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公的心事(民间故事)

作为陈家媳妇,我最怕的事儿就是给公公送钱。

老公是留美的法学博士,大名鼎鼎的陈律师;公公是退休的高级工程师,不缺钱花的知识分子。按理说,子女给老人孝敬钱,皆大欢喜。然而,这事儿在我们家却变了味儿。

老公与公公性格相似,內热外冷,不善表达情感。他们在外人面前能说会道、长袖善舞,与家人沟通却不经雕琢、简单粗暴。婆婆去世后,他们更如两只骄傲孤独的公兽,相处时总感别扭。大多数时候,他俩在一起就喝闷酒,喝醉了也默不作声……

这种微妙的关系,要归咎于当年老公出国的学费。听说,公公从一开始就坚决反对老公出国。老公哭泣跪求,最终立下欠条才得到留学第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欠条我偷看过,上面写着:

“陈晓刚出国读书,向父亲大人陈菁华借款六万,五年为限,利息与银行同等。若借款用完之后,陈晓刚仍未获得奖学金,陈菁华可勒令其回国就业……”

可以说,这张欠条颠覆了老公的“三观”。“勒令回国就业”如悬在头顶的利刃,让老公一改懒散的习性,玩命地读书打工,养成了他勤勉认真的品格,由此奠定了事业发展的根基。然而,他却从此对父亲冷淡起来。他知道父亲是为他好,所以努力做“孝子”,隔三差五地花钱送物,报答亲恩。然而他又对父亲怀有莫名的疏离感,一股冷冷的敌意常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比如,我们要买房,公公将积攒多年的积蓄倾囊相送,老公得知后立刻要我退回去。我左右为难,好说歹说,老公才同意换种方式将钱退回。最终,我们在同一个小区里,给公公买了一个小套。当拿出印着他老人家名字的房产证时,公公怔住了。他看着儿子冷漠的脸,嗫嚅着、叹息着。我在一旁连忙打圆场:“晓刚这么做,是为了住得近,您以后有个头痛脑热的,我们也好照顾。”

事后,公公特意去查了房价。得知这个小套的房价与他给我们的钱数几乎同等时,他郁闷极了,一连几个月都不跟我们联系。

说实话,我很理解公公。

二十年前将孩子送出国,对于工薪家庭来说,无疑是“倾家荡产”的投资。公公知道,很多纨绔子弟在国外不学无术,花天酒地,所以他才出此狠招,逼儿子发愤。

公公的目的达到了,却失去了更重要的父子之情。不善言辞的他,从不向人吐露自己的失落与后悔。他一次次将我们孝敬他的钱再添上若干,偷偷给我,并郑重地说:“这是我给孙子出国的学费,你存起来,千万别让晓刚知道。”

我老公则做得更绝。无论老爷子给我们什么,他立刻换算成人民币,用出国旅游、购买保险、馈赠礼物等多种方式还回去。他常在老爷子面前“炫富”,他买了多少教育金,“你孙子将来留学足够了!”老公很喜欢忆苦思甜,常给儿子讲述自己当年在国外过的苦日子。每次他一提旧事,公公就拂袖而去。老公还教育儿子:“男子汉不能占别人家的便宜,要礼尚往来,以多报少。”从老公保存当年欠条一事,我就看出他没走出当年的阴影。不知不觉中,他将父亲归入“别人家”的行列,锱铢必较。

一天,我们母子俩到公公家吃饭,正巧碰上公公的老同事上门拜访。多年的交情让他们无话不谈,公公的那位老同事诉说儿子是“啃老族”:“吃我们的,喝我们的,生了孩子让我们养,把我们当保姆使唤,还认为这一切是理所应当的!这不,最近又要我们给他们换大房子……老陈,还是你教子有方!这年头,像陈大律师这么能干又孝顺的孩子,真是万人中难找一个啊!”

公公嘴上应承着,脸上却露出苦笑。很快,他将话题引到了老同事与儿子媳妇相处的幸福生活上。听到动情之处,公公不经意间说:“至少,‘啃你说明小辈需要你、信任你,说明你这把老骨头还有用啊!”

