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帝爲什麼會在政變中失敗、被廢、身後無名?

我覺得我認為

景泰帝朱祁鈺其實是一個相當不錯的皇帝。

他臨危受命,上臺以後,在軍事上,粉碎了蒙古瓦剌的陰謀,英勇不屈,堅決抵抗,堅決反對逃跑,最終,他保住了北京城,沒有讓明朝成為第二個南宋。

(朱祁鈺)

在政治上,他廣開言路,任用於謙等賢能的大臣,剷除宦官王振的餘黨,讓整個明朝的朝堂吏治清明,一改明英宗朱祁鎮時期的朝綱不振。

在經濟上,他採用寬厚仁愛的政策,開倉賑糧,減免稅賦,解決了當時老百姓遇到的饑荒問題。同時積極鼓勵生產,讓經濟得到很大的恢復。

但是,這樣一個皇帝,卻在他的哥哥朱祁鎮的“奪門之變”中失敗了。

失敗的原因,歷史上認為,是朱祁鈺雖然很賢明,但是有一件事做得很差,就是廢黜了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轉為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但是第二年,他立為太子的這個兒子朱見濟,又夭折了。這一件事,讓原本在大臣們心目中形象很好的朱祁鈺,一下變得形象很差。最後當朱祁鈺病重的時候,大臣石亨、徐有貞才擁立明英宗復位。造成景泰帝被廢,身後無名。

不過,我並不認為,改立太子是朱祁鈺失敗的根本原因。

為了研究這個問題,我們對比看看朱祁鎮復辟以後的做法,以及朱祁鈺當皇帝后的做法,有什麼不同。

朱祁鎮復辟後,僅一個月,朱祁鈺就死了。怎麼死的?不知道。清朝查繼佐在《罪惟錄》中有個記載:“是月十有九日,郕王病己愈。太監蔣安希旨,以帛扼殺王,報郕王薨。”也就是說,朱祁鈺是被太監勒死的。

(于謙)

而且朱祁鈺死後,明英宗下詔斥責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賜諡號為“戾”,稱“郕戾王”。並且不允許把朱祁鈺埋在祖陵。

朱祁鈺簡直就是亡國之君的樣子。

他是亡國之君嗎?如果沒有朱祁鈺,大明江山還能保住嗎?

而朱祁鈺當皇帝,朱祁鎮被放回來後,朱祁鈺又是怎麼對他的呢?僅僅是把他軟禁起來,派人監視他而已。朱祁鈺只是防範朱祁鎮,並沒有傷害他。吃的穿的用的,都沒有短缺。還是不仁不義嗎?

從後來朱祁鎮成功復辟可以看出,朱祁鈺防範是有道理的。還有,朱祁鈺採用這種方式防範,實在是太累了。他要是像朱祁鎮那樣,下狠手,還有朱祁鎮的復辟嗎?

我們再看看兩人對待對方舊臣的態度。朱祁鎮一上臺,就處死於謙等在與瓦剌軍力挽狂瀾的正直大臣,完全不講道理。

(朱祁鎮)

而朱祁鈺並沒有這樣做。如果他像朱祁鎮那樣排除異己,先把石亨、徐有貞這些人除掉,哪還有石亨、徐有貞擁立朱祁鎮復辟的這樁事呢?

其實,不僅僅是我們看不慣,連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都看不慣。朱祁鈺廢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但是朱見深居然不恨他,覺得他是人之常情,還恢復了朱祁鈺的帝號,定諡號為“恭仁康定景”5個字。又下令按皇帝的規格重修其帝陵。

後來南明弘光時期,再次給他定廟號為代宗,把他的諡號,增加成和其他明朝皇帝一樣的17個字。

後人心中自有一杆秤。如果說朱祁鈺為什麼會失敗的話,根本原因是他沒有朱祁鎮狠,沒有朱祁鎮無恥,如此而已。


張生全精彩歷史

首先,他不能算是失敗,因為他自始至終都沒有辦法參與這場政變!

朱祁鎮奪門之時,朱祁鈺已經病入膏肓,無法言語,且並沒有繼承人(兒子少,而且都死了)

他很明白自己死後,必然還是朱祁鎮的天下,就算朱祁鎮不當皇帝,也是他兒子朱見深來當

所以,這場政變其實是奪門三人組的一場陰謀

是一場極具投機性的賭博


  • 故事要從朱祁鎮返鄉說起

原本危難之中被迫當皇帝的朱祁鈺是不情願的,他不想當皇帝。但是皇帝位子坐久了,會發現,原來這個位子是真的舒服

一開始還想著怎麼把哥哥弄回來,最後,演變成了天天祈禱哥哥抓緊掛掉!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朱祁鎮回來了!!!

