電機、電控、充電基礎設施以及整車技術的企業,作為一隻新能源領域的“獨角獸”,比亞迪有著不容小視的實力。

城市輕卡電動化大潮中,比亞迪T5電動輕卡為何是最優選擇?

T5檔位開關

說完續航里程,我們不妨再來算一算經濟賬。傳統燃油輕卡每日行駛里程約在250公里範圍,電動輕卡理論上也能達到這個里程,而且T5A配置了直流電和交流電兩種充電接口,在卸貨裝貨的時間差中,也可以做到實時補電,以滿足更多續航里程。在說消耗,T5A百公里消耗電量37千瓦時,傳統燃油輕卡消耗燃油14升,按月出勤25天算起,T5A日均消耗約60元,燃油車日均消耗約200元。依次相加,T5A年均消耗約在20000元,燃油車年均消耗約60000元。疊加上政策因素,電動車與燃油車,孰優孰劣,相信你已經有了一個清晰的判斷。

城市輕卡電動化大潮中,比亞迪T5電動輕卡為何是最優選擇?

直流電和交流電充電接口

關於政策,2016年出臺的《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到實現新能源汽車規模應用的計劃。而關於比亞迪,早在2015年,比亞迪就正式發佈新能源汽車“7+4”全市場戰略,願景是作為新能源汽車引領者,比亞迪將把中國道路交通領域所有用油的地方,全部用電解決。

城市輕卡電動化大潮中,比亞迪T5電動輕卡為何是最優選擇?

7+4全市場戰略

圖:部分來自比亞迪

文:劉國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