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为什么叫“山西”,简称为什么叫“晋”?

三四七笑生

曹操乘官渡之胜,连续进击袁绍,乘机收回北地,行军来到太行山脉,看到山高险峻,遂写了一首《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险要可见一斑。


古太行山有八条咽喉通道,贯通山西河南河北,称太行八陉,韩信伐齐井陉之战的井陉就是其中一条,八陉是重要军事关隘,易守难攻。山西得名,就是因为在太行山西边的缘故。


山西,古为并州地,也称河东,西隔黄河与陕西相望,北倚长城与内蒙古毗连,南与河南接壤。地理上东有太行山,西、南有吕梁山和黄河,北有长城,出则一马平川势如劈竹,入则关门闭户四面险隘,真正表里山河。(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周成王桐叶封弟,把唐叔虞封在山西地,当时叫“唐”,因境内有晋水流过(一说晋献嘉禾),叔虞的儿子燮父便把国号改为晋。春秋时期,山西大部分为晋国所有,便以晋代指山西地。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称为“三晋”。


由于地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分水岭,无论春秋还是战国,晋地都是兵强马壮,耀武天下,李渊太原起兵建唐后,封太原为“北都”“北京”。五代的后唐后汉都是在此地兴起,北汉也据此地与后周北宋对垒二十多年。


南方鹏

山西,因为在太行山之西,所以叫“山西”。

在春秋时期,山西属于晋国地,故简称晋。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分晋国,故又别称“三晋”。

山西的地理位置很有特色。东以太行山与河北为邻,西隔黄河陕西相望,北倚长城内蒙古毗连,南与河南接壤。被柳宗元称为“表里山河”。

在山西这块土地上,出过很多牛掰哄哄的人和事。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1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多达3000多年。所以,这里是“华夏文明摇篮”。

唐太宗李世民曾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认为是“龙兴”之地,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

”、“北京”。

山西的美景也是数不胜数,云冈石窟、五台山、绵山、平遥古城、晋祠博物馆等等,每天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游者。