被皇權迷了心竅的朱祁鈺選擇讓朱祁鎮當太上皇,並移駕南宮(冷宮,破地方)

在也先那當了俘虜的朱祁鎮,回來又成了弟弟的俘虜

甚至還不如呆在也先那裡的日子舒服,此時的朱祁鎮是鬱悶的


  • 苦日子終究到頭了

朱祁鈺兒子死了!唯一繼承人的去世給朱祁鈺的打擊很大,加上朝臣提出立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一事,更是深深打擊了朱祁鈺

他遲遲不立太子,其實是在做著最後的掙扎,雖然已經很無力了

但他還是在堅持,雖然毫無意義

直到他病重,幾乎所有的大臣都認為朱祁鎮即將即位,但是此時朱祁鈺還沒死,只待他自然死亡,一切都順理成章了

而我們熟悉的于謙,因為實在是一身正氣,並未參與皇權爭奪之中,在他看來,誰當皇帝都一樣,自己忠心為國就好了

正是這一想法, 直接導致了他最後的悲慘結局

朱祁鈺就要不行了,有的人看到了此事的投機之處,並謀劃著一場巨大的陰謀

而這場陰謀的核心成員也堪稱豪華配置

太監曹吉祥——情報處老大

大臣徐有貞——參謀處老大

武將石亨——行動處老大


  • 奪門之變開始了

三人找到朱祁鎮,忽悠了半天,意思就是一個:“皇上,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啊!你弟弟已經不太行了,今天就是最好的時機,我等三人拋頭顱灑熱血,都要保您重新奪回江山啊!”

二話不說,就要拉著朱祁鎮上路,去宮中奪位!

聽完這波慷慨陳詞,朱祁鎮很感動,思考再三,決定搞事情

然後在三人的計劃之下,朱祁鎮“過關斬將”跑回宮中

第二天朱祁鎮宣佈重新即位,一時間風光無限,意氣風發。這三個“忠心耿耿”的人也成為了他的心腹大臣

緊接著,加官進爵,大赦天下,新皇登基的套路玩了一遍

突然,他意識到了一個問題,朱祁鈺還沒掛呢,此時我們的景泰帝在病床上奄奄一息

朱祁鎮下令廢掉他的帝位,這才免於了尷尬,不過也造就了歷史上的一個笑話

一個國家,同時有兩個皇帝多達一個月......

最終的結果,就是景泰帝在病床上被人導演跑了個龍套,並最後含恨而死


我們分析一下,不難發現,其實景泰帝並不是一個合格的君王,因為他並不能駕馭群臣,如若他可以有自己的心腹力量

怎麼能在自己病重之時,被三個堪稱是跳樑小醜的人給玩了

不僅死前就被虢奪帝位,死後也沒有入明朝皇陵,可謂悲慘

反觀此次政變,也實在是搞笑至極,然而這場政變卻造就了一個無法挽回的後果

那就是——明朝第二名臣于謙被冤殺



置身黑白的精彩

明代宗(景泰帝)在奪門之變中無所謂失敗不失敗,他既無機會也不想參與這場政變。何談失敗不失敗呢?



對於大部分的歷史愛好者來說,都認為奪門之變是明英宗從弟弟明代宗手裡搶奪了皇位。從表面上看也的確如此,實際上,奪門之變的實質是——明英宗搶奪了自己兒子的皇位!

在奪門之變之前,景泰帝的病已經沉痾難起,就等著閻王爺召喚了。關鍵在於,景泰帝駕崩的時候才三十歲,還非常年輕,沒有立太子。所以當景泰帝傳話說病情稍微好轉可以上朝的時候,大臣們是要進宮商議太子人選的。結果那天朝堂上發生了奪門之變。

如果沒有發生政變的話,會怎樣?

當初景泰帝朱祁鈺即位之前,太后曾與景泰帝約定,你朱祁鈺當皇帝后,要立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也就是後來的成化皇帝)為太子。當初景泰帝也答應了。可是後來隨著景泰帝權力的鞏固。自然不想再把皇位給侄子,而是想改立兒子朱見濟。所以廢掉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改立了自己的兒子朱見濟。

可是偏偏朱見濟早夭,景泰帝的其他幾個兒子在幾年級都陸續夭折了,以至於景泰帝擁有眾多的妃嬪居然沒有一個兒子!皇家尚且如此,可見古代醫療技術是多麼落後。


自己沒有兒子,又不願意重新立侄子,所以景泰帝決定拖著。反正自己還年輕,有的是時候生兒子,到時候再立太子不遲。

可是景泰八年這一場重病完全出乎意料,景泰帝已經病入膏肓氣息奄奄。那麼在皇上沒有兒子,沒立太子的情況下,皇位繼承人幾乎是毫無爭議的——廢太子朱見深。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奪門政變,也許在未來的幾天裡,朱見深就會被接到宮裡成為皇帝,明英宗接著當自己的太上皇。

可惜奪門之變發生了,景泰帝聽說此事,慘然一笑,說了三聲“好”便倒頭躺下。這個時候的他,已經沒有心思和力量再去爭跟自己已經無關的皇位了,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所以在他生命的最後,這三聲“好”應該是發自內心的吧。


小約翰

(一)

政治需不需要守信用呢?