两个老人笑起来。我看得出那位老人嘴上发牢骚,心里却快乐。而公公呢,貌似事事如意,心中却有说不出的痛。或许,公公意识到了当年让儿子写下欠条有些过分,但他不知道如何弥补。

这两个我最亲近的男人,像绝大多数中国男人一样,即使做错和受伤,也只会“咬碎银牙和血吞”,绝不道歉,更不会承认自己受过伤。

所以,这个世界需要女人。在这两个男人之间,我要像去世前的婆婆一样,扮演水一般柔软滋润的角色。

在老公出差的日子,我更多地让公公接孩子、买菜做饭、辅导功课。时不时的,我刻意地让公公花钱:一起逛超市让他买单,儿子上兴趣班他付费……每次花钱的时候,公公脸上都浮现出扬眉吐气的喜悦。

有一次,我撺掇公公带我们去旅游。我故意装穷说:“好贵啊,真舍不得!”公公一拍胸脯:“贵什么?有我呢。”我对儿子挤挤眼睛:“还好有爷爷在!”在孙子的赞美声中,公公开心极了。在周末的旅行中,公公好像找回了“当家做主”的感觉。他拿行李、抢位子、拍照收拾、安排住宿……我从来没见到公公如此精神焕发,好像年轻了十岁!

老公依旧忙碌。这些年来,他习惯于用职场的成功来遮盖内心的脆弱与伤痛,习惯用“忙”做借口来逃避与父亲间尴尬生疏的关系。我不能戳破,更不能明说,只能寻找时机“潜移默化”地影响他。

张艺谋的电影《归来》上映时,我拉着老公陪我去情侣包厢看电影。黑暗中,他落泪了。包厢里只有我们两个人,他不用伪装和掩饰,肆无忌惮地宣泄着自己的情感。在电影带来的心灵震撼中,我感到他像一只箭猪,逐渐收起了全副武装的尖刺,露出柔软而真实的内心。

电影散场后,我们步行回家。老公一边走一边追念婆婆。他讲到年少时母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呵护和竭尽全力的付出,谈到海外留学的艰苦,以及自己对往事的不能释怀。我抓着他的手,默默祈祷他能够领悟到人生的短暂、亲情的无价。

当他讲完之后,我恰到好处地提了一句:“其实,咱爸心里也蛮痛,他一直很后悔当初让你写欠条。”

老公沉默着,没有像从前一样避开这个话题。于是,我将公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一点点讲给他听。我告诉他公公多么羡慕同事儿女的“啃老”,所以他一次次给我们钱,希望缓和关系,我们却将钱退回,如同往老人家伤口上撒盐……

最后,我将公公最近的体检结果告诉老公:“医生说,咱爸已有帕金森综合征的症状。过不了多久,他会记不住新的事情,只活在记忆里……趁着现在,咱们也‘啃啃老吧。让爸知道,他仍被我们需要,对我们仍很重要。”

老公始终没说话,他紧握着我的手,边走边思索。这夜,老公辗转难眠。半夜时,我听到他起床,进了书房……

第二天,我在书房的垃圾桶里看到了被撕成碎纸的“欠条”——我好高兴啊!这张多年来一直被老公当作“耻辱记号”和“励志神器”的欠条,寿终正寝了!

几天后,老公出差。公公却在凌晨一点敲开我家的门!他像个孩子一样高兴地大叫:“快把卡号告诉我,晓刚发短信……”

拿过公公的手机,我看到一条短信:

“爸:最近我手头有点紧,能借点吗?”

我的心怦怦跳动着,泪水险些夺眶而出。显然,老公在忙碌了一天之后,发了这条短信。公公一收到短信,就打车直奔我家。

我从来没有看到公公这么开心,面庞簇拥成一朵菊花,皱纹里写满了骄傲:“我就知道你们需要我帮忙,傻孩子,缺钱当然要找我!我不帮你们谁帮你们?我那么多退休工资,不给你们花还能给谁……”公公絮叨个没完,我好劝一通,他才在客房睡下。第二天早晨,送走儿子之后,他拉着我去银行转账。

银行还没开门,一群抢购理财产品的老头老太已经在门口排队。闲聊起来,公公容光焕发地告诉人家,他是来给儿子转账的。老人们发出一通啧啧声,开始抱怨起儿女们“啃老”。公公一边听,一边点头,他也加入了讨论:

“甜蜜的负担,你说是不是?谁叫我们能挣会省呢?钱不给儿孙花,难道还带进棺材不成……”

公公的话,引来老人们的声声附和。看到这一幕,我心里感到踏实和温暖。或许,这就是中国老人的心声——“孩子,不要啃我。不要不啃我。算了,还是再啃我一次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