太原晚报

春秋时期,山西大部分为晋国领地,故山西简称为“晋”,战国初韩、赵、魏三分晋,山西又有“三晋”之称。 唐、晋、三晋及其它 相传太原是古唐国封地,山西简称晋,三晋是山西、太原的美称。本文将就唐、晋、三晋的联系说一段有关太原的历史。 一、关于唐。唐在汉字中本义大言,引申为广大的意思。《论衡·正说》注为“唐之为言荡荡也”。扬雄《甘泉赋》有“平原唐其坛曼兮”句。然而,在中国,在世界一说到唐,人们总要想到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大帝国唐朝。公元 617年,由于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穷奢极欲,征集百姓,大兴土木,民不聊生,农民大起义已发展到如火如茶的境地,太原留守李渊及其子“太原公子”李世民乘机起兵,攻人长安。次年,隋朝灭亡,李渊在关中称帝,国号曰唐,建都长安。唐代前期,经“贞观之治”,国势极为强盛,北部疆域在7世纪后叶,北界曾包括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西北达到里海,东北达到日本海。唐王朝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横跨亚欧的大帝国,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李渊父子,夺取天下后何以将国号定为唐呢?还得从山西太原谈起。 相传,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前,中国处于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黄帝是古代各族的共同祖先,山西一带是部落首领尧的领地。尧为陶唐氏,名放勋,建都于平阳(即今山西临汾,现有尧庙),史称唐尧。帝尧苗裔刘累受封于唐国,是我国历史资历很早的古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到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殷之后,又平灭了反叛的刘累后代的唐国。周武王死后,其子诵继位,为周成王。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叔虞受封的唐,实际上接受了刘累子孙所留的一切,其领地为山西的汾水、浍水流域。至于故唐城究竟在何地,有二种说法:一说在翼城县西20里;一说在并州晋阳县北 2里。这里不作考究。但令人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后者,可能是人们从现实的存在看到,唐改晋后,后人确实在故唐城一带修筑晋阳城并为唐叔虞在晋阳修建了词堂吧。我的看法是,二说都有可能,比较客观地说,可能是尧唐建都在临汾,刘累的后裔在翼城一带建了唐城,叔虞封唐之后又在晋阳建立了唐城。不管怎么说,山西太原是古唐国的封地。 李渊隋时为太原留守,世袭唐国公。李渊、李世民父子夺取天下之后,由于太原是他们起事兴邦之地,又是古唐国的故地,且唐字本身,在汉语中是个吉字,有大而广的意思。因此,取国号曰唐。由于大唐帝王在极盛时期,疆域广大,国力强盛,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较大,至今英美等国仍把中华侨民称为唐人,把华侨居住集中区叫作“唐人街”,把中国服装称作“唐装”。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却不知道大唐的唐字追根寻祖还是来自山西太原呢! 二、关于晋。西周时期的晋,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及其子燮父改唐为晋,到公元前 222年,赵代王喜被秦兵攻破,赵国彻底灭亡,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近 800 年。这里说的晋,包括晋及三晋,下面先说晋。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封爵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从晋国世系计算,晋作为侯国经历了17世,作为公国经历了20世,公侯合计共37世 634年,加上自赵魏韩三家分晋成为三个侯国,至秦灭赵统一中国的 154年,合计为 788年。由此可见,晋国作为先秦时期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晋国时代及赵魏韩分晋以后,其领域包括代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程度最古老、最文明的主要区域。从已发现的古文化遗址看,山西芮城西王村文化、夏县东下冯文化、襄汾陶寺文化、河南的郑州裴里岗文化、安阳后岗、大司空文化、渑池仰韶文化、三门峡市庙底沟文化、河北武县磁山文化,这些夏、商、周文化代表区,都在当时的晋国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当时晋国,包括了现在山西的大部分和河北、河南的一部分。晋国的主要领地在山西,所以山西简称为晋,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至于当初燮父为何改唐为晋,有两种说法,一是因境内有晋水,故称晋;一说是取晋本义与进同是前进的意思,究竟取自何义,也已无可考,但山西称晋是公认无疑的。 这里还需说明一点,晋国的地位原袭于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姬诵封其弟叔虞的唐,燮父改唐为晋以后,唐晋就不分了。唐叔虞是唐的领主,也是晋的始祖。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中称“晋,唐叔虞者”也正是这个意思。在周王朝时代晋原是一个侯国,即二等诸侯国。约在公元前 680年,晋武侯灭缗侯即位以后,自称为曲沃武公,私自提高了规格。为取得中央的承认,武公采用了不正当的手段,他把晋的全部珍宝、金玉、青铜器物送给了贪财爱宝的周天子。周天子受了曲沃武公的贿赂,封曲沃武公为晋武公,于是侯晋升格为公国,跃身诸侯列强。对于晋武公以行贿手段取得升为公爵的丑行,司马迁在《晋世家》中无保留地予以记载,在历史上留下千古骂名。但晋武公使晋成为公国后,仅在位二年,并未能有什么作为。之后,献公宠骊姬,而晋祸乱源;惠公以怨报德使秦晋关系恶化,晋国祸乱不断,国力衰危。公元前 645年,在外流亡19年的晋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国即位,史称晋文公。由于晋文公饱经流浪之苦,即位以后对内实行施惠百姓、开禁薄赋、奖励农耕、赈济贫困、减轻关税、鼓励通商、宣扬法教、淳朴民俗;对外秦晋交好,多代联姻,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使晋国达到民富国强,实现了晋国的中兴和霸业。公元前 572年,晋悼公即位后,晋国国势日趋衰微。 三、关于“三晋”。公元前 458年,晋哀公即位不久,晋国六卿(智、赵、魏、韩、范、中行)之一的智伯掌握晋国的实权,他伙同韩氏、魏氏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邑地。接着智伯又联合韩、魏围攻赵国都城晋阳,兵将水灌,企图一举灭赵。赵襄子以“唇亡则齿寒”的道理,派人秘密说服韩、魏,三家联合起来反对智伯,大败智军于晋阳,杀死智伯。公元前 453年,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的领地。公元前 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晋烈公十七年),赵、魏、韩受封为诸侯。由于赵、魏、韩都孕育于晋国,“三国分晋”后,虽然晋国宣告灭亡,新兴的赵、魏、韩济身诸侯之列活动于中华舞台;但晋作为公国,其烈公、孝公、静公在狭小的天地中还有名无实地存在了28年。 晋,三晋是秦统一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悠久文明古国。所谓三晋,就是三家分晋,晋分为三家的意思。三家分晋在中国历史上是战国时代的开始(公元前 403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将三家分晋作为开端,并提到三晋这个述语。三晋,实际上也是后世对这一段历史的统称。我想,正如后人称东汉末年的蜀、魏、吴为三国一样,是泛指这一段历史的。三晋既代表称霸春秋的晋国,又包括跻身战国七雄的赵、魏、韩。人们历经二千数百年至今仍然怀念三晋,赞美三晋,把山西统称为三晋,说明三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比晋更广泛地体现了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发源地之一的内涵;说明三晋文化实现了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对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做出的历史贡献;说明三晋大地地理优越,资源丰富,人才荟萃,是祖国的一块风水宝地。 有着30个世纪悠久历史、古老文化孕育的三晋儿女一定会在跨越新世纪光辉时代,在三晋大地奏出更加辉煌的凯歌!