許多人認為,政治的原則跟用兵一樣,“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應善於隨勢而變,不可拘泥,用術語來說,就是要一切“從權”。權,就是權變。政治謀略的根本,在於會變。政治史上從沒有“個人徵信檔案”。迂腐、僵化、不知變通的人,在政治上只能是失敗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王莽。他的事今天咱不說,讓我說回景泰帝。

景泰帝朱祁鈺登基,有很大的偶然性,說白了就是命好。

他作為英宗朱祁鎮的同父異母弟弟,已經成年,本來早該之國就藩了。可能因為正統年間宮廷和諧,母后和太妃(景帝母)關係好,皇帝和郕王也是兄友弟恭,打發朱祁鈺到封國去,大家在親情上一時捨不得,就一直把朱祁鈺留在北京府邸裡。直到正統十四年“土木之變”突然爆發,英宗做了瓦剌人的俘虜。

皇帝被俘,成了人家手裡的一張絕殺王牌,這可大大不妙。可政治這個牌局與一般打牌不同,可以想辦法換掉對手的牌,在歷史上以“忠君”聞名的明朝大臣們,毫不猶豫地拋棄了他們的皇帝,擁立正好在京的郕王為帝,而給英宗奉上“太上皇”的虛號。為了國家的利益,暫時放棄對英宗個人的忠誠,這就是“從權”。所以大臣拋棄了皇帝,沒有指責大臣不忠,不僅英宗的母親孫太后不敢反對,就是英宗本人都沒二話。

郕王朱祁鈺就是這麼登臺的,從他的經歷來看,國家的不幸,可能正是個人的大幸,歷史上許多大英雄都是如此。


(二)

政治的本質是博弈,或者說俗一點,就是交易。政客們在利益的交換和妥協中實現政治協議的達成。

英宗之母孫太后,是宣宗的皇后,她本來只是皇帝的寵妃,最後推倒皇后,鳳冠她自己戴,可見她不是一個簡單的宮廷婦女。

孫太后具有政治眼光,她看清了時勢,在英宗被俘,然後被瓦剌人挾持著入侵的國難之下,她不可能拒絕朝臣擁立新君的請求。但她同意郕王朱祁鈺繼位的前提條件,是必須冊立英宗之子朱見深(即後來的憲宗)為皇太子。這就是一項政治交易:朱祁鈺可以即位,但等你百年之後,應將皇位傳給大宗英宗這一系。

時局緊迫,太后與郕王君臣彼此讓步,順利達成協議。也就是說,朱祁鈺上臺,是有條件的。朱祁鈺也照辦了。

(三)

我前面說了,政治運作應隨“時”與“勢”,時移勢易,政治交易的合同就不免要修改。

朱祁鈺是有兒子的,他在皇位上坐了兩年多後,地位穩固,他就開始謀算著修改甚至廢棄“條約”,立他的親生子為皇太子。

此時,英宗早已被瓦剌人釋放,回到北京。本來朱祁鈺很不想哥哥回來,可偏偏瓦剌人不想白養一個失效的王牌、不管用的太上皇,一心要送他回來。當年拋棄了他的大臣們,這時熱情高漲,紛紛表態,甚至自告奮勇要去漠北接太上皇回來。弄得朱祁鈺好尷尬,只好接受。他這麼做是違心的。可是皇帝的心意竟然沒有什麼人去領會,並幫助他阻止英宗還朝,說明在他即位僅僅一年的時間裡,他還沒有取得帝王應有的威權,大臣根本不顧及這位本尊皇帝的感受,只顧著向過氣皇帝表現忠誠。

英宗回來後,被軟禁在南城裡,開始了長達六年的禁錮生涯,並時時遭受一些小人的精神虐待。比如他病了,派人向掌管御藥房的司禮監太監廖官保討藥,廖太監竟然不給。甚至還有人串通起來,誣陷英宗意圖復辟。這等於告發太上皇謀反了!可見政治有多麼的血腥、險惡和可怕,小人們為了升官發財,是不惜拿任何人的頭顱做投名狀的(這些事我在《大明那些九千歲》第二部《大太監鬥法》裡有詳細介紹,讀者可參考)

做這些事的,主要是內廷宦官和一些中低級武臣,至於外朝文臣,還不至於這般無恥,但在景泰三年時,他們早已放棄了對英宗的忠臣。

新鬼總大過舊鬼,誰還向那個被囚禁多年的舊鬼效忠?


(四)

在這樣的情勢下,景泰帝朱祁鈺正式開啟“易儲”計劃。

這麼大的事,他還是有些不放心,所以在正式發議前,經過與親信司禮太監商量,他採取了一項尋求支持、封堵大臣之嘴的措施:無緣無故的,他賜閣臣白銀100兩和50兩。閣臣都猜出皇帝的心思,但大家心知肚明,都不說出來。

隨後景泰帝正式違約,宣佈要易儲,下令讓百官群議。參加廷議的有94人,竟無一人表示異議。一個會開下來,朱見深就被廢了,景帝親生子做了太子,將來皇位也不會外流了。當孫太后、太上皇得知消息,只能在背後無人處抹眼淚,他們根本不敢有不同意見。難道讓他們拿著“合同”找朱祁鈺申訴?那是找死!

事定後,景帝大賞天下官員,許多人從易儲中得到了紅包,閣臣是黃金50兩。正是皆大歡喜!

如果沒有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情,景泰朝的歷史將平穩過度,絕對不可能有太上皇復辟的那一天。這件事就是新立的皇太子不久後就去世了,而景帝再沒有其他兒子。

很不幸的是,景帝在景泰八年年初,突然生了一場重病,朝臣不知病情,人心惶惶,這時,就有一些政治冒險家出來,進行小組織活動,秘密發動奪門之變,讓英宗重新奪回寶座。而就在英宗復位幾天後,景帝就死了,有人猜測他是被英宗殺死了。

景帝皇帝做的好好的,怎麼這麼容易就被推翻了?

