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直連」正式啓動,私有化部署逐漸成爲移動支付行業主流選擇

6月30日這一天,支付行業被"斷直連"賦予了特殊的意義。2018年,支付行業監管重磅不斷,兩項"斷直連"規定可謂是對第三方支付市場的兩面夾擊。

一是"4月1日"針對條形碼支付業務,主攻線下場景,要求支付機構遷移的是條碼支付業務;二是"6月30日"面向涉及銀行賬戶的線上支付業務,要求支付機構遷移的是涉及銀行賬戶的網絡支付業務,而且還規定了具體的清算承接平臺網聯。由此可見,央行對第三方支付清算市場監管的決心十分堅定。

“斷直連”正式啟動,私有化部署逐漸成為移動支付行業主流選擇

"斷直連"究竟斷了誰的直連?

過去各家支付機構各自搭建跟銀行的直連體系,互不兼容、各幹一攤,消費者通過第三方支付機構轉賬和付款時,央行和商業銀行無法掌握具體的交易信息、資金流向,對其中隱匿的風險難以把控,大小不一的支付機構風控水平參差不齊,一旦出現風險,可能傳導至銀行體系,影響金融穩定,網聯應運而生。

“斷直連”正式啟動,私有化部署逐漸成為移動支付行業主流選擇

現在這些第三方支付公司,不再主要和銀行直接交易,每一筆交易的中途必須通過"網聯支付平臺"處理,讓網聯留存交易記錄,進行監管。隨著監管政策的不斷落地,這一模式走到了盡頭,各方面一直在制定更詳細的方案。"斷直連"式監管也是勢在必行。

所謂"斷直連",其意是在此前第三方支付和銀行直接連通結算的過程中加入一個具有合法資質的清算中樞,以改變目前第三方支付巨頭"自行清算"的歷史問題。

銀行直連的低費率將不復存在,斷掉銀行直連後,用戶規模亦不再成為增加銀行直連數量的砝碼,改變了大小支付平臺不同"玩法"的現狀,從制度上挖倒頭部第三方支付的壁壘。新規讓第三方支付在上游的競爭迴歸公平,支付場景會成為第三方支付發展的首要因素。

“斷直連”正式啟動,私有化部署逐漸成為移動支付行業主流選擇

強監管下移動支付"向陽而生"

對於整個支付行業來說,十多年的發展既經歷了監管缺乏的"自由"時代,也經歷了引領全球移動支付水平的輝煌時期。如今強監管已至,"自由"不再,有束縛,卻也是一種規範,市場上違規的"二清"公司生存空間也會越來越小,移動支付市場正在變得更加公平、透明。

數據顯示,2017年移動支付業務共發生375.52億筆,金額202.93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6.06%和28.80%,未來依然存在較大增長空間。在過去的幾年裡,阿里與騰訊線上消費格局逐漸趨於穩定,線下支付場景自然成為兩大巨頭新的必爭之地。

不過,這不僅是支付場景之爭,也是用戶消費數據之爭,只有更豐富的線下支付場景、更多元的支付營銷活動,消費者才更願意從線上走到線下。阿里和騰訊兩大巨頭從2015年以來不斷增加投入、加大補貼政策,並對市場完全開放生態。

目前移動支付市場上魚龍混雜,部分主導加盟代理模式的移動支付公司,違規招收多級代理,像創匠科技這樣紮根技術,專注為服務商等企業級客戶提供技術與運營支持、讓服務商等客戶真正擁有自己的移動支付系統和數據、直面官方的技術性企業已為數不多。

拒絕承擔移動支付代理加盟風險,私有化部署正在成為主流

"代理、加盟"的商業模式存在明顯弊端,如系統和數據屬於"總代",還需向"總代"繳納一筆不菲的"代理費"和後期高昂的"服務費",本質其實是為他人做嫁衣,並不適合真正想開創自己事業的創業者,屬於自己的商戶資源,實際上累積在了別人的平臺上面,還給別人繳納代理費。

做企業的核心,就是要形成自己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創匠科技提供的私有化部署服務,就能完全滿足這類需求。擁有自己獨立的支付系統,就如同企業築造了自己企業的"高牆",企業只有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與核心數據,才能不會"受制於人",從而得到更遠的發展。

截至目前創匠已累計為超過1000家企業級客戶提供移動支付技術服務,為客戶進行私有化部署,是廣大客戶放心的"技術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