看不见深海的蓝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山西悠久的历史,回答这个问题要追溯到几百年前。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山西位于太行山西边,黄河以东,所以得名山西。山西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而山西的命名也是一波三折的,也曾有过其他的叫法。山西在唐朝的时候大部分属河东道;到了宋朝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是山西得名的开始;明朝设置山西省,后来又被改为山西布政使司;最后到了清朝又改回了山西省,山西省一直沿用至今。至于为什么简称为晋,那历史又得往上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时期,山西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所以山西又被称为“三晋”之地。还有人说晋的古字,从形状上看,上面是个麦穗,下面是太阳的形状;还有一种说法是,上面是箭,下面是箭囊的形状.前一种说法是太阳升起的意思,象征着蒸蒸向上之意.。后一种说法是把箭放入囊中,有休战生养生息的意思,象征着对和平的向往。所以“晋”这个字寓意都非常吉祥。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简称叫“晋”的原因吧。

山西全省总面积156579平方公里,现辖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晋城等11个地级市,共 85个县,11个县级市,23个市辖区。省会太原,山西历史文化悠久,历史底蕴深厚,是您旅游居住的首选之地。


太原看点

山西山西,顾名思义山的西边;据资料记载,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又称“三晋”,古称河东。山西东依太行,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有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山西是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到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

传说女娲补天的神话就发生在山西,中华民族的始祖皇帝、炎帝都曾经把山西作为主要活动地区。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在旧石器时代山西已经有人类繁衍生息。尧舜禹都曾经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建立在晋南。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地区。周代晋国是由山西境内崛起。晋文公曾为春秋五霸之一。秦、汉、魏、晋时期,山西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这段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周代晋国是在山西崛起的,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所以简称“晋”就理所因当了。

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先生山西人,曾经写过一篇叫《晋问》的文章,以问答的方式,把家乡山西的地理和资源说了一番。

《晋问》开篇就说:“晋之山河,表里而险固” 翻译成白话就是,山西大地,里里外外都是大山大河,地势险要、固若金汤。大山和大河,把山西版图围起来,基本沿着省界纵横分布。北为横向山脉:

管涔山脉,西起陕西、内蒙、山西交界处,东至大同以北;东为纵向山脉:太行山脉,北起桑干河畔,至山西东南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三省交汇处;西为大河。大山并行:黄河在内蒙古托克县来了直角转弯,进入山西偏关县,一直向南而流,与吕梁山脉并行,形成晋陕大峡谷。


大同那点儿事

咱们首先来说山西为什么叫山西,再来说明山西为什么简称"晋",最后说一下山西的其它称谓。

1、山西由于在太行山以西,故称山西。

山西之所以称为山西,很有可能还跟愚公移山这个传说有关,最早的纪录是在春秋时期的文献中,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愚公所挖的山就是太行、王屋二山,原来在古冀州(今河北、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辽宁辽河以西)南部,黄河北边。

这两座大山正好挡着了九十岁老头儿——愚公的道儿,于是老头儿召集一家子人挖山通道,世代相承,吓着了山神,于是天帝派天神把山给搬走了,愚公就再也不发愁没路走了。

因为太行山被天神挪到了朔方,刚好儿在现在的山西省东边,成为拱卫山西的屏障,所以把太行山以西的地方叫山西,是不是很具有神话色彩呢?