表面來看,他的不幸在於沒有子嗣。

但明代沒有子嗣的皇帝不止他一個,為什麼只有他被“合法”推翻?

英宗以太上皇被武力擁立復位,其合法性可議。但從來沒人說英宗復位不合法。這還要說到當年那份交易了,景帝違約在先,雖然沒有人敢公開表示反對,但合同的另一方利益人孫太后和英宗都還健在,他們不可能沒有怨恨,而景帝多年來一直沒有對他們下黑手,進行人身消滅(這似乎是政治上的慣例和規則),留下了後患。由於景帝違約在先,也為英宗復辟提供了道義上的藉口。

景帝統治的弱勢,也是導致他被推倒的重要原因。

景帝在統治中最常使用的方式,是收買臣下,而不是恩威相濟,令臣下既感恩又恐懼。景泰時有個俗語,說“滿朝升保傅,一部兩尚書,侍郎都御史,多似柳穿魚”,就是說景帝大量封官,籠絡臣下的事實。但可悲的是,當他病重時,一些大臣為了更大的利益(他們假設景帝會死,沒有嗣君,大臣們會擁立被廢的前太子朱見深,於是他們先發制人,出其不意地擁立太上皇。這樣他們就立下大功了),毫不猶豫的出賣了他。而這些人冒的可是滅族的風險,他們還敢幹,說明他們對失敗的風險評估極低。

景帝不是一個威權帝王,他一味討好臣下,而不能令臣下害怕他,導致了他的失敗。又或許,景帝生來就不具備“政治家”的狠辣、狡黠、刻毒與猜忌,這才是他不幸悲劇的根本原因。


皇帝不稱朕


(景泰帝又稱明代宗,代就是暫代之意,景帝的本意可不是“暫代”)

據記載,正統年間大旱,京師兒童間傳播一首不知所起的祈雨民謠:雨帝雨帝,城隍土地。雨若再來,還我土地。不久後有景帝即位,奪門之變等事。雨帝者,與帝也,城隍是郕王,還我土地是指復辟。


朱祁鈺是明代宗景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第二子,明英宗朱祁鎮異母弟,明朝第七位皇帝,唯一一位沒有葬於明十三陵的皇帝。

  朱祁鈺的生母,是個獲罪之人。據査繼佐《罪惟錄》記載,景泰帝母吳氏,本是漢王朱高煦宮人。宣德元年(1426),漢王不滿侄子宣宗繼立為帝,於封地謀反,宣宗御駕親征,生擒朱高煦父子,漢王宮中女眷被沒入宮。之後宣宗不知因何結識吳氏,兩情相悅,赦免了吳氏,並將其安排在親信宦官陳符外宅居住,【按《萬曆野獲編》,“符”當做“蕪”,“內臣陳蕪,交趾人,以永樂丁亥(1407),侍太孫於潛邸,既御極,是為宣宗,以舊恩升御馬監太監,賜姓名曰王瑾,字之曰德潤,賞賜不可勝紀】派遣宮女前往服侍

    母憑子貴,吳氏被封為賢妃。宣德三年(1428)八月,吳氏生下一子,取名朱祁鈺,這就是後來的景泰帝,但母子二人仍長期隱於宮外,不為人知。

  宣德八年(1433年),明宣宗病重,召吳氏母子進宮,將之託付給張太后。託孤之後,一代帝王朱瞻基架鶴西去。由於時逢皇帝的大喪,無人顧及吳氏母子的身世,他們就這樣被大家接受了。孫皇后也並沒有食言,不久就封朱祁鈺為郕王。


然而據《明史》以及吳氏已出土墓誌《榮思賢妃壙志》,吳氏早在宣宗為太子時,就已選入東宮侍候,宣德三年因生下皇子封為賢妃,與《罪惟錄》的記載可謂大相徑庭。究竟兩者哪個才是史實真相?細翻史料,《明功臣襲封底簿》中記載吳氏之父吳彥名,“永樂十年八月內,為禮儀事將女吳氏進赴內府,欽蒙給賞。永樂二十二年,行取彥名長男吳忠到京。洪熙元年,欽除錦衣衛前所百戶。宣德三年閏四月內,病故無嗣,次男吳安授錦衣衛百戶。” 而明人陳循《芳洲文集續編》收錄《贈昭勇將軍錦衣衞親軍指揮使司指揮使吳公神道碑銘》一文,也記載吳彥名本一良善白丁,“永樂十年,公長女以選入內庭。二十二年,朝廷用是推恩,召公與其仲子忠至北京,欲授公以世爵,而公以老疾辭,遂官其子忠錦衣衛前千戶所世襲百戶。既而公乞懇還南京,未遂,以疾卒。” 以上兩段文字,都明確吳氏入宮,是作為平民女子應選宮人,而且都未說明吳氏去處,是選入東宮還是漢王宮中。之後在永樂二十二年及相連的洪熙元年,由時間連貫來看,應該是仁宗在位期間,吳氏家屬突然因為吳氏的緣故,“用是推恩”,被召入北京封賜了官爵,世襲錦衣衛百戶一職。這一變動的發生,只可能是吳氏身份的陡然變化,在新皇登基籠絡皇室的官方賞賜中蒙恩,為此吳彥名和吳忠被令同時入京,其中可能也有父女相聚之意。但同樣的,這一封賞到底是源於太子寵幸,還是因為仁宗登基後一系列厚待漢王的恩賞所致,仍是不得而知。


