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爲何拒絕當官?真實的女狀元有怎樣的結局?

接下來,便是對木蘭長長的戰爭生涯的描寫了,但是,奇怪的是,這首作品卻並沒有將大量的筆墨都花在描寫花木蘭的英勇無敵上,對於戰爭的描寫,只用了短短的幾句話,就匆匆帶過:“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或許,詳略得當,這正是這首詩歌的巧妙之處,對於木蘭在這麼長時間中是怎樣建功立業的,她又經歷了多少九死一生的場面,都沒有仔細描寫,而是一筆帶過,給讀者留下了無窮的想象。冰山之所以雄偉,是因為它有八分之七都在水面之下,這首詩歌也是這樣,在關鍵的地方留白,讓讀者盡情想象,這八分之七的內容該是如何慘烈。

我們可以想到,當胡笳悲鳴,戰鼓擂響的時候,荒漠之上,衰草枯樹已經落滿風霜,“鐵馬冰河入夢來”,對於木蘭來說,這絕對不是夢,而是真實的戰事。“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這樣的場景,一個整天只是在織布機旁紡織的女孩子,又何嘗見識過呢。或許,她還是第一次飲葡萄美酒吧,只是,那血紅如滴的醇酒還沒有入喉,琵琶聲已經響起,“欲飲琵琶馬上催”,又到了該去征戰的時候了啊。

花木蘭為何拒絕當官?真實的女狀元有怎樣的結局?

他們的敵人究竟是誰,是驍勇善戰的“燕山胡騎”,或許,那時候正是“匈奴草黃馬正肥”的時候,木蘭,一介女流,卻不能露出半點怯意,她要像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樣行軍,殺敵。北方的風雪凌人,“風頭如刀面如割”,但是,她卻並不畏懼,她的寶劍揮起,那鋒銳的劍鋒上帶著勇氣;她的鐵戈刺下,那濺起的鮮血,噴在她的臉上,她卻並不躲閃。是誰在深夜挑燈看劍,是誰在大帳談兵論戰,是她,木蘭,木蘭花還在枝頭開放,簪花佩飾卻早就被她擱在了箱底。

歷史將永遠銘記那些歲月,千年來,億萬人都曾經回首張望那些歲月中發生的故事。在這麼多年的時間中,花木蘭,一個原本平凡的織布女子,竟然做到了連男子都做不到的事情。“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多少人沒有挺過來,可是,花木蘭作為一介女流竟然做到了。

《木蘭辭》在介紹了花木蘭從軍前和從軍期間的故事後,又花費了大量的筆墨介紹了花木蘭凱旋迴朝和榮歸故里的情節。這些內容,在整首詩歌中佔的比重相當大,可以說,是《木蘭辭》描寫的重中之重。

從“歸來見天子”到“送兒還故鄉”這一段,表現了花木蘭面見天子,並堅持拒絕天子的賞賜,願意迴歸故鄉的情節。按理來說,木蘭建立了這麼大的功勳,理當受到豐厚的獎賞才對,但是,木蘭卻拒絕了,細細想來,詩歌這樣安排,是極其巧妙的。

花木蘭為何拒絕當官?真實的女狀元有怎樣的結局?

木蘭選擇從軍,實在是無奈之舉,她並不是想要謀得一官半職,當初選擇從軍,純粹只是為了幫助父親解困,這是其一。木蘭雖然離開家鄉的時候十分決絕,但是,她卻依然依戀著自己的家鄉和爹孃,所以,她自然不想繼續耽擱,早日重回故鄉,再見爹孃,是她的夙願,這是其二。其三,天子恐怕還不知道木蘭是女子之身,木蘭不便言明,恐有欺君之罪,所以,只能選擇繼續保守這個秘密,回到故鄉。

當然,木蘭所處的地方是北朝,比不得南朝,北朝民風淳樸,彪悍豪放,女子豪邁尚武之人不在少數,比如,北魏時期就有一名驍勇善戰的女子,叫做李波小妹,當時,還流傳著一首《李波小妹歌》,讚揚她的英勇。“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疊霜,婦女尚如此,男兒安可逢?”

由此可見,能征善戰的女子,並不只有花木蘭一個,不過,征戰是一回事,接受天子的封賞,擔任“尚書郎”之職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在古代,女扮男裝是一件很反常的事情,“男治乎外,女治乎內”是一條基本戒律,即使是在北朝,也不例外,牝雞司晨這樣的事情,是不被允許的。

據說,在北魏時代,有這樣的一條規定,北魏仿照漢武帝“留犢去母”的故事,規定“子為儲君,母當賜死”,恐怕就是為了避免母憑子貴之後,母后或外戚會因此而專權,這導致了當時很多的嬪妃都不願意生男孩。由此可見,在封建社會,即使是在較開放的北朝,女子如果想從政,也依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在這種前提下,木蘭這樣的聰明女子,與其等待天子發現這個秘密,她寧可還是自己離開了。

其實,像花木蘭這樣有經天緯地之能,氣吞千古的女性,古往今來還有很多,比如五代時期蜀國的女狀元黃崇嘏就是其中之一。黃崇嘏的父親曾經在蜀中擔任使君,因此,黃崇嘏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非常善於詩文。十幾歲後,她父母雙亡,家境貧寒,常常女扮男裝,四處遊歷,有一年,被人誣陷為縱火之人,她寫詩向當時的知州周庠辯冤,得到了知州大人的賞識,在獲釋後,經周庠推舉,黃崇嘏代理司戶參軍一職。

花木蘭為何拒絕當官?真實的女狀元有怎樣的結局?

由於她機智聰明,深得周庠賞識,想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黃崇嘏為妻。黃崇嘏見實在是隱瞞不下去了,便只能修書一封,表明身份,主動請辭。民間傳說她曾經代兄考中狀元,所以美贊其為“女狀元”,黃梅戲有一出叫做《女駙馬》的戲,就是以其作為原型。

不管是花木蘭還是黃崇嘏,最後都必須選擇退出政界,那是當時的時局所限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