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再起時》:改革沒有浪漫曲,40年中國故事盡收眼底

今年恰逢改革開放40週年,獻禮劇《風再起時》尤值得一提。它是第一部從“經濟”視角,全景式描摹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經濟發展的作品。

該劇講述了1985年“百萬大裁軍”宣佈後,方邦彥、何有鄰、康寧三人從部隊轉業,走上企業、政府的工作崗位,見證了價格闖關、南方談話、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價格並軌、外貿體制改革匯率並軌、亞洲金融危機、中國加入WTO、“一帶一路”建設、十九大等重要歷史節點。

他們的命運,被這些改革浪潮書寫,他們的激流勇進,亦助力了改革開放的進程。

《風再起時》:改革沒有浪漫曲,40年中國故事盡收眼底

浙江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來穎傑(中)探班《風再起時》

作為一部入選首批2018-2022國家廣電總局百部重點劇目的作品,可以說,《風再起時》從啟動之初就帶有主旋律色彩。

近日,影視獨舌採訪了《風再起時》出品人許輝。採訪結束後,許輝的一句話,仍舊不斷在筆者腦海迴響: “如果只把它當成一部主旋律作品,那就太小看它了。”

《風再起時》:改革沒有浪漫曲,40年中國故事盡收眼底

許輝

經歷,是最值得書寫的故事

許輝表示:“因為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我就去做這麼一個項目?其實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在許輝看來,創作《風再起時》來自兩個動力。

首先是情懷與激情。

“年輕一輩可能對改革開放體會不深,而我們經歷過整個過程。一些事,今天想起來還歷歷在目”。

再者,是許輝當時看了一個日本電視劇,講述戰後的日本在1955年到1965年,用十年時間,實現了經濟騰飛。

“日本投降後,十年的發展,就變成了一個強國,這件事對我觸動挺大。而我們改革開放四十年,比他們要複雜得多,我們渴望讓觀眾瞭解,改革開放真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很偉大的一件事”。

《風再起時》:改革沒有浪漫曲,40年中國故事盡收眼底

萌生想法後,許輝趕緊付諸行動。

先提出創作想法,再與團隊進行一番討論,“大家會考慮這種題材做出來會怎麼樣,賣不賣得出去。然後都覺得這個題材不僅是主旋律,它是有一個真正的故事內核的,是符合戲劇原理的。基於這點,我們決定把想法落實成劇本。”

在許輝看來,創作伊始,有一個問題首先得思考和解決。“最重要的是確定切入點,這個故事我們要講什麼…最後,我們決定從經濟視角切入,著眼於改革開放的發展,跟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聯繫。”

真實是前提,更是魅力

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創作團隊用整整一年時間,對《風再起時》進行劇本研發,以及劇本修改。該劇於2018年4月開機,預計8月殺青。

僅僅4個月的拍攝期,對於跨度四十年的故事,春夏秋冬的置景工作,得花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尤其是還原不同年代的場景造型,更是困難重重。畢竟,城市日新月異,很多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場景,都很難找到了。

《風再起時》:改革沒有浪漫曲,40年中國故事盡收眼底

“去年11月,我們花了大量精力找這些景,陸陸續續有一些場景要補充完善,找不到的景就重新搭建”。

“我們一部劇,其服化道的工作量,拍別的戲,可能可以拍兩三部了”。

這種創作環境,對演員也是挑戰。有時,一天就得變化幾個故事時空,演員一天要化四五次妝。

“一天到晚都在卸妝、化妝,對演員是一件很辛苦很折磨人的事,但為了儘可能真實還原歷史,演員們都非常敬業,迎難而上。”

所幸,辛苦的工作換來的,是劇組演員們對《風再起時》的熱情與認同。

“我們私下經常與丁勇岱老師討論劇本、人物,他覺得我們這部劇,不管是劇情也好,人物也好,都做得很紮實。這是他熟悉的改革開放。於是,他自己表演起來,也就得心應手了。”

《風再起時》:改革沒有浪漫曲,40年中國故事盡收眼底

在演員陣容上,該劇最終敲定了陸毅、袁泉、朱雨辰、徐洪浩、韓童生、丁勇岱、張晨光、吳剛等實力派演員。而選擇他們,純粹是由於這些演員有豐富的閱歷,經歷過改革開放,並且對改革開放有沉澱,有思考。

“我們需要演員對改革開放40年有真實的感受,那樣才能真實還原,不用刻意表演,那樣演繹出來的人物,才可信,才接地氣。”