景泰帝朱祁鈺登基,有很大的偶然性,說白了就是命好。

他作為英宗朱祁鎮的同父異母弟弟,已經成年,本來早該之國就藩了。可能因為正統年間宮廷和諧,母后和太妃(景帝母)關係好,皇帝和郕王也是兄友弟恭,打發朱祁鈺到封國去,大家在親情上一時捨不得,就一直把朱祁鈺留在北京府邸裡。正統十四年(1449年),對朱祁鈺來說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年份。這一年,他的皇帝哥哥明英宗御駕親征,留郕王朱祁鈺為監國。結果土木堡之變,皇帝被俘。皇帝被俘,瓦剌咄咄逼人。正統十四年八月十八日,孫太后壓陣,監國朱祁鈺主持召開御前會議,商討對策。首先是翰林院侍講徐珵根據天象的變化首先提出遷都南京,以避刀兵。于謙否定了這項提議,他認為皇陵、宗廟、社稷都在北京,豈可輕易遷移。而且要以北宋為教訓,指責南遷是亡國之論。

正統年間,明英宗崇信宦官王振。搞的整個朝廷烏煙瘴氣,大臣凡是有不利於王振者,非死即貶。如今皇帝被俘,王振被殺,眾大臣紛紛吐氣揚眉,甚至跪在午門外,要求監國郕王懲處王振餘黨。這時王振的死黨錦衣衛指揮馬順出來阻擋,當即被憤怒的群臣打死,並把王振同黨,王振外甥—王山也當庭打死。午門血案,嚇得朱祁鈺準備逃走。于謙拉住他,說大臣們只是為了懲治王振黨羽,倒不是衝著您來的。朱祁鈺半信半疑,下令把宮內王振的兩個死黨交給大臣們。群臣當場打死二人,由此可見,朱祁鈺應該是有些膽小的。


皇帝被俘,這可大大不妙。當時的皇太子年僅兩歲,明朝陷於空前危機,決策者非作為太后的孫氏莫屬。因為宣德皇帝早已於十四年前去世,他在遺詔中以“國家重務入白皇太后”所委的的母親張氏,也即孫氏的婆母,也已過世七年,更何況當時輔佐仁、宣的有經驗的老臣和朝廷重臣或已過世,或追隨朱祁鎮出征陷於土木堡,而留京監國的庶子朱祁鈺也不過只有二十歲出頭,是一個比被俘皇帝朱祁鎮更小更沒有政治經驗的毛小夥子,故京中聞此大變,惶恐之情黃慌亂之態可以想見。面對留京朝臣中出現的堅守與南遷兩種意見,孫氏作為一個婦道人家,要以皇太后之身份最終拍板,的確是需要一種能迅速冷靜下來的能力和極大的魄力。事實證明,她做到了,而且決斷正確,安排有條不紊。她先立被俘皇帝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為太子是為維護明朝確保皇位有序傳承的嫡長繼承製,並不能看做是為其一己之私,再尊朱祁鎮為太上皇而立宣德帝唯一的庶子朱祁鈺為皇帝,是鑑於朱祁鎮已被瓦剌挾持,按“國不可一日無君”的要求穩定局勢。以後的事實證明,她的這一系列舉措是非常正確的,堪稱力挽狂瀾之舉。時局緊迫,太后與郕王君臣彼此讓步,順利達成協議。也就是說,朱祁鈺上臺,是有條件的。朱祁鈺也照辦了。改年號為景泰。登基之後,下詔邊關守將不得聽信瓦剌的藉口,使得瓦剌意圖用明英宗的名義騙取財物、騙開關門失敗。瓦剌氣急敗壞,發兵攻打北京。景泰帝任用於謙等人,組織北京保衛戰,最終擊退瓦剌。

  景泰帝在位期間,重用於謙等賢臣,吏治為之一新。

  突如其來的王爺變皇帝,大權在握,景泰帝也就不願意放手。北京保衛戰之後,明軍多次擊敗瓦剌。瓦剌首領也先見此,便想放了明英宗藉此求和。他想放,可是景泰帝卻不願意接。大臣建議景泰帝迎回明英宗,他不悅,說當初是你們逼著我當這個皇帝。這個時候,于謙說,您已經當了皇帝,即便他回來,帝位還是您的。景泰帝見最得力的大臣都這麼說,便派人去瓦剌接觸,看究竟是怎麼回事。

  史料記載:於時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見中國無釁,滋欲乞和,使者頻至,請歸上皇。大臣王直等議遣使奉迎,帝不悅曰:“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帝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先後遣李實、楊善往。”

英宗回來後,被軟禁在南城裡,開始了長達六年的禁錮生涯,並時時遭受一些小人的精神虐待。比如他病了,派人向掌管御藥房的司禮監太監廖官保討藥,廖太監竟然不給。甚至還有人串通起來,誣陷英宗意圖復辟。這等於告發太上皇謀反了!可見政治有多麼的血腥、險惡和可怕,小人們為了升官發財,是不惜拿任何人的頭顱做投名狀的。