2、至于山西为什么简称"晋"?这是因为在西周时期,晋国被封于此。

"桐叶封弟"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说过,西周初立,武王伐纣后不久就死了,儿子成王幼年即位。某日,成王与弟弟叔虞玩耍,削了一片桐叶做成珪的样子给他,说:"这玩意就封赏给你了。"

史官认为天子无戏言,因此成王只好把唐这个地方封给了叔虞,唐这个地方在黄河、汾水之东,方圆百里。叔虞的儿子叫燮,改国名为晋,于是晋国从此产生。

后来,到了东周春秋时期,晋国经过一系到的宫斗,王权更替,晋武公掌得大权,晋武公死后,传位于其子晋惠公。晋惠公在位期间,开疆拓土,假虞灭虢,就是他在位时的杰作。

晋惠公也是晋文公重耳的老爸。晋文公重耳即位后,开始成就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因此山西在后世简称晋。

3、其实山西在古代还有其它称谓。

春秋末期,晋国发生内乱,被韩、赵、魏三家大夫所瓜分,标志着战国时代来临。但三国源于一体,是为三家分晋,所以山西又称三晋,其中韩的祖先就是晋国王室分支。

在地理上,由于黄河大致呈"几"字形,山西在黄河的"几"竖弯勾的竖以东,所以山西在古时又称河东。山西又处于太行山、黄河之间,以一山一河为屏障,地势易守难攻,所以又有"表里山河"之说。

现在大家明白山西为什么叫“山西”,简称为什么叫“晋"了吧!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有书共读


山西因地处太行山以西而称为山西,而简称晋则要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春秋时期,那时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是持续称霸最久的霸主,晋国作为当时的中原霸主,挡住了秦国东扩的企图,抑制了楚国问鼎中原的野心,晋国极盛时期的疆域,大约包括今山西中南部、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和陕西东部,设置有50余县,其中山西境内有10余县。

晋国是郡县制的起源地,后来秦将这种制度推广向全国。韩、赵、魏三家分晋成为春秋战国分水岭的标志性事件,晋国成为战国七雄中三大雄主的前身。



商朝时,山西南部在其“邦畿千里”之内,其余地方则散布着十几个方国部落。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


唐高祖李渊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高祖认为是“龙兴”之地,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

山西省地处中国黄河

中游,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带,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西、南以滔滔黄河为堑,北抵绵绵长城脚下。因外山而内河,故有“表里山河”的美称。



山西之所以称山西可能比山东称为山东理由更充足,山东与太行山中间相隔河北有广阔的华北平原,而山西更贴近"山川形致"的区域划分原则,东太行西吕梁,与陕西又有黄河阻隔(古称河东之地)。



作为省份简称的选项,除晋外还可以"唐",在父系氏族社会山西一带是部落首领尧的领地。尧为陶唐氏,名放勋,建都于平阳(即今山西临汾,现有尧庙),史称唐尧。帝尧苗裔刘累受封于唐国,是我国历史资历很早的古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到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殷之后,又平灭了反叛的刘累后代的唐国。周武王死后,其子诵继位,为周成王。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叔虞受封的唐,实际上接受了刘累子孙所留的一切,其领地为山西的汾水、浍水流域,叔虞封唐之后又在晋阳建立了唐城。后来山西又成为李氏王朝的兴邦之地,国号都以唐而命名。唐成为如同汉一样的整个华夏王国的代称。至于晋。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及其子燮父改唐为晋,到公元前 222年,赵代王喜被秦兵攻破,赵国彻底灭亡,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近 800 年。分了晋国的三国,史学界统称三晋,这也是山西又称三晋大地的来历。




如同陕西选陕而未选秦一样,相对于唐而言,晋更能代表山西省级的行政区域。正如后人称东汉末年的蜀、魏、吴为三国一样,是泛指这一段历史的。三晋既代表称霸春秋的晋国,又包括跻身战国七雄的(三晋)赵、魏、韩。这便是晋作为山西简称的依据吧!