談到《風再起時》為何能夠入選2018-2022廣電總局百部重點劇目時,許輝表示,“是因為真實吧”。

而為了“真實”兩個字,主創們下了很大工夫。

“《風再起時》跟其他劇的不同之處在於,我們的劇情不能憑空而來,比如國企改革、價格闖關、加入WTO等歷史節點,我們故事的發展要融合進這些事件中,吻合歷史…在案頭工作、資料蒐集上,我們花了很多精力。”

《風再起時》:改革沒有浪漫曲,40年中國故事盡收眼底

當然,除了要遵循歷史和真實,還要兼顧故事的戲劇性。

“如果要原原本本還原歷史,拍紀錄片就好了”。在許輝看來,儘管掌握著詳實的資料,但是,對歷史資料有取有舍,是不可避免的,這也是主創們重點要考慮的地方。

“如果故事講不好,觀眾不願意看,那麼就沒意義了。說到底,我們做這個劇,跟今天社會要有勾連,跟今天的觀眾要有交流。”

中年人拍,年輕人看

在許輝看來,《風再起時》的藝術魅力,來自它的現實價值。

“比如今天出國,外國人不會再瞧不起中國人了,然而現在的年輕觀眾可能不知道,中國這樣的強大,是怎麼來的。其實,改革開放的成果真的來之不易,他們的父輩通過40年的努力,才創下了這片天地,當下年輕人要更珍惜、傳承,將改革進行到底。”

此外,該劇的創作,還融入了301調查、337調查這些最新事件(301調查和337調查,指美國可以對它認為是“不公平”貿易的國家進行調查,並相應採取報復措施的條款。近年來,中國成為美國以上調查的重點對象)。

“知識產權、反傾銷,這些規則都是別人制定的,但是現在通過我們的努力,我們要在國際上,爭取話語權。這些情節相當燃,是可以提高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的。”

《風再起時》:改革沒有浪漫曲,40年中國故事盡收眼底

一部好的作品,自然要跟今天的世相人心有勾連、有交流。

社交媒體時代,人們活在碎片資訊中,對“一帶一路”的瞭解,多半是來自新聞。《風再起時》不僅講40年前的故事,也講現在的故事。

經過詳盡的查閱和調研,“一帶一路”的故事被融入了該劇中,通過通俗易懂的故事,讓更多的中國人真正瞭解“一帶一路”,理解當下的中國。

“我國的跨國型企業,在海外市場遭遇一些關於知識產權、反傾銷的問題,其實我們建設一帶一路,是讓我們的市場、技術、資源,跟全世界人民一起共享。”

《風再起時》不僅是一部主旋律作品

“如果只把它看成是一部主旋律,那就太小看它了”。在當下的電視劇市場環境中,出品人許輝能說出這句話,不是沒有信心的。

許輝坦言,該劇在劇本研討階段,曾開過一個劇本研討會。與會專家、學者表示,目前的電視劇領域,改革開放的作品不少,但基本都是從一個側面,比如金融體制改革或農村體制改革,以改革開放的經濟視角切入,從宏觀上講述整個國家面貌變化的作品,該劇是第一部。

不僅如此,該劇也符合戲劇結構和邏輯,有強烈戲劇衝突。當然,不是那種你死我活的,友敵之間的對抗,是觀念的對抗。而301調查、337調查、一帶一路等時代熱點資訊的加持,更能讓該劇彰顯戲劇衝突的當代性。

那時候的人們,不像現在對改革開放有一致的認識,有人覺得改革開放是倒退的,有人覺得改革開放是前進的。

“不是說他是好人,他是壞人,而是他們的思想觀念有著強烈對立和衝突。如果把這個亮點抓住了,會非常好看。”

《風再起時》:改革沒有浪漫曲,40年中國故事盡收眼底

一部好作品,既要有好故事,也要有深入人心的人物。

“觀眾記住了主人公,而不僅僅是記住某個情節的話,就算成功了。”

《風再起時》在人物塑造上,也致力於擺脫傳統主旋律作品中“高大上”的人物刻畫套路。

“方邦彥是一個軍人,他有好的一面,也有自身的缺陷,比如有些武斷和主觀,而且他忽略了對妻子、女兒的照顧,對她們有虧欠。這樣的主人公,才是完整的、多元的、可信的。”

大格局、大視野的影視作品,往往最怕有“大”的描寫,卻缺乏“小”的刻畫。在許輝看來,《風再起時》是國家時代視角展開的宏大敘事,但也“夠落地,夠接地氣”。

“老百姓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價格,這對老百姓來說是最帶感的。價格體現在整個劇情中。這會讓老百姓看故事時,想到自己的生活,家人的生活。”

《風再起時》不僅有歷史的波瀾壯闊,有改革的風起雲湧,還有情感的激盪,人心的綻放。它遠不止是一部主旋律作品。

【文/阿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