英宗迴歸之後,景泰帝派人嚴加看管,果然如於謙所說英宗的迴歸沒有影響到景泰帝的帝位。但景泰帝並不滿足,他不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兒子朱見濟能夠取代英宗的皇太子朱見浚成為皇位的合法繼承人。景泰帝朱祁鈺正式開啟“易儲”計劃。

由於太子是孫太后立的,景泰帝不得不慎重。他先試探頗有資歷的太監金英,說“七月初二日,東宮生日也”。金英立刻回答,“東宮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前者是朱見濟的生日,後者是太子朱見浚的生日。

初步試探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景泰帝很是隱忍了一段時間。然而,他仍舊不停地試探這麼大的事,經過與親信司禮太監商量,他採取了一項尋求支持、封堵大臣之嘴的措施:無緣無故的,他賜閣臣白銀100兩和50兩。閣臣都猜出皇帝的心思,但大家心知肚明,都不說出來。終於換來宦官和朝臣的默認。他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是皇后汪氏堅決不能同意丈夫的做法。她悍然爭辯,卻被廢了皇后,打入冷宮。

隨後景泰帝正式違約,宣佈要易儲,下令讓百官群議。參加廷議的有94人,竟無一人表示異議。一個會開下來,朱見深就被廢了,景帝親生子做了太子,將來皇位也不會外流了。當孫太后、太上皇得知消息,只能在背後無人處抹眼淚,他們根本不敢有不同意見。難道讓他們拿著“合同”找朱祁鈺申訴?那是找死!


事定後,景帝大賞天下官員,許多人從易儲中得到了紅包,閣臣是黃金50兩。正是皆大歡喜!

如果沒有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情,景泰朝的歷史將平穩過度,絕對不可能有太上皇復辟的那一天。這件事就是新立的皇太子不久後就去世了,而景帝再沒有其他兒子。景泰帝正當壯年,子嗣的問題在這個時候尚未顯得突出。可是到了景泰八年,他突然得了重病,皇儲的問題再次擺上桌面。可眾大臣的意見也並不統一,有的主張復立沂王朱見浚,有的主張立襄王。眾臣議論紛紛,一時之間,定不下來。內宮傳來消息,說景泰帝病體康健了。於是眾臣準備第二天上朝的時候再商議皇儲問題。這一夜,卻爆發了奪門之變。原來五清侯石亨,徐有貞,宦官曹吉祥等人密謀幫助英宗復辟,希望成功後能夠飛黃騰達。

石亨原來是于謙手下,作戰勇猛,在北京保衛戰中立下戰功,于謙舉薦他為京師團營總指揮,不久又晉封為“侯”。石亨感恩戴德,總想給於謙回報,便上書給景泰帝,請求晉升于謙的兒子。景泰帝應允了石亨的請求。不想于謙知道此事後,十分氣憤,當著眾大臣,公開斥責了石亨的獻媚行為。石亨惱羞成怒,懷恨在心,總想伺機報復。

事有湊巧,當時北邊傳來了瓦剌騷擾邊境的戰報,於是石亨藉機以保護京城安全為名調兵進城,這時忽然天上烏雲密佈,伸手不見五指,眾人以為遭到天譴,都非常害怕,徐有貞站出來勸大家不要退縮,眾人繼續前進,並很順利地進入了皇城,直奔南宮。石亨派人撞開了宮門,並請英宗登輦,這時烏雲突然散盡,月明星稀,眾人的士氣空前高漲,簇擁著英宗直奔大內。守門的軍卒本想阻攔,這時英宗站了出來,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守門的兵卒傻了眼,眾人兵不血刃進入了皇宮,朝皇帝舉行朝會的奉先殿而來,並將英宗扶上了寶座。“石亨謀奪門,先密白於太后,許之”,孫氏以皇太后之尊果斷地支持“奪門之變”,並讓自己的長兄率族人也參與了進去,迎取太上皇朱祁鎮復位。

這時已是天色微亮,眾朝臣已經等在午門外準備朝見,聽到鐘鼓齊鳴,眾人按序走入奉獻殿,可眼前的一切使他們目瞪口呆,寶座上的皇帝已經不是景泰帝了,而是8年前的正統皇帝。正在眾人猶豫之際,徐有貞站出來大喊“上皇復辟了”,眾朝臣見此,只好跪倒山呼萬歲。英宗就這樣又重新取得了皇位。

景泰帝正在後宮梳洗,聽到這個消息後險些癱倒在地,心知一切都已經完了。

  英宗復位。隨即廢景泰帝為郕王,將其軟禁。一個月後,郕王死去,被封了個惡諡,叫做戾。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這位曾經的皇帝,因此成為唯一一個沒有被葬入帝王陵寢的大明朝皇帝。

景泰帝於七歲之前,形同“私生子”一般,在宮外秘密生長。之後的皇帝之位,彷彿是上天憐憫那七年隱秘壓抑的生活經歷,賜給他的安慰一般,恰好也是七年,奪門之變,他死於哥哥英宗的陰影之中。嗚呼,冥冥之中,冥冥之中。9


金山萬丈

景泰皇帝,又稱明代宗!應該說是大明王朝危難之際的救時之主,至於景泰帝為什麼身後無名,那也只是權利鬥爭的結果!自古最是無情帝王家!他在乎權利,哥哥明英宗也在乎權利,權利面前,親情就顯得有點微不足道了!