手机用户4142248477七王

此问题,短短两句,回答就得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我是第三十五名回答者。

省名山西,最早为晋,西周侯国,姬姓,著名的桐叶封弟就发生在此。叔虞传子變父,因地邻晋水,改国名为晋。

春秋时,山西为晋国,晋文公为五霸之一。所以后世简称山西为晋。

战国时,晋国被韩,赵,魏,瓜分。《商君书,徕民》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战国策,赵策》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后世以三晋之地大部在山西,故别称山西为晋。

南北朝时期,山西是北朝统始的中心地带,北魏以今大同为都。东魏,北齐以晋阳为陪都(太原)隋炀帝令李渊为山西河东道慰抚大使,山西之名由此开始。

李渊起兵太原,被李世民视为龙兴之地(龙城)。封太原为唐王朝,北都,北京。

至于山西之名,明代沈思孝《晋录》,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有人以太行山之左右,称山西为山右,山东为山左。

谢肇制《五杂俎》称,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安徽)江北则推山右。山右或盐,或絲,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



山西是华夏民族文明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素有古代艺术博物馆之称,文献之邦之尊称。


亦平70667717

上图为上海博物馆藏西周晋侯苏钟

明代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山西布政司,地域包括现在的山西省和河北的一部分。这是山西作为地方行政区名的开始。

清代保留使用作为直省,设山西巡抚管理。山西巡抚在顺治年间受陕西总督节制。康熙年间几次易名,陕西总督改为山陕总督,又改为陕甘总督,也曾经单设山西总督,最终还是改回了山陕总督。这些名称的变化是因为管辖区域的变化,不管是山西单设总督也好,还是受陕甘、山陕总督节制,所管辖范围都包括现在的山西行政区域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山西也是一个省。山西的范围东边是太行山,北边到长城,西南是吕梁山、黄河。正因为地域在太行山之西,所以称为“山西”这本来是古人惯用的称呼方法。山,并不固定指某座山。比如先秦时说的山东六国是指崤山以东,和现在的山东就不是一个概念。山西在建省之前很可能是一个大概的称呼,而不是一个确定的称呼。直到后来变成了确指。

上图为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晋侯鸟尊

山西的简称为晋,起源于西周时期。西周建立之后,武王姬发只在位四年就去世了。武王的儿子姬诵继位,后世称为“成王”。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践阼摄政。武王克商之后为了安抚殷地遗民,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商旧都,令自己的弟弟管叔于邶、蔡叔于鄘、霍叔于卫监督,称为三监。武王死后三监放流言说周公预夺位篡政,借机和武庚勾结叛乱。同时东夷淮徐一带的殷地遗民也纷纷响应而叛乱。中原地区和东夷相勾结,形势很严峻。周公率军东征,用了三年时间平叛。平叛之后为了镇抚,封太公望于吕和自己的儿子伯禽于鲁。

中原地区周也重新布局。将纣王庶兄微子启封于宋,都朝歌,以奉殷祀。同时为了监管,将成王姬诵的弟弟叔虞封于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唐叔死了之后他的儿子燮继位,改为晋侯,国称晋国。这就是“晋”最初的由来。晋的都城在曲沃。

在春秋六百多年的时间里,晋一直是大国,晋文公也曾一度称霸。直到赵、魏、韩三家分晋,晋国消亡了。同时春秋时代结束,中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但是“晋”或“三晋”一直作为山西地区的别称保留了下来。


沅汰历史

山西省隶属中国,地处黄河流域中部,北纬34°34′~40°44′, 东经110°14′~114°33′。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与河北省为邻;西、南部以黄河为堑,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绵绵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

山西,因地属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春秋战国时期属晋国地,故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分晋国,因而又称“三晋”。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 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

山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81.64万人(2016年)[1],辖11个地级市,119个县、市、区,拥有大同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五台山、祁县渠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黄河壶口瀑布等景点。[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