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英宗因為親征而被也先俘虜,本來蒙古想用英宗作為籌碼要挾大明的。可是,時任兵部尚書認為“君為輕,社稷為重”就和太后擁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帝,是為景泰皇帝!尊英宗為太上皇!

也先看英宗已經沒有什麼用處了,微微一笑,計上心頭!把明英宗放回去讓他們爭去!哈哈,“漁翁得利!”於是,他就把明英宗放了回去,景泰皇帝很隆重的接待了英宗皇帝,並且相互推讓了一番,當然這是政客之間的虛偽!之後,明英宗便被迎入了南宮!



景泰皇帝對英宗還是很畏懼的,生怕他又奪了自己的皇位,七年裡,英宗說是住在南宮,實則被軟禁,更為過分的是還派錦衣衛監視!為了使權利徹底在自己手中,景泰皇帝還廢了英宗的兒子太子地位,該立自己的兒子。但是,天不佑幾,自己的兒子也死了!七年後,自己也病重,眼看自己的生命即將結束。英宗又聯合大臣發動政變奪回皇位,不久,景泰皇帝病逝!


景泰皇帝死後,英宗開始清算,于謙被殺,景泰皇帝被剝奪帝號,以親王禮葬於玉泉山,沒能進入皇帝祖陵!

景泰皇帝受命於危難之際,拯救於國家於危難之中,當政七年,勵精圖治,百姓生活也算可以!為權利,囚英宗,被奪位,去帝號,後世念其功績,承認帝位,上廟號,是為明代宗!


震霜秋


主要原因有三點:

其一,景泰帝的兒子夭亡,失去了根基。

至於明代宗朱祁鈺的兒子朱見濟是如何死亡的?有的史書上說是病故的,有的說是被太監曹吉祥下毒藥毒死的。奪門之變前夕,景泰帝沒了子嗣,原太子朱見深(明英宗朱祁鎮之子)又沒復位。這使代宗在這場政鬥中失去了基本根基,後繼無人,國本動搖,誰想都怕。景泰帝在處理英宗與太子問題上犯了顛覆性的錯誤。

其二,朱祁鈺自身重病纏身,無可救藥。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奪門之變前夕,朱祁鈺已是病情加重,有時神志不清,無法上朝理政了,朝政基本半癱瘓,那管得了宮內外刮什麼東西南北風?朱祁鈺只活了29歲,在位7年。關於朱祁鈺的死法,也是歷來說法不一,史書上就仨字“郕王薨”。另外一種陰謀類說法是被太監蔣安用帛勒死,當然是明英宗暗中下的手。

第三,失去了孫太后與骨幹朝臣的支持。

這一點被許多人忽視了。土木堡之變後,還是郕王的朱祁鈺,在孫太后和于謙等的強力支持下登上皇位,又合力打贏了北京保衛戰,在位七年,戰戰兢兢,勤勞任體,政治清明。可由於對太上皇的處理,又廢太子,孫太后極度不滿,大臣尤其是于謙等極力反對,於是失去了鐵三角里的兩個稜角的支持。奪門之變前夕,孫太后裝聾作啞,于謙極度沉默,大將石亨等興風作浪,一夜之間皇帝易主。明英宗復辟18天后,景泰帝突然“薨”,死後也沒進帝陵,孤零零埋在景山上。


書中有毒

這個問題歸根到底的根源在於繼承人的名正言順上。古代嫡庶有別,差距非常大。

正統皇帝朱祁鎮犯了幾乎滅國的錯誤,被接回來還是太上皇。還要被大臣三不五時的拿出來逼迫景泰帝要對太上皇恭謹,要尊敬太上皇,大臣更時常向太上皇表忠心!這其實都是一種變相的對景泰帝的藐視。

景泰帝朱祁鈺在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雖然是孫太后立挺,但只因為是庶出,加之朱祁鎮沒死,就變得名不正言不順。按照有些頑固派的想法,朱祁鎮回來了,景泰帝就要把皇位還給朱祁鎮,這不是滑稽麼!

景泰帝失敗處在於他不夠狠,不夠毒。無論他苛待太上皇,還是廢侄子朱見深,都不夠狠辣。只要這兩個人還活著,他永遠被當成名不正言不順。明朝的言官,那時把皇帝的責罰當成榮耀來爭取的。朱祁鈺給了太多機會給這些無恥的文化流氓。最終結果就是,把自己折磨的生不如死,病入膏肓。

作為一個帝王,景泰帝不如太祖,成祖那麼殺伐果斷。他終究只是一個心軟的人。朱祁鎮是他心中一根刺,拔不出來,只能傷害自己。

相比較,朱祁鎮就更狠辣。這老兄臉皮後,犯了那麼大錯,也湊合活著。被關進南宮,自生自滅也沒折騰死他。他挺過來了。他就贏了。歷史就是勝利者書寫。他勝利了,景泰帝就幾乎成了篡位者一樣,墳墓給拆了,送了個惡諡,還好沒有兒子了。不然估計都凶多吉少。

生為帝王,無情似乎只能是他們的選擇。景泰帝不夠狠,留下了朱祁鎮。朱祁鎮重新上位,正統變成了天順,就是告訴天下,我順應天命又回來了。可事實是他只是發動了政變而已。他“土木堡之變”的恥辱,會永遠貼在他頭上。他對景泰帝的做法,更令人齒冷!不過,成王敗寇,也沒什麼可說的。

綜上!


君箋雅侃紅樓

說起景泰帝,可能算是一個悲情帝王吧,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記住這個連皇陵都沒入的明代宗。他堪稱明朝的救火皇帝,但是火滅了自己又突然失去了一切,那麼為什麼景泰帝沒能守住自己的帝位呢,今天猥員長就來說說這位明朝的救火皇帝。

景泰帝的上任是明英宗,這位皇帝興致勃勃的率領數十萬帝國雄獅御駕親征,卻幾乎全軍覆沒,自己都被俘虜了,這對於蒸蒸日上的大明王朝來說是極度不能忍得的,於是經過大臣商定,迎來新皇,畢竟國不能一日無君嘛。就是這位新皇,登基後在群臣的護佑下,面對來勢洶洶的鐵騎,並沒有棄城南下,而是堅守國門,最後還趕跑了敵人。按道理說他有功,有能力,同時也踏踏實實的坐在帝位上數年,怎麼可能讓帝位再次落於別人了呢。

首先明英宗回來了,當瓦剌明白自己手中要挾大明王朝的王牌突然失效了,他並沒有殺了這位皇帝,而是將他送回北京。那麼紫禁城中就有了兩個有合法當皇帝的人選,在位的景泰帝剛剛帶領朝臣解除了帝國危機,而且做的也不錯;而曾經的天子完好無損的回來了,同樣存在登基的法理。要知道天無二日國無二君,但是這種事情在這個時期就出現了,這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隱患。

其次景泰帝自己命真的太賦有戲劇性了,本來他和皇位八竿子打不著,但是英宗被俘他被推上來了。按道理說也是被餡兒餅砸中的人了。但是老天卻跟他開了個大玩笑,他的身體不好也就算了,唯一能繼承他地位的太子也死了,那麼也就是說他這一脈貌似後繼無人了,那麼繼承問題就來了啊。當所有人頭疼的時候突然發現宮裡還有一位擁有合法繼承權的英宗太上皇啊,人家兒子可是健全著呢,是可以延續皇家血脈的呀。於是景泰帝被拋棄也是實屬應當的啊。對於法理上也說的通。

最後我們要說,從天而降的天子之位掉在自己頭上,當然想方設法的留住。無論是將英宗兒子廢了太子,還是軟禁英宗,都能說明這位新皇已經決定將皇帝長久的做下去了。這樣的做法自然上行下效,宮裡宮外都對英宗很無視甚至還要欺負,也正常嘛畢竟在位的皇帝都不待見你,其他人也就更不待見這個軟禁的太上皇了。但是偏偏景泰帝病了,偏偏景泰帝兒子還死了,那麼景泰帝這一脈就算是壽終正寢了。還沒駕崩的英宗又有了價值了,畢竟他是有資格符合法理的繼承人,而且人家兒子也健在,因此大臣們自然拋棄了這個救火皇帝了。然而英宗登基,對於景泰帝對於自己的軟禁和侮辱當然不能就這麼算了,於是抹除了景泰帝當皇帝的事實,連下葬都沒入皇陵。其實我們也能理解,如果入了皇陵,這景泰帝算啥,沒法給他一個合適的位置不說,更是將英宗曾經的恥辱永遠留下來,所以這是英宗絕對不答應的。

景泰帝也就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了,從功績上來說這位皇帝應該說沒毛病,但是上天似乎和他開了這麼一個玩笑,天子之位讓他得來突然失去也僅在一瞬之間。


史有餘故

1449年7月“土木之堡之變”” 明英宗朱祁兵敗被俘,于謙等人在北京擁立英宗的異母弟弟朱祁鈺即位,是為明代宗(年號景泰),此時朝廷重要的文武大臣和長期駐紮在北京的明帝國精銳京軍都被英宗帶去親征被滅,只留下非帝國核心決策權的文武官員,北京的城防相當空虛。這種危情下當時才23歲的景泰帝軍又多次擊敗瓦剌,使大明帝國危而復安。也先派人南下求和,表示願意與大明重新修好,願意放回朱祁鎮以表誠意,英宗回來後被尊為太上皇。

1457年正月初,景泰帝突然得了重病,臥床不起,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貞等發到”奪門之變“,朱祁鎮重新成為了大明皇帝。

英宗復位後,展開了反攻倒算,景泰帝一月後死亡,官方說病死,但有一種說法是英宗派太監勒死的。不僅死前就被虢奪帝位,死後也沒有入明朝皇陵,(現在的十三陵,他如果進了就是十四陵了),並給了很差勁的謚號,可謂悲慘。

景帝生來就不具備“政治家”的狠辣、狡黠、刻毒與猜忌,這才是他不幸悲劇的根本原因。

如學唐二代殺史殺兄弒弟,將10個親侄斬草除根,北宋趙光義炮製了“金匱之盟”上位後了“兄終弟及”的,然而兄弟和侄子逐個莫名死去,就剩太宗一脈人旺。景泰八年的時間有多少可以讓英宗及前太子莫名死去的機會。如也來“杯酒釋兵權” ,先把石亨、徐有貞這些人除掉,哪還有石亨、徐有貞擁立朱祁鎮復辟的這樁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